彼得大帝运用疑兵计,不废一枪一弹吓退了敌人

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俄国与瑞典为了争夺波罗的海的制海权和控制波罗的海沿岸,连续数年展开海上和陆地的激战。当时的瑞典是欧洲军事强国,在多次交战中,俄国都受到惨重损失。

1696年,彼得大帝正式成为沙俄统治者。他以惊人的毅力与精力,励精图治,整顿武备,同时虚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很快扭转了俄国落后的军事经济面貌,也使俄国在瑞俄战争中的局面有了明显迅速的改观。

彼得大帝运用疑兵计,不废一枪一弹吓退了敌人

1704年,彼得大帝为了更有力地征服和控制波罗的海,开始在海滨修建新都圣彼得堡。新都面对西方,象征着彼得向西方扩张的宏图大举。同时,彼得大帝还在科特林岛上修筑防御工事,兴建喀琅施塔得海军基地,建造船坞和要塞。

彼得在进行上述一系列建设的时候,面对的条件和环境是较为恶劣的。瑞典军事力量仍非常强大,威胁着俄国沿海要地和工程建设。正在建设的圣彼得堡距离俄国力量中心很远,所有的供应必须通过荒无人烟的地区运来。彼得实施的修建计划,规模庞大,花费极高。从各种情况看,俄国都面临着很大风险。瑞典人正是看清楚了这一点,于是决定乘机发动进攻,一举摧毁沙俄下大气力正在营造的工程,解除俄国对瑞典可能形成的重大威胁。

彼得大帝运用疑兵计,不废一枪一弹吓退了敌人

瑞典人的第一次进攻,由于力量不足,准备匆忙,被俄国军队很轻易地击败。经过充分、认真地准备,调集了强大优势的陆军、海军,瑞典又发动了第二次进攻。

瑞典这次进攻来势凶猛,很快就在俄国沿海登陆,随即包围了俄国大量沿海要地。当时,俄国沿海地区的军力极为薄弱,在具有压倒优势的瑞典人面前,几乎经不起一击。当地的俄国军民人心浮动,一片混乱;俄国统治者心情紧张,意见分歧。很多人向彼得进言,要求放弃被瑞典人围困的沿海要地和正在建设的工程,收缩至内地俄国力量中心抗击瑞典。

在这人心不安、议论纷纷的危急时刻,彼得一世异常冷静。他反复考虑了敌我双方本身的状况和面临的形势,特别是深入分析了敌方瑞典的特点、心理和优劣长短。彼得根据自己长期的经验,认为:瑞典皇帝查理十二和瑞典军队的将军们,一向做事都小心谨慎、优柔寡断,缺乏果敢精神、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彼得决心利用瑞典人的这一弱点。彼得不动声色地派出一大批紧急信使分赴各地,这些信使携带着他的亲笔命令。命令要求各地的指挥官立刻派大批援军前来增援。当然这些援军有的根本不存在,有的远在天涯,毫无作用可起。许多送命令的信使故意糊里糊涂地乱走、粗心大意地暴露身份,结果被瑞典军队俘虏。瑞典指挥官搜出了他们身上的密信,详细审问他们的口供。瑞典人经过研究认为,俄国隐瞒了他们的军事实力,俄国的实际军队兵力远比瑞典预计的数量大得多;俄国人之所以不加顽强抵抗地让瑞典人占领沿海地带,是因为他们有着更深远的阴谋。于是,瑞典司令官立即下令,迅速退却部队,撤离已经进入的阵地,解除对俄国人的包围,仓皇退回瑞典。

彼得大帝运用疑兵计,不废一枪一弹吓退了敌人

彼得大帝不废一枪一弹吓退了敌人,解除了自己的围困,保住了具有巨大意义的新都和战略设施及建造工程,渡过了难关。

理论上,彼得大帝应该没有读过《三国演义》,但他用的这个计谋,无疑与周瑜对蒋干所使用的计谋同一出辙,都是用假情报使得敌人信以为真,并达到了预想中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