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兵变后后周仍有实力为何不反扑?

我是熱狗


陈桥兵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比较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在部众的拥护下,取后周政权而代之以大宋。不过,赵匡胤的政变并非毫无抵抗,在大宋政权建立后,原后周的两名节度使先后起兵,但并未成功,史称“二李之乱”。

下面,我就来说说北宋初期的“二李之乱”。

李筠的叛乱

陈桥兵变,大宋开国后,昭义节度使李筠旗帜鲜明地反对新政权。

李筠乃是后周的一员悍将,他先后历经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诸政权。郭威称帝后,提拔李筠为昭义节度使,坐镇潞州(今山西长治)。李筠担任昭义节度使的时间很长,地位相当稳固,是非常有实力的地方诸侯。

赵匡胤政变夺权后,积极拉拢诸地方势力。在这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里,许多地方势力纷纷向新的中央政权表示效忠。可是,昭义节度使李筠却没有动静。宋太祖晓得李筠的实力,便主动拉拢,许以高官厚爵,派使节抵潞州,加封李筠为中书令。

开封的使节抵达后,在招待宴会上,李筠出人意料地令人请出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画像,悬挂于厅壁之上,竟然对着郭威的画像,号啕大哭起来。此举表明李筠不愿归顺新朝廷。究其原因,并非仅仅忠于后周,而是他认为赵匡胤乃是后辈,居然这样爬到他脑袋上,心有不满。况且赵匡胤授予他中书令之职,表面上是升官,实际是要削夺其兵权。这一点,李筠岂有不知之理。

在得知李筠的态度后,北汉皇帝刘钧派使节秘密会见李筠,约请他共同起兵,对抗新成立的大宋政权。

建隆元年四月,李筠与赵匡胤的战争爆发了。

仗着有北汉政权的支持,对于这场战争,李筠信心十足,在他看来,“吾周朝宿将,与世宗(柴荣)义同兄弟;禁卫之士,皆吾旧人。”他认为只要自己扛起郭威、柴荣的大旗为号召,后周旧将以及禁军官兵势必会倒戈,推翻赵匡胤的政权。

可是李筠的判断完全错了。

赵匡胤对后周旧将恩威并施,官照当甚至还获得提拔,俸禄照领,有几个人脑残想着为后周效忠呢?对于李筠的叛乱,赵匡胤是有充分准备的,当战火燃起时,他马上派大将石守信、高怀德率部进讨。

李筠虽然得到北汉的援助,可是与北汉的矛盾很快暴露出来。北汉与后周是世仇,而李筠口口声声自称后周遗臣,令北汉皇帝大为不满;同时,北汉皇帝刘钧派了一名监军到李筠军中,这也引起李筠的不满。这种互不信任严重削弱双方联合作战的力量。

为了迅速平定叛乱,刚刚上台四个多月的赵匡胤决定御驾亲征。很快,石守信与高怀德便给皇帝送上一份厚礼,他们在泽州南大破李筠及北汉联军三万余人,生擒北汉将领范守图,击杀监军卢赞。

连吃败仗后,李筠只得龟缩在泽州,撄城固守。

六月,宋太祖赵匡胤抵达泽州,亲自坐镇前线,指挥攻城。宋军派出一支敢死队攻城,终于登上城墙,泽州终于陷落了。李筠不愿成为宋军的俘虏,他在城池陷落后,自焚身亡。这位昭义节度使从起兵到败亡,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李重进之叛乱

在李筠叛乱的同时,有一个人也蠢蠢欲动,他就是淮南节度使李重进。

在诸节度使中,李重进身份是比较特殊的。他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也是战功赫赫的将领。在柴荣统治时期,他与张永德、赵匡胤等人分掌兵权。柴荣死后,朝廷授李重进检校太尉,改淮南节度使,出镇扬州。不久后,赵匡胤黄袍加身,篡位夺权,而后削去李重进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之职。

恰好在这个时候,李筠起兵反宋,李重进反复盘算,决心与李筠联合。然而,由于李筠迅速败亡,李重进错失了起兵的最佳时机。

平定李筠之乱后,朝廷一纸令下,把李重进由淮南节度使调为平卢节度使。这下子李重进害怕了,担心一旦离开老巢,就会遭到赵匡胤的毒手。赵匡胤为了让李重进安心,特赐免死铁券,以表立场。

李重进仍然不放心,因为他乃是周室近亲,郭威的外甥,而且有兵权。像他这样的人,岂不是新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么?一道免死铁券,难道真能保全性命吗?显然,李重进更愿意拼死反击,而非把命运交到别人手中。他拒绝朝廷的调令,呆在自己的地盘,修缮城池,积极备战,并向南唐求援。

既然李重进不愿归顺新政权,赵匡胤就不客气了。

建隆元年十月,石守信被委任为扬州行营都部署,辖王审琦、李处耘等将领,率领精锐禁军部队讨伐李重进。谋臣赵普向赵匡胤指出:“李重进凭恃长淮,缮修孤垒,外绝救援,内乏资粮,宜速取之。”赵匡胤听从赵普提议,下诏亲征,统领六军将士从开封出发,乘舟顺流而下,直扑扬州。

皇帝亲征总能鼓舞士气,前线官兵更是奋勇作战,终于攻破扬州。李重进的结局与李筠类似,但更凄惨,在城陷时,他纵火自焚——不仅是他一个人,还包括他的家人,都在灼热的火焰下化为灰烬。


君山话史


  

  所谓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在第一时间反攻京城,夺下皇宫。当时周恭帝、小符太后都背叛迁居到皇家寺庙,已经被赵匡胤兵马控制。并且,赵匡胤亲自带兵清剿皇宫,将周世宗其他子嗣全部缉拿,该杀的杀,该抓的抓。

  也就是说,除了周恭帝,后周已经没有其他皇子有名分继承帝位。而周恭帝已经被赵匡胤掌控。

  另外,后周立国不到十年,周世宗柴荣在位严刑峻法,对臣下有失恩德,多数大臣并不感恩,加上后周皇族人丁单薄,并无什么了不起的大人物。

  周世宗在位时,从各地挑选精锐组建了新禁军,新禁军的战力远在地方军队之上,因此在无利可图,无人首倡反正的情况下,大多数节度使选择了默认现状。

  当然,还是有两家节度使选择了造反,一个是泽潞节度使李筠,一个是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李重进。不过,这两家最终都失败了。

  李筠本就是一个野心家,他并非后周心腹,在周世宗时期就割据一方,图谋不轨。赵匡胤兵变之后他又勾结北汉,发动兵变。不过,名不正则言不顺,在赵匡胤亲征之下,仅仅一战就大破李筠。

  至于李重进本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本来有名分起兵,不过,因为周世宗柴荣对李重进特别敌视,在临死之前特意将其贬斥出京,因此李重进对于柴荣他心有怨气,没有在第一时间起兵,后来赵匡胤要削夺他兵权,他才造反。

  在赵匡胤亲征之下,短短一天,他占据的扬州就被攻破。

  总之,后周建国时间短,周世宗恩德不足,加上赵匡胤兵强马壮,善待后周大臣,大家自然甘心投降。


叶之秋


赵匡胤是后周都点检,禁军大将。后周宫內外的军事大权都掌握在赵匡胤手中,柴宗训母子成了待宰的羔羊,只能拱手让位。赵匡胤是官二代,随周世宗征北汉伐南唐屡获战功,成为一颗冉冉上升的将相。周世宗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努力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做统一天下的准备。当时武将拥兵造反的事情时有发生,所以他认为是武官端正有福相的将领都想尽办法和协掉,唯独没有防备赵匡胤。一方面赵匡胤是后起之秀根基不深,还特别勇敢和忠心。另一方面赵匡义和他是连襟关糸。柴荣死后赵匡胤有托孤之任。960年北汉和契丹联军入侵,赵匡胤奉命率军出征,当走到陈桥驿时,士兵哗变,将士把一件皇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这是当年后周开国皇帝郭威造返的成功复制。赵匡胤几乎兵不血刃,一夜之间当上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原先后周群臣一致官复原职,参与参加兵变的将领都是好哥们,一律加官进爵自然皆大欢喜。当一切安定就续后,赵匡胤采用宰相赵普的建议,削夺朝中大将兵权。于是赵匡胤大宴群臣,劝说诸将交出兵权,用良田美宅做交换做到君臣之间没有猜忌。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把禁军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收到手中,从而解决潜在危胁。





关东侠客


哈哈,反扑个毛,赵匡胤是后周少壮派军官的代表人物,又是周世宗柴荣的义弟,非常受宠信,又是禁军首领,当时柴荣的儿子年龄又小,大部分军官心里也觉得少主不堪重任,赵匡胤陈桥兵变离后周的国都才二十里地,外地的军队根本没有时间反应,赵匡胤立马称帝,他称帝以后后周也没有哪股势力能够抗衡,只好顺势跟着他混。


爱宠大将军


诸路节度使心不齐,只有两路“李耘、李重进”反抗,还是失误的分别各自抗争,面对赵匡胤的中央禁军如同螳臂挡车,迅速被平定,其他藩镇待遇不变,故尽归新宋。


zhizunyu1


有实力的能代表后周的有谁?


无欲金刚


当人家如探囊取物,第一时间扼住了你的喉管,你连呼吸都不顺畅的情况下,能反抗得了?况且人家军事大权在握,后周即使坚挺不倒,谁又能与之相对?


云卷云舒152754837


主要还是当时这种改朝换代有点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