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只有铁帽子王才是铁饭碗?清朝这3种职位都是铁饭碗

清朝的时候,铁帽子王一直被公认为最有含金量的铁饭碗。这个职位不仅终身享受超高待遇,而且还可以世袭罔替,代代享受王爵待遇。当然,铁帽子王数量毕竟极少。

整个清朝历史中,也只有十二个铁帽子王爵位。他们大多是祖辈曾立下重大功绩,且必须是直系皇族宗室,才有机会得到。

其实,清朝也有一些其他职位,虽然待遇不这么好,含金量稍低,但它们享受的待遇,依然可以称为铁饭碗。首先是官员。

清朝的时候,想要获得官职,除了靠别人举荐外,其余大多数人都需要通过考试,或者直接花钱买官。相比较而言,考试更多是靠自己的能力,而花钱就是拼家底了。

按照清朝规定,如果遇到战争、洪涝等突发事件,朝廷允许适当卖出部分官职,充作国用。在实际操作中,到清朝时期,随着国库匮乏,卖官频率极高。

所以,在清朝花钱买官并不罕见。如果获得官职,他们就可以享受到很多特殊待遇。即便官员不贪污,也可以享受俸禄、住房等基本待遇。这些待遇都是一般人无法得到的。

而且,根据官员品级、身份不同,还可以享受一些额外的待遇。这些待遇不仅在官员上任时可以享受,得到退休以后,也能继续享受种种特殊待遇。

一般而言,官员退休后,仍可以享受退休俸禄。而且,如果是四品以上京官,三品以上地方官,二品以上武官,都可以推荐自己的子嗣,将来到国子监读书。

国子监是清朝最高学府,从国子监毕业后,就可以不用参加科举,直接获得官职。所以,那些高级官员可以让自己的子嗣,将来继续担任官职。清朝时,甚至会出现祖孙三代都担任官职的现象。

乾隆时期的大学士刘墉,他的父亲刘统勋曾担任大学士,祖父刘必显官至户部广西司员外郎。到晚清时,当时执掌北洋的李鸿章,他的父亲李文安曾任刑部主事,李鸿章的兄弟、子辈,也大多担任官职。

所以,清朝时的官员职位,也是一个含金量极高的铁饭碗。虽然官员可能面临被革除下狱的风险,但这是因为清朝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即便是铁帽子王,在清朝也曾被剥夺过爵位。

如清朝初年的睿亲王多尔衮,他在清朝初年创业时,立下极大功劳,获得铁帽子王世袭罔替的待遇,而且还一路加封摄政王,地位隐然超过皇帝。可是,在多尔衮去世后,很快就被顺治皇帝剥夺爵位。直到乾隆继位,多尔衮才被恢复名誉,子孙重新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

如果从铁饭碗的牢固程度来讲,官员可能不如绿营兵。毕竟绿营兵采用的是世兵制。这种兵制的特点在于,父亲当兵,儿子也当兵,可以代代世袭。按照《绿营兵制》记载,绿营“父兄在伍,子弟为余丁,守兵缺出,即从余丁拔补,余丁不足乃募于民。”

对于绿营军的士兵而言,如果他们在军队中,他们的儿子和兄弟就会被编为“余丁”。一旦他们在前线阵亡或受伤,就会从他们的儿子或兄弟这些余丁中选拔。如果现有余丁不足,才会从老百姓中招募。

但是,绿营军士兵的待遇极低。他们的待遇收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战争时俸赏银和盐菜口粮两笔收入。一类是平时的饷银和饷米。

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朝廷给绿营兵丁的俸禄,在当时并不算低。以京师巡捕营为例,马兵月支饷银,步兵1两,月支饷米3斗。此外,每匹马每个月还可以领到月支豆草银2.5两。


虽然各地绿营士兵军饷会有变化,但在前期,确实足够生活开销。可是,从顺治年间制定俸禄后,两百余年的时间里,绿营军俸禄根本没有太多的改变。

当时士兵的地位又低,不到万不得已,也不愿有人去参军。可是,绿营军中,一旦入了兵籍,终身不得脱离。所以,绿营军士兵的铁饭碗虽然牢固,含金量却较低。

而在含金量跟牢固程度之间,把握衡量最好的,应当是八旗士兵。八旗兵也是世兵制。他们的职业也可以代代传承。八旗兵丁可以享受的待遇,比绿营兵丁好太多了。完全是从一辈子全程高福利待遇。

这种福利待遇,不是简单的发放,而是把他们从出生到去世,一辈子经历的各种大小事情,婚嫁丧娶等,都包括在内。甚至连八旗兵丁盖房子,也是朝廷出钱。

为了保证八旗兵丁的生计,康熙时期还推行了一道“生息银两”的制度。也就是由朝廷给各地八旗驻防将军发一笔钱,让他们营运这笔钱。

而这笔钱产生的利息,便专门用来给八旗兵做补贴。这套制度在康熙以后,仍在推行。所以,八旗兵丁的职业,绝对称得上是一个铁饭碗了。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脑洞外星人,一个研究地球历史的外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