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辽国、金国都很强大,为什么不灭了弱小的西夏呢?

大家好,欢迎收看这一期的伦语说历史。

公元916年,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在击败东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后,在上京(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南)称帝,国号“契丹",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率军南下中原,攻占汴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这就是辽国的开始。公元1125年,在强大的女真军队的打击下,辽国最后一位皇帝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兵败被俘。强大的辽国至此灭亡。

公元960年,后周的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在陈桥驿被部下将领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并且在随后多年攻伐后除北汉外其余九国均被赵匡胤消灭。“统一”中国后的赵匡胤,对五代十国的乱象刻骨铭心,再加上自己得位不正,便对地方及个人拥兵自重的行为深恶痛绝,为了彻底根除这一弊端,避免下属将领也被迫“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便亲自导演一个出“杯酒释兵权”的好戏。

公元1114年一直被辽国统治的女真族也出了一厉害的人物完颜阿骨打,他统一了女真诸部后接连击败辽军,并在第二年在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建立大金政权。公元1234年,在蒙古大军的重重包围之下的蔡州城中,金宣宗的儿子金哀宗完颜传位于东面元帅完颜承麟,自己则自缢于幽兰轩,时年三十七岁。至此,立国一百二十年的金朝宣告灭亡。

三个强大的政权在中原大地上交替统治着,而有一个神秘的国度,一直生存在几个大国的夹缝中间,立国一百八十九年屹立不倒。这个国家就是有党项民族建立的西夏(1038年—1227年)。西夏的祖先党项族原居四川松潘高原,唐玄宗时迁居陕北。首领拓跋思恭因平叛黄巢起义收复长安城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州节度使,赐姓李,封夏国公。从此这支党项部落便以夏州为中心发展势力。

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朝。到了宋朝建立,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后,依然视这股党项势力为藩镇势力,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虽然采取削藩政策,但是面对强大的党项部落,宋太祖也是采取了拉拢政策,并对李氏一族首领的地位“许以世袭”。到了宋太宗继位,为彻底解决后患,企图将李氏一族迁入京城加以控制,此时的夏州节度使李继捧为免除干戈,奉诏入京。但是他的族弟李继迁不愿投降,借故逃了回去。

公元985,李继迁会同族弟李继冲诱杀宋将曹光实,并占据银州,攻破会州(甘肃靖远),与宋朝闹翻。然后李继迁采取连辽抵宋的方式,取得了辽帝的册封,陆续占领兰州与河西走廊地区。虽然没有正式称帝,但是已经割据一方。宋太宗震怒派出五路军队前去围剿,均未成功。太宗死后,宋真宗继位。这位宋真宗就是那位澶渊之盟的软弱君主,为息事宁人,他同意割让夏、绥、银、宥(陕西靖边)、静(陕西米脂)给李继迁,事实上承认了党项部族的独立地位。

北宋一直以中原王朝正统自居,统治者均认为西夏立国的夏州等地区一直应该是中原王朝的领土。虽然割让土地给李继迁,但也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夏州节度使的独立自主性,并没有承认西夏是一个国家。形式上的统一也算的维持了一段和平。但是李继迁死后,他的儿子李元昊并不想继续做这个附庸。在宋宝元元年(1038)李元昊称帝建国,即夏景宗,西夏正式建国。

李元昊的称帝行为彻底激怒了宋朝的统治阶级,此时的皇帝已经成为了宋真宗的儿子,“狸猫换太子”故事的主角宋仁宗,仁宗皇帝下诏削夺元昊官爵,撤销所赐皇姓“赵”,停止贸易往来,并在边地揭示布告,募人能捕杀元昊者,赏作定难军节度使。自此之后北宋与西夏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来回切换,仁宗朝为第一次宋夏战争,英宗朝为第二次,神宗朝为第三次,哲宗朝为第四次,徽宗朝第五次。可谓是有北宋一代,与西夏的作战就没有停止过。

北宋与西夏各有胜负,谁也没有完全的占到谁的便宜,西夏军队的战斗力虽然强大,但是由于国土狭小,无法支撑大的战争行为,而北宋虽然富有四海,但重文轻武的国策使得军队战斗力逐年下降。直到徽宗时被金国灭亡。所以说北宋不灭西夏不是不想灭,而是灭不了。

辽国作为北方游牧部落,一直势力强劲。李元昊称帝时辽国在位的皇帝为辽兴宗。西夏在李继迁时就与辽国达成的同盟关系, 共同对付宋朝,但是在北宋与辽国澶渊之盟后,北宋与辽的关系迅速升温,长达百年维持兄弟之国。所以在西夏与北宋战争激烈的时期,李元昊多次请求辽国出兵协助,但辽国只是象征性的出兵。而西夏在有一次帮助辽国镇压夹山部呆儿族的起义,平叛之后辽将将所有缴获归为己有。一系列的事情发生,让西夏与辽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公元1043年李元昊煽动、引诱辽统治下的山南党项各部及呆儿族叛辽归夏。接着,又唆使呆儿族降户不断骚扰辽朝的边境。公元1044年四月,辽山西五部节度使屈烈等举部投夏,辽责令西夏遣返叛将,李元昊不许。当年五月,辽兴宗派兵征讨叛辽的党项族,李元昊出兵援救,打败了辽军,杀死了率军的辽招讨使萧普达等。消息传来,辽兴宗大怒,亲率数十万大军,大举讨伐西夏。

经过1044年和1049年的两次贺兰山之战,辽国军队虽然在一系列遭遇战上战胜了西夏军队,但是西夏军队利用地形优势抵抗,在长期战争后辽国并没有实现自己开疆扩土的战略目标,反而因为与西夏的战争消耗辽国的国力,为此后的亡国埋下了祸根。所以说辽国不灭西夏基本上是因为实力相当,打的两败俱伤对谁都不好。

自此以后北宋、辽、西夏,三国均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西夏名义上还是要向北宋与辽国称臣,但实际上却完全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军事强国,形成了宋、辽夏三朝鼎立的局势。知道女真部落金国的兴起,打破了这种平衡。

金国迅速崛起,1125年灭掉辽国,1127年灭掉北宋。在灭辽的最后阶段,因为当时的西夏与辽国的和亲关系,西夏曾出兵帮助辽国,但在辽国灭亡,辽末代天祚帝逃亡西夏时,金国要求西夏不可接纳,在一系列的威逼及利诱下,当时的西夏国君李乾顺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将天祚帝“让”给了金国。从此成为了金国的附属国。此后西夏对于金的一系列行动都采取支持态度,并没有在大的问题上与金国发生冲突,所以避免了战争的爆发。

而金国统治者也是非常了解西夏的战斗力,虽然西夏已经到了衰败期,但是征服西夏还是要付出消耗巨大国力的代价,辽国的灭亡就是很好的例子。金国起兵反辽本意就是要扩张生存空间,灭亡北宋也是为了掠夺资源,而地处西北贫瘠地区的西夏,并不符合金国的战略意图。另外西夏的存在很好的为金国屏蔽了来自契丹残余势力建立的西辽,以及逐渐强大起来的北方游牧民族蒙古的威胁。所以对于金国来说,消灭西夏是不划算的行为。

北宋、辽国、金国之所以没有灭亡西夏虽然都是各有各的原因,但归根到底还是各家的战斗力都一般,而西夏小国战斗力又略强,谁也没有完全战胜谁的能力,最终全都被崛起的蒙古帝国消灭掉了。也应了那句天下大势,分久必合。

本期伦语说历史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辽史》《金史》《宋史》《蒙古秘史》

图片来源:互联网,感谢各位的拍摄者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