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被金军灭国时,80万禁军哪去了?为何没出来保家卫国?

我们知道当年赵匡胤建北宋王朝的时候,为了防止晚唐和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历史的重演,对军队做了大规模的调整。首先是杯酒释兵权夺禁军之权。

公元961年,赵匡胤登基后的第二年,赵匡胤请石守信等一帮陈桥兵变重量级人物开喝,正当大家喝的高兴的时候。为首的石守信看到宋太祖不是很高兴,若有所思的样子。于是就问宋太祖何事。

赵匡胤说:“皇帝不好当呀!我每天晚上都睡不着。”

石守信问:“为什么?”

赵匡胤说:“我这个位子,谁不想坐?”

石守信等人大惊失色。他们齐刷刷地跪下来说:“陛下何出此言?如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

赵匡胤说:“你们是不会,别人呢?”

石守信问:“谁?”

赵匡胤说:“诸位手下那些贪图富贵的人呀!万一他们故技重演,也弄件黄袍披在你们身上,请问拒绝得了吗?”

结果石守信等人个个魂飞魄散,泪流满面地说:“臣等一介武夫,冥顽不化,何曾想到许多?恳请陛下慈悲为怀,为臣等指点迷津,给条活路。”

赵匡胤说:“人生苦短,如白驹之过隙。对酒当歌,悲富贵不常在。你们为什么不替自己好好规划一下呢?这样吧,我给你们规划一下,交出兵权,换个肥缺,兴豪宅,置田产,拥歌姬,饮美酒,子孙无虞,自己也快乐。我再与你们都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怎么样?”

意思是很明显,叫他们交出权力,弄个挂名董事,每年拿巨额分红,不用上班,天天去把妹,旅游,这都是现代人最想干的事情。

结果众人都说好,太祖英明,于是第二天,他们纷纷宣称自己身体不好,请求辞职,太祖皇帝则给予了亲切的慰问和丰厚的奖赏。

过去人们往往以为,晚唐五代天下大乱是因为藩镇割据,其实并不尽然。准确地说,应该是晚唐之乱在藩镇,五代之乱在禁军。赵匡胤夺权成功,就因为他是禁军司令之一,石守信他们也都是禁军的高级将领。

禁军是北宋的正规军队,据史料记载是“天子之卫兵,以守京师,备征戍”,也就是说,禁军的职责是首位京城,并且在出现重大战事时进行调用。北宋立国后,禁军一般大约是京城周围一半,其他各地一半。

夺了军权后,赵匡胤又进行一番军事调整。总之,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后,赵匡胤将军事全部集中到了中央,集中到了他自己手中。结果造成了北宋强干弱枝的军事格局,北宋的禁军规模一度超过八十万。

据记载,宋初其实只有禁军约二十万,其中十万驻留京师,十万分驻各地。禁军数量逐年有增,到仁宗年间因西夏叛乱,不得已在北方诸路增加兵额四十多万,这时禁军数量达到了空前的八十多万。

王安石变法时,大量裁汰老弱,重编禁军,虽然王安石改革裁军,但宋军总兵力仍有80万人,其中有禁军60万,厢军20万。但不管怎么说,禁军都是一支庞大的部队。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北宋拱卫中央的北宋禁军这么多,为何金军南下,兵临城下,俘虏宋徽宗、宋钦宗的时候,80万禁军哪去了?为什么没有出来保家卫国?

答案其实很简单,就是被蛀虫吃掉了。众所周知,北宋是富裕的,国家有钱,而且不用打仗,即便是打仗,建立军功反倒要受猜忌,既然无法建功立业,那就不如干点别的营生,于是军队就集体腐败。

帅臣、监司与夫守、倅、将、副多违法徇私,使禁卒习奇巧艺能之事。或以组绣而执役,或以机织而致工,或为首饰玩好,或为涂绘文缕,公然占破,坐免教习,名编卒伍,而行列不知,身为战士,而攻守不预。

总而言之,北宋禁军早已萎靡不振,军队经商,腐败成风。至于克扣军饷、虚报开销、私役士兵之类,根本就管不了。

这样的部队,怎么打仗?

可以说,北宋军队中随处可见的腐败分子们,亲手将国家的堤坝蛀得通透,看起来是丰亨豫大的盛世景象,真等到渔阳颦鼓动地来,自然消失的无影无踪,什么八十万禁军,早已烟消云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