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为什么在《鹿鼎记》里把大汉奸吴六奇洗白成反清复明的义士?

乱室英雄不留名


吴六奇是汉奸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大汉奸”嘛,他又是不够格的,确切的说,吴六奇只是一个“小汉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在明末清初的大潮中,实在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列传门槛非常低的《清史稿》中都找不到吴六奇的列传,他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与他颇有渊源的查继佐后人(并非直系后代)查良镛写了一本《鹿鼎记》的缘故。

吴六奇本为明末乱世中一乡绅,天下大乱义军遍地,吴六奇率乡民聚众为兵,抵抗义军,是一位“地主阶级武装首领”。后来吴六奇被朱由榔的永历政权笼络,官拜总兵。顺治七年,吴六奇投降征讨广东的清平南王尚可喜,从此,吴六奇成了清兵征讨南明军民的马前卒,可以他的顶子是靠汉族同胞的鲜血染红的。

那么金庸为了要洗白这么一个刽子手呢?原因是吴六奇年轻落魄时曾经得到金庸祖上查继佐的资助,查继佐于康熙初年后来卷入《明史》案,又是吴六奇前后打点,再加上查继佐主动跟官府坦白,举报了编修明史的所有人员名单,从而能幸免于难(查继佐幸免于难后偷偷将庄氏明史藏匿,后来他修改了明史中的大量不和谐内容,重新编簒改名曰《罪惟录》,使这部珍贵史料幸存于世)。可以说吴六奇和金庸祖上查继佐是“好基友”。

那么金庸为吴六奇洗白也就不足为奇了,一是为了吹捧下祖上的好友;二嘛,自然是为了掩饰祖上查继佐“出卖队友”的事实真相了。


林屋公子



答:吴六奇在《清史稿》中并无单独列传,可见是一个历史小人物。

其现在能为多人所知,应该是拜金庸《鹿鼎记》所赐。

在《鹿鼎记》中,吴六奇既是一位有勇有谋、雄才大略的将军,也是一位知恩图报、重情重义的海内奇杰,最重要的,他是一个“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天地会堂主,身为清官,暗中从事反清复明活动。

因此,吴六奇成了金庸作品文学画廊中一个光彩照人、凛然如神的英雄人物,得到了读者的激赏和敬仰。

1985年,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人民政府公布湖寮圩吴六奇墓为文物保护单位时,就引起了广大人民的高度关注。

但是,《鹿鼎记》中的吴六奇,只是金庸精心塑造的文学人物形象,真正的吴六奇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还必须查找史学材料。

乾隆皇帝在乾隆四十一年所提出编纂的《贰臣传》里是有《吴六奇列传》的,可见吴六奇其人和李永芳、孟仁芳、祖可法、耿仲明、冯铨、钱谦益、龚鼎孳等是同一类人,称之为汉奸,是没有问题的。

《吴六奇列传》记:“吴六奇,广东丰顺人,明亡,附桂王朱由榔为总兵,以舟师踞南澳。本朝顺治七年,平南王尚可喜等自南雄下韶州,六奇与碣石总兵苏利迎降,六奇故贫时乞食他郡,习山川险夷,至是,请为大军向导,招徕旁邑自效……”

看,吴六奇原本是桂王朱由榔(即南明永历帝)手下的总兵,但在尚可喜南下时率兵降清。

那么,金庸为什么要在《鹿鼎记》里把吴六奇洗白成反清复明的义士呢?

应该与王士祯《香祖笔记》之《吴顺恪六奇别传》,蒋士铨的戏曲《雪中人》,钮琇的《觚賸》、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之《大力将军》等记载有关。

这些野史材料中,都记载有金庸先祖查继佐与吴六奇交往的传奇故事。

以《聊斋志异》之《大力将军》的记载为例,说吴六奇早年以讨乞为生、落魄潦倒,查继佐慧眼识英雄,慷慨资助。吴六奇后来功成名就,知恩图报。

蒲松龄在文末由衷赞叹说:“施舍丰厚的东西给人却不问人的姓名,查继佐真像古代有侠义的大丈夫!而吴将军的回报,以及他的慷慨豪爽,也是千古难得一见。这样的胸襟,就不该在乡间老死,所以这两位贤人的相遇,也不是偶然的。”

王士祯《香祖笔记》之《吴顺恪六奇别传》还煞有介事地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康熙初年,查继佐无端被牵扯进了“庄氏明史案”,差点丧命。正是吴六奇上下奔走、多方打点,才将查继佐从鬼门关上拉了回来。

费之墀的《恭庵日记》也记,查继佐是得益于吴六奇的活动,得以从“庄氏明史案”中脱身——“当时查伊璜看守镇禁在营,无计可施,只得差人往广中吴六奇处求救,的免于难。”

祖上既然有这样一件侠义传奇故事,吴六奇又如此投桃报李,金庸当然要好好发挥一番了。

但如果按《贰臣传》里《吴六奇列传》的史实写,吴六奇乃是一个不忠不义、人面兽心的奸邪之徒,则在雪中赠衣助款的查继佐,就成了为虎作伥的无聊文士。

所以,必须洗白吴六奇,金庸才能达到侧面赞颂祖上查继佐的目的。

补一笔,为了美化吴六奇,金庸在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情节:吴六奇泛舟大江,面临大风大雨,放声高唱《沉江》。其实,《沉江》是清初作家孔尚任《桃花扇》里面的一个折子,这《桃花扇》是康熙三十八年才完成创作的,金庸先生提前安排吴六奇来唱孔尚任尚未写出的东西,可见金庸写东西比较随意、缺乏考究。

金庸的缺乏考究同样体现在查继佐与吴六奇相交事件上。

吴六奇儿子吴启丰写的《东山七秩乞言启》有“从游皆道皆别说,贩乞而为朋”之语,即吴六奇早年的确有行乞过。

《贰臣传》里《吴六奇列传》记吴六奇行乞事为:“六奇故贫时乞食他郡”。这里“他郡”,不知是否包括有浙江。另《清代碑传全集.吴六奇》又记:吴六奇“贫时乞食粤东诸郡,悉山川形势。”即这些郡,其实是“粤东”境内的。

所以,吴六奇是否曾得查继佐捐助,是存疑的。

事实上,查继佐死后,他的门生沈起和查家子孙为他写有年谱,名为《查东山先生年谱》。

《查东山先生年谱》明确否认查继佐义助吴六奇事:“葛如,方布衣野走,世传余有一饭之恩,怀之而思报。其实无是也。是则公在时已传其事,故公为之辨。”

注意,吴六奇号“葛如”,意为效法诸葛孔明。

对于流传于民间的雪中邂逅、饮酒赠袍传说,《查东山先生年谱》的评论是:“痴人说梦,添足而已。”

那么,传说的源头是从何而来的呢?

《查东山先生年谱》又记,崇祯三年(1630年),查继佐“与十二翁就试武林,遇乞儿陆晋、于畏五等,陆晋山西人……抗声高歌,目空左右,群丐唯唯听命,先生异之…遂邀归寓,为之节沐,为之衣冠,同社诸子皆亲如昆弟。”

原来,查继佐于崇祯三年与好友十二翁同去武林(杭州)试第,偶遇了陆晋和于畏五两个乞丐头目,惊奇于陆晋“抗声高歌,目空左右”的作派,将之延请回家,待如兄弟。

估计,蒲松龄和纽琇等人就是把陆晋和吴六奇混为一谈了,毕竟,陆晋在江浙方言发音里和六奇是相似的。

查继佐的乡人吴骞在《拜经楼诗话》称:“查东山先生遇吴顺恪(吴六奇字顺恪)之事……有似之传闻之过者。”

查继佐的门人刘振麟和周壤即标小注,云:陆晋是也。

《查东山先生年谱》记查继佐和吴六奇的相识,是在顺治十五年,该年,查继佐已经五十八岁了。

该条记载为:“入潮(州),先生族弟令东莞,就之。潮镇吴葛如随役迎先生于军。吴与督府李皆非旧识,而倾倒一如故交。”

看,查继佐与吴六奇以及“督府李”(指李凤栖)都不是旧识,只是“倾倒一如故交”。

那么,查继佐在“庄氏明史案”中能够脱罪,是否“倾倒一如故交”的吴六奇的功劳呢?

答案是否定的。

《查东山先生年谱》记:顺治十八年,庄史案将发时,查继佐从学生陆子丽口中得知南浔庄廷鑨作《明史纪略》未经自己同意,私下将自己的名字刻印其上,“殊骇”之下,“因投牒督学”,首起告发,最终“生三家三百余口”。


覃仕勇说史


《鹿鼎记》中的吴六奇的原型是历史人物吴六奇。

吴六奇(1607—1665),字鉴伯,号葛如,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人。

早年因为聚集乡勇,称雄乡里,为南明朝廷识拔,被永历帝封为总兵,顺治七年(1650)率部降清,出任广东提督,尚可喜下令进行广州大屠杀时,吴六奇率领本部不折不扣地予以执行,后又积极配合清廷在潮汕等地区实行“禁海策“,不但做到“片帆不得下海”,还不满足于黄梧建议的15里禁海区,而是把沿海50里内的潮汕百姓都或者驱赶或者杀戮,潮汕百姓因此死难者不止数万人。

因为大肆屠戮的“忠心耿耿”、“铁面无私”,吴六奇一路升迁,授挂印总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死后赠少师兼太子太师,并赐谥顺恪。

所谓顺恪就是又识时务又尽忠职守,可以翻译成小乖乖。

(吴六奇官服画像)

(《鹿鼎记》影视中的吴六奇剧照)

没有任何证据显示吴六奇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可能性,金庸关于他这方面的描写纯属虚构。

金庸为什么这样写,和吴六奇与浙江海宁望族查家关系的渊源有关。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大力将军》篇、王士祯的《吴顺恪六奇别传》、蒋士铨《忠雅堂文集》中的《雪中人》篇、钮琇的《觚剩》中的《雪遘》篇都写了吴六奇巧遇查继佐并成为至交的故事。

故事细节有所不同,但大致是落魄的吴六奇得到查继佐的勉励和资助,后来飞黄腾达的吴六奇报恩,帮助查伊璜逃过文字狱劫难。

故事很跌宕起伏,也很有意趣,金庸的铺陈也以此作为基础。

但是《查继佐年谱》里,查继佐自己否认有此事:

葛如,方布衣野走,世传余有一饭之恩,怀之而思报。其实无是也。

《明史案》没有牵连到查继佐,主要原因是查继佐就是举报人。且看这一段记载:

顺治十八年,庄史案将发时,陆子丽京告先生曰:”南浔有庄鑨者作《明史纪略》,参阅姓氏首列东山(按即查继佐),次范子文白(骧),次及某,共十八人。作序者李霜回也。”先生殊骇,所谓大警者定以此矣。拟牒当事,从刀笔家称此书不工。先生曰:“吾三人不工,此书是仇庄,非善。”因投牒督学,手著四六体,中一联:“倘或犯于所忌,间有非所宜言。”并入范、陆名于牒,范、陆不知也。率此一联,生三家三百余口。

这段文字出自查继佐门人沈起所撰《查东山先生年谱》中,既详尽也并无为老师讳,应该是比较真实的。

金庸是我最尊敬的老作家之一,但不得不说,他为吴六奇洗白、为查继佐洗白,丝毫没有根据。

再看《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四 《孝义一》中的一段记载:

许季觉,浙江海宁人。少尚侠,既折节读书。居亲丧,水浆不入口者七日,杖而后起。含殓、殡葬、虞祔、卒哭、祥禫皆用古礼。葬,躬负土,庐于侧,朝夕哭不辍。季觉故与同县查氏交密,查氏贵,营葬侵许氏墓地。季觉曰:“吾不能以友卖亲。”讼连年不决,亲朋居间,季觉终不让。查氏诬季觉通海,逮狱,有为辨者,狱稍解,避地山阴。查氏复诬以他事,再逮狱。季觉度不免,狱中碎瓷盎吞之,死。

这位海宁查氏不知道具体是查氏家族中的谁,但是在新朝得到富贵之后,图谋侵夺朋友家族的墓地,打官司没有结果就两次诬陷朋友,最终将朋友害死。

恶霸加阴险小人的嘴脸如画,除了武功不如南霸天凤天南,其他基本上都赶上了。

(金庸先生年轻时期照片)

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对自己的血脉根源有尊重和温情,是好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历史的真相究竟是如何就该是如何,除了因为客观条件限制无法穷尽真实,任何粉饰、扭曲、颠倒黑白、避重就轻,其实都是亵渎。

谈古论金,掰开揉碎历史的人性和技术流呈现给您


谈古论金


因为金庸是正儿八经的满人啊,心系大清。

很多人对我的观点表示不服,还有人居然敢质问我看没看过金庸,来来来,哥哥今天就给你们补充一点。

首先金先生是不是满人?我说的不严谨,应该说是旗人。

金先生本名查良庸,祖上查继佐,是他亲口承认的。查继佐何许人?鹿鼎记里面有涉及明史案,历史上庄家正是被这位查先生背后捅了一刀,这不恶心,恶心的是查先生捅完庄家,沾着明史上百条性命的血,编了本《罪惟录》,这本书也是明朝史书,查家藏在墙里一直熬到辛亥,大清朝完了,才拿出来,鼓吹自己祖上也是心怀大明的。

而在《鹿鼎记》里面,查先生成了正面人物受害者,一切黑锅推到了吴之荣身上。查继佐反倒摇身一变成了反清义士。呵呵。

金先生笔下,满清皇帝都是好的,坏的是大臣,明朝的就相反了。

鹿鼎记里的皇太极,那叫一个英明神武,借他的嘴巴直接把一群无耻的汉奸洗白成民族英雄:

“你们汉人骂你们是汉奸,日后你们好好为朕办事,也就是为天下百姓办事,总得狠狠的挣一口气,让千千万万百姓瞧瞧,到底是你们这些人为汉人做了好事呢,还是崇祯手下那些只知升官发财、搜刮百姓的真汉奸做了好事。”

到了《鹿鼎记》,顺治和康熙更是爱民如子英明神武的“鸟生鱼汤”。

说到这,金庸书里的汉人官员几乎没有正面形象,射雕的段天德、笑傲江湖里的军官,等,有没有好官?有,袁崇焕嘛,被昏悖的崇祯砍了,一群手下也直接不干了,宁愿出来闯江湖也不给皇帝卖命了。再看异族的,完颜阿骨打,豪迈。拖雷,讲义气。忽必烈,厉害。而汉族的正面形象的,尤其在鹿鼎记里,无一不是汉奸。施琅,吴六奇。堂堂天地会在金先生笔下就是一群跳梁小丑。号称中原第一大帮的丐帮,最后居然要一个姓耶律的来当帮主。他们忘记方面乔帮主的深仇大恨了?宋蒙襄阳大战十几年,居然是靠着郭靖带着一群江湖人守下来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倚天屠龙记》里更是个奸诈小人。

把金先生小说按照时间轴排列下来,可以得出结论:汉人一代不如一代。

其实这些都不算事。小说嘛,只要脸皮厚,随便写。大抵是金先生觉得时机到了,准备洗白一下自己历史学家的身份,出了本史上最扯淡的史论:《袁崇焕评传》。

在这本书里,金先生认为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最专制最残暴的时期。我简直要吐了。明代残暴比得上多次搞屠城的野猪皮?明代专制比的上写首诗就杀人全家的野猪皮?明代黑暗比的上奴隶制合法的野猪皮?

“整体说来,清朝比明朝好得多。从清太祖算起的清朝十二个君主,他们的总平均分 数和明朝十六个皇帝相比,我以为在数学上简直不能比,因为前者的是相当高的正数,后者是相当高的负数。对于满洲人入主中国一事,近代的评价与前人也颇有改变。”

这是汉人说的话?汉人说这话不怕祖坟炸?汪精卫对醇亲王不杀之恩感恩戴德,也不敢腆着脸说满清板载啊。

在本书里,金先生秉承了小说家一贯瞎扯的本能,把野猪皮努尔哈赤说成四百年不遇之世界级军事天才。雅克萨之战,几万清兵对峙几百名俄罗斯地痞一年多束手无策,被他说成打败了俄罗斯帝国,乘着台湾内讧收回台湾被他说成间接打败了荷兰人,简直就是歪曲历史,胡编乱造。

另外,金先生早年在《明报》上也是常年发表文章鼓吹满清入关,甚至不惜掀起论战的。这里就不赘述了。

请大家多看书再来和我吵。谢谢。

独照金先生和施琅像的合影。满足和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郝子曰


金庸先生写的《鹿鼎记》,里面有个铁丐吴六奇,一身铮铮铁骨,反清复明,但却惨死死在朝廷鹰犬吴三桂蒙蔽的武林高手手上。看了这段,忍不住大笑三声:吴六奇切实很铁——很铁的铁杆儿汉奸;吴六奇确实与天地会有关,因为天地会是郑成功部下创建的,而吴六奇是靠打郑成功起家的;吴六奇确实曾经受人查伊璜恩惠,但那个查伊璜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不是文字狱的受害者,而是告密的小人,只不过恶有恶报,也被牵连进去陪了绑。

吴六奇原本家里有点钱,学问也不错,可是这家伙不务正业,好喝酒,好赌钱,结果败光了家业,沦落到乞讨偷窃为生,直到流窜到浙江海宁,遇到了当地的土豪劣绅查伊璜(好听一点的说法叫名门望族),查伊璜给了他点钱,打发他到军队去了。参军后的吴六奇靠着镇压起义军起家,后来成了南明永历小朝廷的总兵。

作为一镇总兵,按说已经基本上是武将的最高官衔了,可是尚可喜带路,八旗兵一到,这个铁丐一点也不铁了,双膝一软就投降了。投降满清以后的吴六奇掉过头来打南明,先是当向导攻克了许多南明军镇,灭了南明之后,又开始跟郑成功死磕,第一仗就被郑成功打了个落花流水。

那是在投降满清之后,吴六奇遇到了郑成功,吴六奇本来是约好和他一起投降的另一个总兵苏利一起围攻郑成功的,可是苏利还有点良心,没来。吴六奇根本就不是郑成功的对手,被打得连丢揭阳、澄海、普宁三城。

郑成功走了,吴六奇来精神了,马上反扑,还联合另一个大汉奸靖南王耿继茂(耿精忠的儿子、继任者)杀了郑成功部下三千多人,还捉住并杀害了郑成功部将苏新、黄亮,包括他在揭阳战斗中射死的黄廷,可以说是双手沾满了反清义士的鲜血。

这个吴六奇虽然靠屠杀反清复明战士和无辜百姓(史料记载:在潮汕等地区实行“禁海策“、“片帆不得下海”,大肆屠戮潮汕海民,死难者数万人不止,因此得到顺治皇帝的破格赏赐,授挂印总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晋少傅兼太子太傅。),但是按照满清卸磨杀驴的一贯做法,和缓和矛盾的手段,汉奸吴六奇进了乾隆指派编写的《贰臣传》。

这样一个刽子手,居然因为跟查伊璜有交情,居然就变成了“反清义士”。还当上了“天地会洪顺堂红旗香主”,郑成功泉下有知,一定会爬出来跟作家算账的。

说起来很多人在小说的影响下,以为查伊璜一直是个很有良心的文人,虽然投降了满清,但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写了一些反清复明的文章,结果被卷入文字狱,最后“壮烈牺牲”。

但是事实很残酷,那个叫查伊璜送了老命的文字狱,本来就是查伊璜举报的。《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庄廷鑨写了本明史,把查伊璜也列进了编校人员名单。查伊璜知道后,马上向当地教育部门举报,这才形成了清代三大文字狱之首的“明史案”,这个查伊璜比当知县而负有纠察职责的吴之荣举报的还早呢。但是按照“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文字狱办案方针,这个查伊璜既然出现在编校名单里,自然也要抓起来杀掉。

这时候做了大官的汉奸吴六奇开始四下活动,终于救出了告密者查伊璜。查伊璜根本就没被杀,更别提什么壮烈了。

那么查伊璜吴六奇在小说里怎么就成了反清义士了呢?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常识就明白了:《鹿鼎记》作者笔名叫金庸,金庸的原名叫查良镛,查良镛是浙江省海宁人……


半壶老酒半支烟


金庸是笔名,他姓查浙江查氏,祖上曾经做过满清政府的官。金庸本名查良镛,属于东林党的后代洗白祖先?有什么好奇怪的。再说了,人家写的是小说。而且还属于玄幻类的武侠小说,又不是史书。谁让你们把小说当成历史书来读的?


爱看爱思考


错了,金庸没有说吴三桂反清复明,吴三桂要自立为王。不是复明。


西格玛的化学


金庸写的是武侠小说,并不是历史演义。对于一部历史著作来说,必须严谨地推敲书中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务求完全遵照史实;但是对于一部小说而言,其中的情节经常可能和历史存在一些出入。小说是允许虚构的,有时某些写法可能是为了适应情节的需要而定,这其实不必过于苛求。看历史著作的人是为了研究历史,书中自然不得有误;但是看小说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娱乐,读者只要能从中得到乐趣,又何必计较太多呢?


馨碧月


因为他先祖,查嗣庭,江西监考出题的时候。写了个“维民所止”。维和止各加一两笔就是雍正,雍正怀疑他有所指,两字没有头,映射雍正砍头,也指雍正得位不正。那就肯定被弄死了。记得好像金庸的先祖是这位查嗣庭得堂弟还是堂哥,这一支就得以保留。

所以,金庸涉及清朝的小说,无一不是反清复明。只要和清朝作对的,一般都是英雄好汉。这也算是为祖先报仇!


Seattleseahawk


为什么最近这么多抹黑金庸的,人家只是个写小说的,况且吴六奇的故事早在其他地方就有记载,金庸只是在此基础上改为详细的小说情节,跟其他文献记载的内容也没有太大出入,况且文盲遍天下,连自己族谱都能烧掉的人好意思拿小说家说事。其实我知道根源在哪,政府为了控制百姓,始终在对百姓的思维上乱搅一通,让百姓不能分辨是非,而且也不允许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的影响力在民间无限发展,这就是金庸被打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