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衕的故事》:說的是衚衕,講的是情感,談的是文化

《衚衕的故事》,收集了冰心、季羨林、汪曾祺、梁曉聲、畢淑敏、王蒙等四十幾 位名家的散文,各人講述了有關北京胡同的故事。這些作家中,有些在衚衕中居住了數十年,有些則只是於衚衕中短暫居住,每人對衚衕都有著不同的感情與感受。

《衚衕的故事》:說的是衚衕,講的是情感,談的是文化

為什麼作家喜歡寫北京的“衚衕”,而不是其他地方的“衚衕”。我們從“衚衕”的起源說起。

衚衕,是北京特有的。為什麼叫作“衚衕”?說法不一,多數研究者以為是蒙古話,意思是水井。衚衕的名字起自元代,明朝嘉靖年間出版的《京師五城坊巷衚衕集》裡舉其要者,即有一千二百多條,到了清代,有名有姓較為重要的衚衕已發展到一千八百多條。現在有個說法,則是共有三千多條。經過歷史的滄桑,由於衚衕的名稱屢有變化,現在的具體數目更是難以統計了。

《衚衕的故事》:說的是衚衕,講的是情感,談的是文化

北京城是一個四方四正的城,街道都是正東正西,正南正北。衚衕是北京的毛細血管,也是北京的具體象徵。一般情況下,一提起北京,人民首先想到的是天安門廣場、人民大會堂、故宮等,但是從文化意義上來說,北京的形象脫不出老舍筆下的《茶館》、《駱駝祥子》和《龍鬚溝》等,這些名篇佳作都構築在北京的小衚衕的基礎上,如老舍先生在《駱駝祥子》開篇講到車伕們清楚北京的“萬壽山、雍和宮和八大胡同”。北京的衚衕多得像牛毛名兒又是花樣繁多。從雅到俗,從官到民,從大到小……應有盡有。

《衚衕的故事》:說的是衚衕,講的是情感,談的是文化

各位文人志士,對北京胡同的懷念,就是對自己過往或是歷史文物的懷念。北京的衚衕,碾過數不清的車轍,印過數不清的腳印,對歷史來說,它是寫不完,說不清,說不盡的。也曾留下過數不清的身影,迴盪過無數的聲音。北京的衚衕,是歷史、文化的結晶!

《衚衕的故事》:說的是衚衕,講的是情感,談的是文化

對於北京,我一值很喜歡也很嚮往。北京的衚衕蘊含北京的文化,更是我旅遊北京自由行首選的地方,記得2010年我第一次去北京,在雍和宮附近的多個衚衕竄來竄去,流連忘返,來回走了很多趟,不記得衚衕的名字是什麼了。雖說北京現在高樓林立、層巒疊嶂,但古老北京的一些街道還有留存,尤其是承載著四合院的北京胡同,還完好的保存著,供後代及外國人員觀賞。

《衚衕的故事》:說的是衚衕,講的是情感,談的是文化

《衚衕的故事》這本書都是我在吃完午飯後閱讀的。飽餐之後,給肚子一點消化時間,同時又能滋養一下腦袋,通常我是拿起一本書站在書桌前閱讀半個小時至一個小時,然後睡意上來就去午休。《衚衕的故事》由於是一篇篇的小短文,非常適合這個適合閱讀,看著作者們緩緩的描寫著他們自己曾經生長過的地方,寫的是衚衕,實則是感情。一個個作者、一代代文人、一篇篇文章連在一起,就構成了北京胡同的文化。說的是衚衕,講的是情感,談的是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