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溝支亭寺

扶溝支亭寺

支亭寺是一座具有一千四百多年曆史的“千年古剎”。位於河南省扶溝縣城西南7.5公里一個5米多高的龜型土崗上。支亭寺景區分支亭寺遺址、千年古槐、古建築廟宇群、碑林、山門、石牌坊、五龍神道、古廟會等景點。

扶溝支亭寺

據考證:支亭寺始建於北齊武平四年,即公元573年,由北齊“國子博士”張思伯於公元573年籌建,距今已經有1447年的歷史了。

扶溝支亭寺

據《北齊書》卷四十四 列傳第三十六記載:張思伯,河間樂城人也。善說《左氏傳》,為馬敬德之次。撰《刊例》十卷,行於時,亦治《毛詩》章句,以二經教齊安王廓。武平初,國子博士。

扶溝支亭寺

據傳說,張思伯晚年定居在這龜型土崗上,先是在土崗龜頭處栽下一棵槐樹,意為:“植槐定寶地”,並且槐樹又有懷念家鄉之意。後在槐樹旁建一亭臺,由亭臺四周芝蘭香草為亭臺取名“芝亭”。武平四年(573年)的某一天,少林寺五位雲遊僧人云游到此地,見一道崗阜蜿蜒西來,勢若游龍,前繞楊柳如煙的溱洧碧水,背依宿霧瀰漫的煙霧山陵,左右良田沃野,阡陌縱橫,確是一處富甲寶地。夕陽之下,遠望亭臺,雲霧繚繞,百態千姿,亭上好似玉虎相撲,雙獅逐鬥;亭下好似天女散花,龍鳳呈祥。五位僧人斷定此風水寶地定會有高人,隨奔擁亭上。只見亭中一位老人鶴髮童顏,氣宇軒昂。忙問:“請問施主,可是此處主人?”張思伯答道:“是也!”不知是和尚聽錯了聲音,還是佛迷心竅,為首的和尚雙手合十脫口說道:“寺耶,是也。妙哉,廟哉!”當晚僧人們便與張思伯商議建佛寺一事。張思伯感嘆一生從未於佛結緣,今有眾僧相求定會做成善事,便答應出資籌建寺院。經過數月大興土木,一座佛教寺院於武平五年(574年)建成,思伯隨機作“佛圖碑”一通,嵌入殿壁(此碑現已遺失),此為光緒年間《扶溝縣誌》記載。按公元573年建寺,支亭寺創建比嵩山少林寺晚建79年,比開封相國寺晚建19年寺院建成。

扶溝支亭寺

當年,張思伯率領兩個兒子為當地治水,由於風急浪高,掀翻木船,思伯葬身洪水。其屍體次日才在一高臺顯露。這一年正是北周武帝於建德三年(574年),武帝採納還俗沙門衛元嵩刪寺減僧的建議,下令在全國禁止佛教流傳,史稱“北周武帝滅佛”,寺院廢棄,僧人還俗。當地人為保存張思伯新建的寺院,也是為了紀念思伯治水功德,將寺院改為“思伯祠”,命名顯露思伯屍體的高臺為“露屍臺”,高臺所在村莊的村名改為“露屍臺村”,張思伯曾經治理過的兩條水系名為“大郎溝”,“二郎溝”,後沿變成“大狼溝”,“二狼溝”,目前,大狼溝距支亭寺約一公里,仍在發揮調水作用。位於鄢陵界內的二狼溝早年間淤沒。大北周靜帝於大象二年(580年)恢復佛教,為期六年的滅佛運動結束。

扶溝支亭寺

到了隋朝,隋文帝崇佛。在思伯祠原址上建“紫亭寺”,取紫氣東來之意。唐代,支亭寺中興,寺址擴大,重建廟堂,香火盛旺,並改“紫亭寺”為“芝庭寺”,延至宋末,元兵侵入中原,寺院被元兵毀成一片廢墟。一直到明朝正德五年(1515年),扶溝縣城內天寧寺主持廣興的徒弟悟解,率領眾弟子在廢址上重新修建廟宇,先後建成天王殿、菩薩殿、大佛殿等殿廡二十餘間。從此,寺院香火興旺,僧侶多達五六十人。清嘉慶年間,因“芝”字犯忌諱,把“芝庭寺”改為“支亭寺”,沿用至今。嘉慶二十三年,杜鑑林曾在寺院內開辦私塾。民國年間,戰火災荒不斷,僧侶逃散、寺院荒廢。民國二十七年,由羅蘭亭在寺院內開辦小學,民國三十三年因日寇犯扶停辦。1950年夏,新建完小,1970年發展成支亭中學,1971年招高中2班,1976年停辦。1990年支亭中學併入柴崗中學。學校停辦後,支亭寺僅存西廂房三間和一顆千年古槐。

扶溝支亭寺

1991年,由寺後村唐秀蘭被推為會首,率眾香客八方集資重建支亭寺。1992年建佛祖殿,1993年建大雄寶殿,1995年建千手觀音殿,1998年建天王殿,2000年建鐘鼓樓。經過唐秀蘭數十年的苦心經營以及眾香客辛勤打理,目前,支亭寺佔地43畝,現有大雄寶殿、佛祖殿、千手觀音殿,天王殿,三聖殿,菩薩殿等殿廡100餘間,建築面積2300多平方米,各種塑像200多尊。其中大雄寶殿、千手觀音殿以及鐘鼓樓幾棟仿古建築雕樑畫棟、氣勢宏偉,在河南同等級別的寺院中首屈一指。屬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接待香客,遊人數十萬人。特別是每一年的四月初八和七月十三古廟會其間更是商賈雲集,香客熙熙攘攘,絡繹不絕。支亭寺現已成為上香祭祀,休閒旅遊的絕佳之地。

扶溝支亭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