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把崇禎換成李世民,大明朝會如何發展?

lemoncai


類似的問題很多,假如我換一個問法:一個厲害角色就能改變一個歷史環境嗎?恐怕答案就出來了——即便李世民代替崇禎,大明該往還得亡,最多苟延殘喘拖些日子罷了!

我們承認李世民的偉大,也看到崇禎固有的缺陷,但李世民不是神,崇禎也不是魔,只是李世民的優點更多,缺點被掩蓋了,所謂“一白遮三醜”。崇禎很不幸成了亡國之君,人們看到的除了缺點就是毛病。

我們再換個角度,假如以崇禎代替李世民,大唐會被崇禎搞垮嗎?是不是您會覺得很好笑?

其實這是一個歷史觀問題,即無論什麼人,他都永遠擺脫不了歷史環境的束縛,成功者是環境成就了他,失敗者是環境不給他機會,一個人可以局部影響,甚至改變歷史,但他不可能憑空造就一段歷史。

再退一萬步,細細“假如”一下,假如李世民是崇禎,他能不能一朝把朝堂上那些“亡國之臣”都趕盡殺絕?他又能不能把地方上那些貪官汙吏全部繩之以法?他又能不能改變黨爭的局面?他能不能變出堆成山的糧食,讓李自成們老老實實回家抱兒子?他能不能讓虎視眈眈的八旗軍變成可愛的小綿羊?他又能不能讓天下人立刻人心大變?

這些就是晚明積重難返的歷史環境,李世民可以在李源的基礎上繼往開來,不代表他同樣能玩轉沒落的世道。

同樣,假如崇禎身處“人和萬事興”的大唐初年,以他的勤勉,誰敢說他就不能創造另一個盛世?

所以,無論什麼人都不要違逆歷史環境,你成功了,除了你自身的因素,關鍵是環境造就了你。你失敗了,也不要氣餒,是你生不逢時,或者你的行為不符合時代潮流,改變並平靜地生活,也許這就是歷史賦予你的使命!

尋根拜祖


如果明朝末年換成崇禎皇帝換成李世民一類的性格,來治理搖搖欲墜的明王朝。如果歷史可以假設,那我們就來假設一下。

唐太宗李世民是開創了歷史上的“貞觀之治”,對外也是唐太宗採取了全面擴張的策略,可以說奠定了唐朝300年的江山。明朝崇禎時期,這個國家機器已經運行了二百多年,崇禎十七歲登基,就算是換成李世民也是一位不夠成熟的政治家,崇禎也是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只不過是時代造就了,個人是不能改變歷史進程的,可以暫緩歷史進程就不錯了。明朝末年可以說政治、經濟、軍事上已經腐朽不堪,縱使唐太宗來治理此時的明朝,也基本上無濟於事,最多隻會延緩明朝的衰老,這也是古代王朝的一個規律。這其中原因很多,什麼內部的黨爭啦、明軍武器裝備雖優良但是質量不可靠、崇禎皇帝的指揮不當等等。

那就從根本原因說起,利益分配問題,如果換成李世民能夠解決嗎?因為鬧饑荒陝西的農民才起義,唐太宗當然理解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大道理。可是怎樣解決呢?這個問題一直到明朝末年都沒有根治,是缺少精兵強將嗎?開始有洪承疇、猛將曹文詔、悍將左良玉。是缺少好的皇帝嗎?皇帝當然統籌全局,當初明軍河南包圍了農民軍各路牛鬼蛇神,關鍵時刻曹文詔被調走支援大同,因為外患後金的進攻,可以說很多次關鍵時刻都是功敗垂成。

如果唐太宗在世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因為人口多,糧食少,造反還是會有的,殺一個李自成還會有張自成、劉自成。就算李世民妥協了,封李自成為陝西王,讓他在那瞎折騰,一起來對抗後金,李自成還是會要錢、要糧為藉口。退縮造成的結果只會變本加厲、尾大不掉。

“崇禎並不是一位亡國之君,卻生錯了時代。”無論換成哪路神仙、內憂外患,這個動亂的年代都不好平衡各方勢力,只能擊鼓傳花,看運氣了!





博陵牛仔


我思來想去,以李二的性格和大局觀來看,他可能會果斷拋棄大明這條破船,然後重新收拾山河。



想來李二很有可能這麼幹。

首先,上位之後,不著急對付魏忠賢,也不著急對付高迎祥李自成、以及關外的韃子,先了解自己得班底情況再說。

一方面先挖掘人才,儲備人才,另一方面尋求潛在的合作者(從文官集團中找),利用魏忠賢和文臣之間的鬥爭,暫時平衡朝堂勢力,發展自己的支持自己改革的力量。

李二估計會先讓文臣和衛所軍一波一波去填流賊和東虜的大坑,然後對於朝堂諸君的表現,好的口頭表揚,虛職款待、做得差的,不聞不問,各自安好。戰死掉的、殉國的安撫,表彰。



如此悶頭髮展十幾年,有了新的“天策府”班底,再“天策府”班底下打造一隻強軍,震懾京中諸勢力,然後開始改革。

稅制改革:廢掉三餉、在江南逐步試點開商稅礦稅,當然這個過程會以新班底逐步代替舊朝臣後慢慢進行。但這個改革阻力還是比較大,強制推行,江南一定大亂。但改革只是一個步驟,成功不成功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是革新吏治的藉口。

軍制改革:以保衛國家驅除流寇,抗擊東虜為理由,召集全國十分之八的人衛所戰兵集結。這些舉軍隊沒有戰鬥力,也不需要開工資,正好拿出來一次性消耗掉,不願意上戰場直接反了,也無所謂,正好有理由開刀。



通過這兩項改革,整個大明朝估計處於烈火烹油的狀態,各地烽煙不斷,不願被李世民給消耗的衛所軍頭造反,但戰鬥力有限,不願意被李世民利用的關寧軍閥,估計要在李自成和李闖之間兩頭下注。被稅制改革坑慘了的官僚們,估計也要出來跳腳。

這時候就是李二開始發揮他軍事才能的時候了,把所有潛在的敵人全部逼到明面上來,然後讓他們各自為戰,分化瓦解,一個一個逐一擊破,再重塑帝國輝煌。

這是我想象中的李世民,或許會這樣做吧。換了我自己,我也會選擇這條路。

以上個人淺見,歡迎大家討論交流,如果喜歡我的文章,順手點個贊,關注也是極好的。


歷史青年折緣


李家二小子,是一個聽著打仗就熱血沸騰的人,他治國一般,打仗的水平可是超一流。戰略戰術俱佳,善於打殲滅戰,不給對手喘息療傷的時間。真要是碰上李家二小子,多爾袞和皇太極凶多吉少,能保住東北一隅就算是萬幸。

而且,治國以何為重,抓住主要矛盾是最關鍵的。明朝後期的主要矛盾就是缺錢。是朝廷缺錢,不是大明朝內部沒有錢。錢都在官僚仕紳手裡。看準了這個問題,剩下的就是決心。李二小子同樣不缺決心。問題其實不難解決,讓仕紳們多出點血而已。仕紳們都很乖,出點血又不會傷筋動骨,想必都會乖乖地出了。

打仗和治國,都需要人才。明朝後期人才輩出,李二小子天生知人善任,所以,假設李二小子處在崇禎的位置上,結果想必是這樣的:打仗李二親自出馬,治國委託給幾個能吏良相。


莫遇559


換成李世民的個性,對付李自成和張獻忠基本就是親征了,關外肯定先守的,攘外必先安內嘛,帶著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等把李自成他們一波就完事了。畢竟親征是展示皇帝決心的部將不敢糊弄。接下來估計對關外還是以防禦為主畢竟需要休養生息,打仗需要錢的嘛,等國庫充盈了,也會親征的。內政方面,沒水平的大臣會靠邊的,百姓稅負不會高到百姓活不下去的。哦對了,魏忠賢必死的,畢竟是收人心的買賣,沒理由不做。



山中茅店


這個題目將明亡的責任歸咎於崇禎皇帝一人,這顯然是不負責任的。

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

首先,前朝積弊已久,有幾種說法比較流行,“明亡於天啟”更誇張的“明亡於萬曆”,這些都說明了一點,明朝滅亡是因為朝政的長期腐朽、紊亂的必然結局。

明朝的內部鬥爭,無論宦官集團還是東林黨,無視國家利益,重視集團的小利益,只求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崇禎皇帝四處籌錢而不得,李自成在北京一個月追贓榨取7000多萬兩,一路佔領各地王府財富也在4000萬兩以上)

明末,饑荒成為普遍現象,人民吃不飽當然要造反,明朝也恰恰亡於農民起義軍。

而且明朝的藩王制度,導致國家財政負擔過重,國庫空虛。崇禎15年財政總收入只有400萬兩,內憂外患,打仗打的是錢糧兵馬,打的是白花花的銀子,這些錢根本就不夠!

崇禎在繼位之初,也是勵精圖治,剷除魏忠賢的奸臣集團,放手任選賢能,明朝一度氣象一新,然而嘔心瀝血,苦心孤詣下,還是難阻明朝的大廈之傾!

所以明亡是歷史的必然,不是某一個人能改變這個歷史結局的!


小華視角看世界


為啥說李世民?不論明太祖朱元璋,宋太祖,恐怕都能力挽狂瀾於危難。恐怕就是朱棣都可以。其實崇禎運氣為實不錯!在文官帶兵的大環境下當代居然湧出來許許多多曠世奇才!!!孫承宗,袁崇煥,孫傳庭,洪成酬每一個都才堪大用,……崇禎多疑,最擅長自毀長城!剛愎自用!一個都抓不住!!!


剋勀


問的都是什麼辣雞問題,你咋不說明軍都裝備AK47



林正我


如果換成李世民早開創了大明盛世根本就不會落個身死國滅的悲哀結局。


小龍女55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