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稱漢中王,只說以漢中等立國,不提荊州不想要了?關羽簽名默認,是另起爐灶嗎?

流譽後


荊州是戰略要地,誰都不會放棄。

劉備入川,把荊州留給關羽,說明劉備對關羽是極為放心的。我做一個推論,如果劉備不想要荊州,直接還給東吳就好了,為什麼要把荊州給關羽?關羽自立還要分掉一部人馬,有必要嗎?難道那時候關羽就尾大不掉了?

有人會說,劉備當時尚未取得蜀地,怕弄不好,最後還丟了老巢,所以讓關羽先佔據著。這說法也不可能,劉備老奸巨猾,眼光極準,既然起兵取西川,就是不能回頭的,沒有百分百的可能,是不會去做的。

劉備當了漢中王,就看不中荊州了?劉備政權建立起來,政權核心在蜀地,但荊州依然是重鎮。劉備上表不提荊州,是採取迴避策略。

三國時代,那些謀士、武將再厲害,也不會有現代的軍事組織架構,在信息通報方面會有延遲。所以就有了陰謀論,說劉備、諸葛亮借刀殺人,殺了關羽等等等等。

劉備當時還沒強大到可以放棄荊州,放棄荊州就是自斷一臂!關羽也沒有絲毫跡象要背叛劉備。有人說劉備自立漢中王,關羽一心向漢,以漢壽亭侯自居,兄弟兩個有分歧矛盾。

那時候的人得傻到什麼程度,還想恢復漢室!關羽在戰場上征戰了一生,還不明白這麼一點事?他拿一個漢壽亭侯就能跟劉備平起平坐、分庭抗禮?

關羽為人孤傲,喜歡做做姿態,他在政治上也就能做到這樣。把漢獻帝請來,讓劉備侍奉他,恐怕關羽都不會幹。漢獻帝掌控了實權,劉備三兄弟還有活路?

劉備想解除關羽的兵權,只要把他召回弄個閒職幹,還用搞的那樣複雜,要搞借刀殺人?

所以說劉備不想要荊州,是絕對不可能的。


龍濤的海闊天空


劉備自稱漢中王,為啥在表中只說以漢中、巴、蜀、犍為等立國,卻隻字不提荊州,是不想要荊州了?關羽簽名也不反對,是打算撇開劉備、另起爐灶嗎?



這個問題還是先看,在劉備前面已經發生的同類例子: 據三國志.武帝紀記載:【十七年春正月,公還鄴。天子命公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割河內之蕩陰、朝歌、林慮,東郡之衛國、頓丘、東武陽、發乾,鉅鹿之癭陶、曲周、南和,廣平之任城,趙之襄國、邯鄲、易陽以益魏郡。】



建安十七年(212),漢獻帝封曹操魏公後,除加九錫、入朝不趨、贊拜不名、劍履上殿之外,割河內郡、東郡、鉅鹿郡、廣平郡、趙郡等五郡,共14縣,作為魏公國屬地,也就是五年後,即建安二十二年(217)的魏王國封地。這只是曹操控制的、北方大片地域中極小一部分,並非曹控區全部。為了封魏公,曹操逼死最牛謀士荀彧,五年後為再進一步到魏王,又逼死其侄子荀攸。



假如曹操只是普通諸侯,沒有挾天子令諸侯,曹操也上表,請求封魏王,那上表時,不可能求封所有控制地盤吧?如果曹操說曹某人控制的地盤,要全封給我曹家,那能行嗎?其他具備資格的,比如劉備、孫權也照樣學樣,劉備控制全封給劉備,孫權控制的全封給孫權,漢獻帝這皇帝,還有國家地盤嗎?漢獻帝不是又成了當年被架空的周天子?漢朝廷又恢復成被秦始皇廢除的分封制,重新回到周朝那一套了嗎?



還有更難處理的,就是荊州不是完整屬於某一家,而是被劉備、曹操、孫權三家瓜分。上表如提荊州,是讓皇帝說維持現狀,還是偏袒把荊州分給劉備?可憐的漢獻帝,已夠倒黴了,還再雪上加霜嗎?所以,說劉備求封漢中王,表文中不提荊州,就是打算放棄,不想要荊州了,是說不通的。這實際就是按照規矩,走的一套正常程序,



至於關羽簽字不反對,是因為:這實際不過是個形式,如果關羽在益州,也可能會簽名。表文提到的一百二十人,可能不僅關羽,還有荊州其他將領,比如糜芳,那是劉備小舅子,能不簽名嗎?但益州、荊州相隔千里,劉備上表前,不可能專門派人跋山涉水,去荊州讓關羽簽名,等拿到簽名回執,再給漢獻帝上表。即使派人去,關羽正忙於攻樊城軍事行動,也許就沒看,糊里糊塗。看三國志.劉備傳:【時關羽攻曹公將曹仁,禽于禁於樊。俄而孫權襲殺羽,取荊州。】



從這段記載看,當時關羽忙得不可開交,根本無暇顧及啥上表不上表,又絮絮叨叨、那麼長篇大論,也不是啥緊急軍情。人家一百多人都簽了,關羽不籤不合適,籤就籤吧,沒啥了不起,畢竟劉備給了一個前將軍,還假節鉞,這太高看了。



或者關羽認為這和平常公文,差不太多,沒細看就簽了名。總之,這與關羽想在荊州獨立,恐怕扯不關係。劉備傳這段最後,“俄而孫權襲殺羽”,按一般理解,“俄而”就是很短暫,這也很好解釋了荊州危難之際,劉備沒有及時救援,是來不及,而非有意放棄。這些與後來伐吳報仇、以及趙雲、諸葛亮等反覆勸誡劉備別衝動,一脈相承,相互印證,否則,就是三國志、三國演義都矛盾重重,聯合用陰謀欺瞞大眾。不過,這也太神奇了,居然能騙人上千年。(026)


流譽後


荊州這塊肥肉,劉備豈能不想要,實際上劉備的根本恰好在荊州,而不是在巴蜀,漢中。而且,荊州才是劉備真正的發祥地,荊州集團要不是因為劉備後來的軍事失利,恐怕始終是蜀漢的第一大集團。所以,劉備讓關羽鎮守,並且給了他相當大的自主權。這種兩個以上的政治中心的做法,本來就不稀奇,比如曹魏的許昌,長安和鄴城,孫權的建鄴和武昌等等,都是為了更方便的統治。



因此,劉備根本不可能派一個會自立的大將來鎮守,入蜀前是諸葛亮加關羽,張飛,趙雲,後來就只有關羽加糜芳等人了。這是形勢導致,前期諸葛亮等人,不用說,根本不會也沒條件自立。劉備入蜀後的搭配,關羽是劉備的兄弟,江陵太守糜芳是劉備的舅子,公安的傅士仁也是跟隨劉備很久的人物,關羽和他們不和,這樣的格局,也不可能自立。劉備也知道此時荊州缺乏謀士,還派了王甫來輔佐關羽。王甫是個不錯的人才,但是缺乏資歷,也非荊州集團的人。所以,劉備這麼做,不是監視,完全是為了關羽考慮,可惜後來關羽不聽王甫的勸告,這是後話。關羽出征了,自然打破了荊州的格局,糜芳此時才叫有條件自立,不過他是直接投降東吳了。



那麼劉備既然重視荊州,為何進位“漢中王”時,要說以“漢中,廣漢,巴,蜀,犍為為國呢”?其實原因有兩個。首先,劉備本來就沒有得過到完整的荊州,“湘水分界”後,劉備更是隻擁有南郡,武陵,零陵三郡,如此小的地盤,如何能做稱王稱帝的根本?更何況,如果劉備聲稱以荊州為根本,那就不是漢中王了或者蜀漢,可能就是“荊漢”了。而且用“荊漢”的名義,自然要以奪取整個荊州為“天職”的,這等於同時向東吳和曹魏宣戰了,這肯定不妥。



其次,最關鍵的是,後面還有一句話,即“所署置依漢初諸侯王典故”。劉備一直以漢室之後自居,諸葛亮的《隆中對》也有借鑑當年劉邦,韓信東出的謀略。而劉邦當年東出的根據地,正是在漢中和巴蜀。所以,劉邦是“漢王”,日後的大漢的開創者,這個對劉備來說,意義就不同凡響了。第一,劉備奪取了整個益州,作為國本,比較有說服力。第二,劉備擁有了當年劉邦的基礎,變相告訴世人,漢統在劉備。第三,這樣做也符合“北伐中原,恢復漢室”的意義,並且互相呼應。第四,穩固劉備在益州的統治,安定人心。第五,兩劉都立國本於此,莫非是天意?

所以,劉備以巴蜀,漢中為國本,在政治上的意義要大於荊州,但是荊州三郡並非不重要,再說關羽也不會自立。因為益州是國本,荊州是根本,否則,東吳偷襲荊州後,劉備就不會那麼生氣了,進而失去理智了。


大飛熊ヽ騎士


在劉備集團即後來的蜀國,關羽實質是二把手的來頭,他除劉備外跟諸葛也不和,他對那些士大夫也關係不好,劉備集團本身就有股份制的形式,劉關張諸葛等共打下的天下,而關羽又是漢朝庭正色認命的壽亭侯,與劉備平起,諸葛亮還沒這樣的資格,荊州本就這有爭議的地方,劉備得益州後要還東吳的,為此魯肅曾單刀赴會,向關羽討要過荊州,而劉備派關羽守荊州全權治理無需請示,像襄樊戰爭這樣的中型戰役好像劉備集團不知道,從戰爭的始未經歷那麼長時間,不見劉備派出一兵一卒,到像荊州是一個獨立的整體,劉備把這個皮球踢給了關羽,不過到符合問題的主題,這僅是分析而無任何歷史資料證明,否則無法解釋這埸戰爭的背景,確實有主題所問傾向,若關羽勝了這場戰爭也不知後面會有怎樣的局面,而關羽輸了一切成為迷,很有可能關羽有這種想法,劉備難道就沒想過除他本人在時還好說,除此之外雖能讓關羽服,當時就好像漢中,益州一家,而荊州又是一家的樣子了,江山姓劉,姓關,就很難說了,後劉備提兵夷陵之戰,若勝了荊州又可奪回,歷史得又要重寫了,僅個人觀點!



9紫氣東來


先生您想多了,劉備進位漢中王,在《漢中王勸進表》中說的很清楚,劉備是自封漢中王,漢中王總有封地吧,封地就是:漢中郡、巴郡、蜀郡、廣漢郡、犍為郡共五郡。

而整個益州共有21個郡,劉備只選擇了其中的五個郡作為漢中王封地,這五個郡是益州最重要的郡,漢中郡是益州北邊門戶,蜀郡、廣漢郡、犍為郡是緊靠成都的三個郡,而巴郡是長江邊最重要的人口及經濟中心。



劉備當了漢中王,就可以建立諸侯國,諸侯國以益州的五個郡為封地,益州剩下的16個郡依然是劉備的地盤,包括荊州的3個郡也是。在勸進表中之所以不提,是因為荊州3郡沒有被劉備列為漢中王封地,不是劉備不要。

知道劉備的官職是什麼嗎?左將軍兼司隸校尉,領豫州、荊州、益州三州州牧,漢中王封地不可能把劉備所有的地盤都算進去,沒有算進去的,依然是劉備的地盤,唯一的區別是:漢中王封地是劉備的私人財產,而其它地盤名義上是國家的地盤,劉備只是依官職而暫時佔據。



就像曹操是魏王,封地有10個郡,都城在鄴城,但曹操控制的地盤有北方九個州,不可能把九個州都封給曹操自己吧,那沒封的地難道曹操不要嗎?

荊州可是劉備夢寐以求的,絕對不可能丟掉。



關於關羽的名字出現在《漢中王勸進表》中,僅僅表示關羽是勸劉備進位漢中王的其中一人,而同時勸劉備進位漢中王的還有一百一十九人,這和默認荊州自立沒有半毛錢關係。

所以說是先生想多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劉備肯定是想要荊州的,但不能明說,關羽肯定是不想另起爐灶的,因為沒得選擇。

劉備是不敢明說自己要荊州的,因為提出這個觀點的那位先生想漏了一個關鍵人物。


劉備不敢明說要荊州,關羽也不想另起爐灶

《三國志》裡說的很清楚,劉備自立漢中王之前奪下了蜀地,這時候在江東的孫權就派人來討回荊州,劉備是再三保證:“吾方圖涼州,涼州定,乃盡荊州與吳耳”。劉備也是承認荊州就是孫權家的,那這時候要是說“以荊,益立國”的話,那不就是自打嘴巴和挑起戰火嗎?

而且《上漢中王勸進表》也寫明瞭:“以漢中,巴,蜀,廣漢,犍為為國,所署置以漢初諸侯王故典”。說明劉備的漢中國就是按照漢初的諸侯國設立的,之所以要以“漢中”作為國名,更是表明了劉備要效仿的是漢王劉邦,據巴蜀,漢中,最後奪得天下的典故,當時的劉邦是沒有佔據荊州的,所以勸進表中沒有荊州也是很正常的。那既然說多無益,說少無害,幹嘛還要把荊州給拖進來呢?再說了,劉邦最後也席捲了天下,所以誰說以巴蜀建國的蜀漢就不能開疆拓土,用武力把荊州奪下來呢?


來說關羽另起爐灶的疑問,在當時,關羽有:投降曹操,投降孫權,繼續跟隨劉備,據荊州自立四個選擇。可第一二個就是不可能的了,可以不說;第四個也不實際,關羽在荊州根基薄弱,而且還有劉備的小舅子糜芳在南郡鎮守。若關羽想要自立的話,完全就是處在一個四面包圍的局勢之中,君不見後面呂蒙白衣渡江,荊州方面是傳檄而定,所以得是多蠢的莽夫才會選擇在這時候自立呢?很顯然關羽並不是一個蠢莽夫。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之後,“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是歲,羽率眾攻曹仁於樊”。關羽已經被劉備賦予行使最高領導人的權力了,那還需要另起爐灶嗎?

關羽北伐樊城的行動要麼是自作主張,要麼是聽從了劉備的密令,可要是關羽打算自立的話,為什麼還要消耗自己的力量呢?要是劉備密令的話,那關羽另起爐灶之說就不攻自破了,所以我認為據荊州自立的說法根本就是無稽之談。


那隻胖狐狸


錯!這是因為劉備的天下都是騙來的,唯獨漢中這塊地方是劉備用實力打下來的,所以劉備進位漢中王沒有其他問題,這是鹹魚要翻身的信號。

劉備的荊州是向劉琦搶來的。當時荊州的部隊全部歸劉琦所有,劉備只是劉琦委任的一名戰將,劉備毒死劉琦以後兼併了他的部隊。也就是說,整個荊州軍團的文臣武將跟劉備都是同事關係,只是到後來才變成君臣關係。同事跟君臣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這些人肯定是不服的。劉備對他們也沒辦法,只能懷柔,儘量的寬容。

其次,劉備的益州是向劉璋騙來的。當時的劉璋請劉備入川幫著協防張魯,對劉備是有求必應,委以重任,但是劉備在入川后便開始行騙,劉備大量收買劉璋的手下,這是劉璋手下大量反水的主因。劉備奪取益州以後由於之前許諾給了劉璋手下大量的特權,這時候劉備也只能懷柔。

劉備只有到漢中的時候才算是有自己能夠處置的產業。劉備自己封為漢中王,他就可以以漢中的土地來分封給所有臣子。


優己


這個問題要從荊州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來解讀,而這個解讀要分兩個階段。

首先,從劉備崛起的階段來看荊州。

第一個階段,劉備拿下巴、蜀、漢中前。這個階段荊州在劉備集團的地位是唯一的,也是不可撼動的,因為劉備這個時候只有半壁荊州這“全部家當”。所以,劉備入川沒帶關羽、沒帶張飛,也沒帶諸葛亮。因為爭佔巴蜀結果太不確定,劉備需要一個後方來承受一個可能的最差結局。

第二個階段,劉備拿下巴、蜀、漢中後。這個時候荊州的地位有所變動。其一,劉備將湘江以東的領地交給了孫吳,所佔荊州的範圍縮小到三郡。其二,巴蜀的地理位置沒有直接的外部威脅,而這樣的領地是最合適的國家後方,成都成為了劉備實際的政治中心。這點可以類比予、兗與冀州之於曹操。曹操在得到冀州前,予、兗是曹操最重要的領地,而當曹操佔領了冀州,便馬上將政治中心定在了鄴都,因為任何一個政權因為戰略安全的原因,都不會將自己的政治中心靠近前線。其三,劉備這時在手的只有荊州三郡,缺乏戰略縱深,形成不了一個自給自足的方面勢力,而靠的是益州的錢糧。實際上這時的荊州三郡的地位類似漢中,僅僅是拱衛劉備政治中心巴蜀的“橋頭堡”。

綜上所述,在劉備得到巴、蜀、漢中後,“荊州領地”的地位雖然也是戰略要地,但重要性已不再是中心,而退化成軍事戰略要地。

其次,從外交和合法性來看。其一,荊州始終是孫劉聯盟中的一道坎,劉備很清楚孫權對荊州的堅決態度。在自立為王的向朝廷上表中,是不可能加入荊州來刺激孫權或讓曹魏以此來做文章的。其次,劉備從來沒有真正完全得到過荊州。而巴、蜀、漢中、犍為是全部在劉備手中的,以領地作為基礎的政權不可能將未實控的地區算在內的,否則,這樣的政權合理性和權威性將蕩然無存。

所以,劉備稱王的表章中未提到荊州,一是外交策略需要,二是依據事實的表述。而並非荊州在蜀漢政權中無關痛癢。更不是什麼抬高關羽的地位。

關羽在蜀漢政權中的地位始終是二號人物,但這個二號人物並非是能和劉備叫板的股東,而是奉劉備命令的實權人物。看看關羽的官、爵就能明白關羽的實際地位。


Andaylee


其實就是蜀國制定的一種長遠的戰略規劃,荊州之地就像楔子一樣,插在魏國和吳國的中間,它的戰略意義不容小覷,上可伐魏,下可攻吳,就像電腦的內存一樣,又緩衝著三國的關係。當然魏吳兩國當然也明白其中的意義,兩國都再想方設法除去這塊眼中釘,所以就有了後來的關羽水淹七軍和敗走麥城。



異度125816096


這個問題問的就有毛病。劉備自稱漢中王,而不是蜀王,因為漢高祖劉邦就是當初被封為漢王的。而後劉邦又順民心而掃天下,那劉備這麼做就有按照劉邦做法的意思,而當時士人也是這麼看的,劉備也是要讓大家看到,以為劉備要學劉邦掃清孽人,繼承正統,關羽也是讀過書的,這點不會不知道,當然也是同意劉備這麼做的,再說他作為老二,這種還有反對的道理嗎。劉備得到了漢中時,是劉備集團最興奮的時候,估計多數都是忘乎所以了,劉備集團很多人都以為劉備光復有望了,這個時候就該這麼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