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二百多年都未能徹底降服蒙古,清朝幾十年就解決了?

舌尖上的電影


明朝對蒙古的政策是修長城,戍九邊,這是一種間接的控制方法。明代的這一策略其實成敗參半。明代確實能通過貿易控制,在大多數時間實現了與蒙古的邊境安寧。



蒙古人自己作死加上清朝管理遊牧手段高超。 末代的蒙古可汗,林丹汗有著驚人的作死天賦。

但在他二十六歲的那一年,從青藏高原上來了一個紅教活佛,在面見林丹汗後施展了法術,使得年輕的林丹汗深為折服,封他為國師,並接受灌頂,從此改信了紅教。接下來,林丹汗揮霍巨資,大修紅教寺院,企圖將紅教變成整個蒙古草原的國教。蒙古草原上同樣爆發了激烈的宗教戰爭,信奉紅教的汗庭和信奉黃教的各部徹底撕裂。

努爾哈赤趁機插手,蒙古很多部落相繼倒戈,連直屬於林丹汗的察哈爾部都爆發了叛亂,林丹汗不敢跟女真人打,下令逃跑躲避女真的鐵騎。他這一跑,剩下的好多部落也投降後金了,不願意跟著這個窩囊廢大汗繼續混了。

對於其它不服的部落政策很簡單,分化和打壓,聽話的給蘿蔔不服的給大棒,再就是屠殺,逼的部分蒙古繼續西遷,蒙古人徹底被清朝降服。

從宏觀角度來看,滿清崛起時,時代變了。 蒙古到了16世紀末已經位於俄羅斯、中亞、明、後金的中間,再長袖善舞也沒什麼機會 。地緣空間被新崛起的俄羅斯、滿清同時壓制,衰落是必然的。


小夥子別放棄啊


明朝太祖朱元璋通過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戰略,逐步掃平群雄,推翻了元朝統治,把蒙古打回老家,明朝立國後,朱元璋對蒙古發動八次征戰,最終藍玉在捕魚兒海之戰,擊垮元廷,讓北元分裂。

燕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執掌乾坤,成為永樂皇帝之後,恩威並施對待蒙古諸部,對順服的蒙古部落給予經濟實惠,不服的武力討伐,永樂年間共六次北征蒙古,其中永樂大帝朱棣五次御駕親征,在連續打擊之下,韃靼,瓦剌等部的力量大為消弱,還冊封了這兩大部落首領為王。

雖然在明英宗朱祁鎮時期,明朝遭受了土木堡之變,但是整體上明朝國力還是強盛的,在於謙領導下取得北京保衛戰的勝利,土木之變後,明朝取消了其朝貢貿易權,經濟封鎖蒙古,使得蒙古力量難以發展壯大,弘治時期蒙古南侵,但都被擊潰,這表示明朝對蒙古是絕對的優勢,嘉靖之後,隆慶議和,俺答封貢,蒙古接受明朝的官爵王位,形式上基本解決蒙古問題。

清朝在後金時期開始與蒙古通婚互嫁公主,結為兒女親家,通過八旗收編蒙古部落,經過皇太極降服漠南蒙古,到康熙多倫會盟,三徵葛爾丹,經過百年的征討降伏,最終在乾隆手上徹底解決了蒙古,北方的沙俄威脅,為解決蒙古還起到了間接作用。

明朝對蒙古的政策,為清朝實際解決蒙古奠定了基礎,綜合客觀的來說,蒙古是明清兩朝共同解決了的,沒有明朝,清朝是不可能成功的,清朝基本上繼承了明朝的疆土和政治制度。

文|大明錦衣衛士


大明錦衣衛士


中國歷史上純正的漢人王朝,從來沒有真正的統治過草原地區。

漢武帝雖然數次把匈奴打跑,但漢朝並沒有統治過匈奴。



唐朝皇帝因為有胡人血統,曾短暫的統治過草原地區,但也不是真正的統治。一個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唐朝在草原地區並沒有實行郡縣制,而只是冊封了部落的首領,當地的實際控制權還是在部落首領手中。



為什麼漢人王朝統治不了草原地區呢? 因為漢人理解不了,也適應不了草原文化。

漢人是農耕文明,信奉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講究的是三綱五常,尊師重道,核心在於對人際關係的規範。 而這些人際關係要依賴於農耕文明的基礎。

農耕文明是定居生活,只有在定居的生活狀態下,儒家文化的核心宗旨才能實施。試想,如果把一個人扔到一座荒島上,儒家文化還有什麼用呢?

在草原上,地廣人稀,遊牧民族居無定所,不適合儒家文化的生長。


即便是漢人王朝征服了草原地區,你能怎麼辦呢? 從中原運補給,山高路遠,那是不現實的。只能按照草原遊牧民族的生活習慣來生活, 放牧打獵,逐水草而居,這樣漢人不就是也變成胡人了嗎?

再說,農耕文明是比草原文明要先進的。從農耕文明來的士兵將領,即使把草原文明給驅逐出了草原,誰又願意在這裡變成胡人生活呢?

所以中原王朝即使再強盛,也只能把草原上的部落趕跑,而 留下來大片的空地,漢人王朝又不能派人佔領與駐紮,就又會被其他的草原部落佔領。

正因為純正的漢人王朝,理解不了草原文明的生活方式,所以漢人王朝只能把草原人民趕跑,一直不能有效的控制,或者說統治草原。

明朝作為一個由純正漢人建立起來的王朝,也不例外,他統治不了蒙古。

當然。純粹的草原文明,也不可能同時統治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

因為草原文明的統治者,他也不瞭解農耕文明的生活方式。


元朝憑藉強大的武力征服了漢人地區,但是他不瞭解漢人地區的社會運作方式,表現在政治上就是不能建立有效的官僚系統。元朝沒有科舉制度。

而官僚系統的不發達,正是導致元朝不到百年而亡的原因。


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同時統治農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是大遼,大遼享國218年,和歷史上正統的漢人王朝存在時間一樣長。

大遼是契丹人建立的,他們起源於東北。

為什麼起源於東北的契丹人,可以建立起同時統一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的大帝國呢?

看過《天龍八部》的都知道,喬峰是大遼的南院大王。

大遼創造性的建立了南北院制度,南院按照漢人的制度來統治漢人地區,也施行科舉。北院按照草原文明來統治草原地區。 大遼拿中原的財富來收買草原上的軍事貴族,讓他們不南下掠奪,還能幫著打擊草原上其他不聽話的部落。反過來 ,又維護了中原的穩定。

正因為東北的契丹人處於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的過渡地帶,它可以同時理解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所以可以建立一個二元帝國來統治兩個不同的文明。



後來的滿清,也起於東北,他們也能同時理解兩個文明。

清朝的統治者,在中原是皇帝的身份,以這個身份來統治漢人地區。


在草原,清朝統治者是可汗。

滿人和蒙古人本都同屬於遊牧民族。滿蒙聯盟一直是他們傳統,滿洲人一直致力於把蒙古人控制在自己的統治下,和他們融合在一起。

清朝皇帝還在蒙古人裡大力推行藏傳佛教。給他們建廟,這樣就會減少蒙古人的機動性,減少他們的戰鬥力。 有句話說,一座廟勝十萬兵。



在西藏,清朝統治者又是文殊菩薩轉世。

在藏傳佛教裡,達賴喇嘛是觀音轉世,而文殊和觀音的地位差不多。通過這個方式,清朝統治者又加強了對西藏的統治。

清朝的最高統治者在不同的文明中,以不同的身份出現,非常好的把帝國內部的各方力量整合到一起。


剛剛歷史


有沒有想過,清朝蒙古問題的解決是明清兩代共同努力的結果。整個明朝將近300年的時間與蒙古進行拉鋸戰,長期牽制消耗了蒙古實力,再加上清朝前期國力逐漸強盛,才最終解決了蒙古問題。

我們先來看看明朝與蒙古之間的戰爭。朱元璋推翻元朝以後,蒙古族在蒙古草原又建立了北元王朝(1368年-1388年),後稱其為韃靼(1388年-1635年),共267年,和明朝(1368—1644)276年時間相差無幾,兩股勢力一直處於完全對立狀態。

整個明朝與蒙古的對抗,基本上分為兩個階段,明朝前期尤其是在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明太祖北征、徐達北伐以及藍玉捕魚兒海之役等,一直打到了今俄羅斯境內。明成祖時期,則是朱棣親征,並且將都城由南京遷到了今北京,並且修築了舉世矚目的防禦工事——長城。總的來說,明前期與蒙古的對抗,明朝處於上風。但是到明中期以後,尤其是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俘(後被贖回),此後,明朝與蒙古的對抗,蒙古佔上風。整個明代,基本上與蒙古的對抗處於動態平衡,雙方都無法完全消滅對方。

清代與明代對蒙古的政策稍有不同。最開始清朝還未入關,還是後金的時候,明朝(後期)就扶持後金(即後來的清朝)與蒙古對抗。但總體清朝最大的目標還是明朝,等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對於此時的清朝來說,最重要的還是站穩腳跟,肅清反清勢力和直接影響清朝統治的因素。於是清朝統治者對蒙古,剛開始主要採取和親政策和分封制度,和親是為了保持友好關係,雙方互嫁公主,孝莊太后就是蒙古人;另一方面通過分封制度削弱蒙古的力量。但是到了康熙朝,蒙古勢力經過了一段時期的恢復,實力大增,加上此時的清朝盛世,經濟發達,康熙平了三番,收了臺灣,解決了這些後顧之憂,就開始集中火力平了準格爾汗國(今伊犁地區),也就是我們熟知的噶爾丹部。

(現代韃靼女子)

可以看出,蒙古勢力的削弱到滅亡,並非清代一朝就能做到,要知道,當初明代初期征戰蒙古的可都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將如徐達、常遇春、藍玉,甚至朱元璋、朱棣本人都是不可多得的將才,這些人都無法根除蒙古勢力,更何況是清朝,而且只用短短几十年。因此說,徹底降服蒙古勢力,是明清兩代共同努力的結果。


讀史東籬下


其實這個就好比大禹父子治水是一樣的原理!一個是堵,一個是疏!

大禹治水的故事很多人都很熟悉,但是關於打魚的父親,想必很多人都很陌生。大禹的父親叫鯀,是黃帝的六世孫。身世可謂是顯赫,因此鯀被帝堯封在了崇地,爵位伯爵。相傳崇伯鯀也曾經被帝堯派去治理大河,這崇伯鯀面對滔滔洪水,壯志凌雲,組織人力物力對洪水進行圍住堵截,但是高高的攔河大壩儘管可以一時阻礙洪水的襲擾,但是卻不能根治洪水,每當洪水位再次上漲,攔河大壩便會被沖垮,再修再垮,不休不止,令百姓深受其害!




九年後,大河水患依舊沒有根治,帝堯已經去世,繼位的舜面對天下的百姓對於崇伯鯀治理洪水不利的怨恨,於羽山公審了崇伯鯀,並且殺害了鯀。隨後,舜指定了崇伯鯀的兒子禹繼續治水,深知父親治水失利後被殺害的大禹,帶領族人們義無反顧的繼續趕赴洪水前線,面對父親曾經修建但被沖垮的攔河大壩,大禹決定改變思路,從圍追堵截變成了疏通導流,修建渠道堤防,令洪水氾濫時,可以快速的行洪洩洪,從此以後,大禹治理後的大河再也沒有氾濫過。

最終大禹因治水名氣大振,聞名全國,因此在舜年邁後,大禹成為了新的統治者,並且與其兒子一起開啟了中國第一個歷史朝代——夏朝!

其實對於蒙古的戰爭也是如此,明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對於曾經統治過中國的蒙古人,已經被驅趕出中原的北元勢力,明朝二百多年的時間裡不間斷得猛烈進攻蒙古勢力,無論是明太祖朱元璋還是明成祖朱棣,亦或是後來的明朝皇帝們,所採用的辦法都是對殘元勢力和蒙古人的殺戮,但是野火燒不盡,吹風吹又生,草原給蒙古人提供了遼闊的避難之所,藏身之地,因而兩百多年的時間一直沒有根除蒙古人對中


原王朝的威脅和敵對關係。

但是清朝的建立者滿洲人則不同,他們深知自己的勢力不足,尤其是面對人數眾多,國土面積遼闊的明朝,因此滿洲人的後金政權在壯大自己的過程中,儘管也和蒙古人產生過沖突,但是滿洲人卻通過和親和封賞的方式,不斷地安撫蒙古人,最終蒙古人在後金政權給予的地位和權力面前,通過和親確立了和滿洲和平共處的局面,並且建立了蒙八旗制度,為滿洲人進入中原,建立統一的封建王朝,立下了功勞。

通過這樣的解釋,你是否懂了在處理與蒙古人的關係這個問題上,明朝和清朝為何有著天壤之別的結果了吧?


珞珈山的貓


不止明朝無法消滅蒙古,以前的朝代都無法徹底根除遊牧勢力,從匈奴、突厥、鮮卑、契丹等,都是不斷興亡,草原上,沒有真正的權力真空。南北方由於生產方式和地理位置差異,物質財富差異,就決定遊牧民族對生存空間和物質分配的渴求,這是大環境。農耕文明徵伐遊牧文明,戰爭成本太高,這也是明朝後來採取守勢,無法有效打擊遊牧勢力的原因,再加之遊牧勢力戰略縱深寬廣,活動空間大,機動靈活,這更使得根除難上加難。


所以明朝後來也就只能基本在防禦、互市、分化上對蒙古動心思了。

而清朝,為何能夠最終牢牢控制蒙古呢,有一個大背景,就是沙俄東擴,擠壓了蒙古人的生存和活動空間,迫使蒙古活動範圍南移,這下子,戰略縱深的優勢逐漸削弱,跑跑跑那招不好使了。背後有沙俄,前方有清朝,所謂腹背受敵,能不老實嗎。再說了,蒙古人鬧事的早就被清朝揍得鼻青臉腫了,真是被打怕了,就比如後來的準格爾部。清朝在

軍事上除了打,還大量調出蒙古強軍及家眷,分散到遠離蒙古的新疆以及全國各地駐紮,使之與蒙古完全失去聯繫,削弱了蒙古武力。

除了軍事打壓,清朝為了籠絡蒙古各部,大搞聯姻和分封。聯姻客觀上加強了滿蒙的血緣聯繫,以皇太極為例,4個福晉全是蒙古女子,終大清一朝,先後出嫁公主郡主達600多,可見恐怖。分封上,手段高明,大量授予蒙古貴族親王、郡王、貝勒、特勤……各種獨立的爵位那是多如牛毛,大多爵位之間還沒有隸屬關係,真雞賊,活活把蒙古拆得七零八落。另外,對蒙古進行

文化和交流隔絕,限制蒙漢交流,禁止蒙漢通婚,禁止蒙古人學習漢文取漢名等,另外限制了蒙古通往中原的關口,僅有山海關、喜峰口這幾個地方可以通行。這些措施,有利得保證了清朝對蒙古的文明碾壓。

最厲害的是,清朝在蒙古大力推崇喇嘛教,還有規定,誰家有五個兒子,那必須要送兩到三個去寺廟裡當和尚,這就狠了,因為僧侶不能結婚生子,這就在潛移默化中,削弱了蒙古的人口,你看外蒙偌大國土,今天都還只是這點人口,足見清朝政策影響之深。



我認為,這些措施,就是清朝為何能牢牢控制蒙古的原因了。


那年那兔這些事


思想不一樣。明朝漢人都是農耕民族,根本看不上那些窮鄉僻壤的地方,佔有了有何用。這就是當時明朝人的普遍思想。看明史,你會發現蒙古經常吊打明朝,甚至土木堡時還俘虜了明朝皇帝,如果只看這些你真會被歷史表面所誤,如果沒有後金或滿清,蒙古最後歸宿不是投降明朝就是被明朝所滅。在明太祖時,太祖曾對少數民族實行的是“羈縻”政策,為了對抗這些遊牧民族,明朝把茶葉當成制衡少數民族的有利“武器”,少數民族食物裡大多都是不易消化的油膩食物,如牛羊肉和奶酪等;而茶葉能解油膩,對少數民族來說獲取中原王朝的茶葉顯得至關重要… 看一下蒙古俺答汗在給明朝廷的《答謝表》 中的感嘆:“臣等勝齒日多,衣服缺少……各邊不許開市,衣用全無”……如果明朝禁關就會使蒙古陷入“衣無帛,無茶則病”的困境,可見明朝的斷絕互市,給蒙古造成了無法承受的苦難,而明朝後期對於蒙古的禁運政策,成功拖垮蒙古。明朝對蒙古實施禁運,鋼鐵、糧食、茶葉、藥材、布帛、女人,一律禁止出口,違令者死。結果,草原出現了巨大的饑荒,饑荒又引發瘟疫,死者無數,人口大減。沒了藥材、茶葉,蒙古人只吃肉,時間長了,消化不良,便秘壅滯,腹脹如鼓,苦不堪言。 沒了鋼鐵,蒙古人男無刀槍,女無針剪,又沒有鐵鍋,連煮肉都成了問題,只好生吃。  沒了女人,蒙古人光棍眾多,本族女人稀少,遠遠不夠分配,沒辦法,只好幾人共妻,打破一家一戶,重新回到原始社會。明朝的禁運,讓蒙古人瞬間回到了石器時代,南下搶掠,手裡沒有傢伙,根本攻不破長城和關內的眾多城池。  而且,明軍也擁有足夠多的騎兵,可以快速到達被突破的地區,而且擁有火器優勢,石器時代的蒙古人根本沒法抵擋。南下搶掠不成,蒙古人紛紛東遷,進入遼西、科爾沁和察哈爾,搶掠女真部族來維持生計,因此,明朝後期,與蒙古的戰爭主要集中在遼西,就是這個原因。明朝還定期派遣快速部隊,深入草原深處,殺戮丁壯,焚燒牧草,搶掠牛馬,大肆破壞一番,然後滿載而歸。  經過明朝長期的禁運封鎖和持續不斷的打擊,漠北蒙古實力大減,快速衰退,到了萬曆年間,已經被打回原始社會,每年都靠明朝輸出糧食來養活,低三下四的做了順民。崇禎年間,因為國庫空虛,入不敷出,明朝斷了對蒙古諸部的糧食供應和銀兩救濟,蒙古草原再次陷入恐怖的饑荒和瘟疫之中,活不下去的人,一部分西遷新疆、青海,一部分南下入關,剩下的,統統被後金征服,皇太極三次掃蕩漠南蒙古,如入無人之境,蒙古林丹汗根本沒有一次像樣的抵抗,說白了真正打敗蒙古的不是皇太極,而是明朝…清朝為何要徵蒙古,努爾哈赤起兵建立後金在到皇太極建國(清),在伐明戰爭中朝鮮和蒙古一直給滿清搗亂,如果不把蒙古徹底征服,那麼滿清後院就不安全,所以在滿清帝王心裡,都深刻的意識到如果要安定中原,必須安定蒙古,所以滿清對蒙古態度非常重視,聯姻也是這個原因。至於蒙古為何被滿清打敗,清取代明後成了華夏主人,清朝軍隊有了火器和大炮,而蒙古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人口又少,北面又有一個強大的沙俄,蒙古就算在出現一位成吉思汗這樣人物,也對抗不了一個統一的王朝,這也註定了蒙古從此無法在崛起了……蒙古的失敗是被歷史淘汰了,因為他發展的速度遠遠趕不上時代的車輪。


小火龍怪獸愛歷史


有幾點:

1.蒙古西部傻狍子林丹汗引進紅教,一改多年的黃教信仰,直接導致蒙古分裂。

2.蒙古東部直接和親,納入管理。

3.對蒙古西部進行打擊,打怕了。

4.最後的葛爾丹和羅卜藏丹增是舉國之力打了好多年了。

至此蒙古臣服了。


止水山水


明朝對待蒙古是不妥協政策,從建國開始到明亡200多年來持續討伐剿殺,加之蒙古各部分裂,沙俄雄起後金皇太極征討加利誘帶聯姻,蒙古勢力日漸消陳,滿清韃子征服中原後,將蒙古各部正式編入清軍正規軍中,蒙八旗開啟了滿蒙一家親愚民模式,讓蒙古各部逐漸同化和分化,挑撥內鬥,遷移內陸,腐蝕軍事人才,同時拉攏收買貴族,加之林丹汗引進紅教,造成紅黃兩教分裂,到乾隆朝已經不在是草原上能征善戰的民族了,只能依附於清苟延殘喘。


蒼茫大地一棵草


其實到了明朝後期,蒙古已經不是大明的威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