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汉朝与匈奴进行的漠北大战?

暮阳雨桐文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这个漠北大战是汉武帝对匈奴的雷霆一击,史学家对这场战斗的评价褒贬不一

我的观点是凡事都具有两面性,但是我更偏向认同漠北大战的积极作用

匈奴遭受了汉军的连续打击之后,单于接受了自次王赵信的建议退居漠北,以此借助浩瀚的沙漠来行成天然屏障对抗汉军,也是给了匈奴本身喘息的机会,休养生息以待佳机

汉武帝何尝不懂这个道理,在不顾一些大臣反对的情况下动用骑兵十几万,马匹三十万,步卒三十万,跨过大漠消灭匈奴,在卫青和霍去病两位战神的率领下对匈奴可谓是毁灭性的打击,让匈奴以后很少再大规模南犯了,匈奴也从此分裂,不再具备与汉朝分庭抗礼的实力了

但是汉朝本身的损失也非常大,除了人员伤亡,出塞的几十万马匹回来了几万匹,常年的战争和最后的漠北决战,钱粮耗费无数,百姓苦不堪言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也就是文景时期的休养生息的政策,攒下了老本,另外汉武帝有个理财大师桑弘羊,实行盐铁专制,最早的启动了国有企业模式,聚财于国,不然也不会有如此的财力支撑战争

晚年的汉武帝,也知道了自己杀伐太多,百姓生活疾苦,下了轮台罪己诏,检讨自己的罪过

但是我还是很认可漠北决战的,这一点很像几千年后的抗美援朝,毛主席的思想就是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要打就要把对手打的彻底怕了,不然以后会有不断的麻烦,如果不彻底解决匈奴问题,汉朝边境就得长年累月陈兵枕戈待战,这些耗费将是不断持续的,长痛不如短痛

武帝如此做也是为后世铺平了道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所以,我认可漠北大战,意义非凡





光明左使丶


汉朝与匈奴的纠葛从秦朝延续而来,秦朝统一六国,匈奴称雄草原。中原诞生了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匈奴诞生了第一位单于——挛鞮•头曼。一山不容二虎,因此也注定了二者的巅峰对决。不过,头曼单于显然不是秦始皇的对手。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出征匈奴,秦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将匈奴扫出河南地(河套平原)。

此后,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屯兵驻守。如果以秦国当时的国力衡量,彻底消灭匈奴不是没有可能,但秦始皇选择了保守。归根结底,秦始皇是一位胸怀宽广的国家主义者,而不是一个心胸狭隘的民族主义者。在他的眼中,匈奴人同六国子民一样,所以征服在先,杀伐其次。

秦始皇去世的第二年,头曼单于去世,秦国胡亥继位,国家陷入混乱,而匈奴冒顿继承单于之位,国家走向强盛。因此,汉朝建立后,又接过了对抗匈奴的接力棒。回顾汉朝高祖刘邦到武帝刘彻的六十多年间,汉、匈是不愉快的。尽管汉朝一味的低头示好,但是匈奴一如既往的盛气凌人。因此,汉武帝即位后,决定扭转被匈奴压制的局面。首先,汉武帝的开山之作便是出于试探性的策划了马邑之谋。

如果马邑之谋成功,将会是战国时期赵将李牧于雁门关围歼匈奴的翻版。但是,汉武帝的马邑之谋更像是一场演习,因为匈奴人没有上钩。其实,汉武帝的失败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因为李牧为麻痹匈奴一直在做“诱耳”,十年磨一剑。而汉武帝一上来就打草惊蛇。因此,“只见羊群不见牧人”的现象马上引起匈奴的警惕。之后,匈奴部队从容撤退,汉武帝一脸忧伤。汉武帝是一个善于总结失败、迅速走出困境的人。他认为与其守株待兔,不如主动出击。

公元前129年,汉朝与匈奴的全面战争爆发,卫青于龙城之战崭露头角。当时同时出征的李广部全军覆没,还差点做了匈奴的俘虏。而另一路人马由公孙敖率领,1万兵士则折损过半,同样以惨败收场。如此一来,汉武帝喜忧参半,因为卫青的胜利让他看到了战胜匈奴的希望。

此后,汉武帝总结失败的教训,及时作出战略调整,从“碰运气”的遭遇战转变为进攻匈奴人根据地的歼灭战。当时匈奴已经占据了河套平原,控制了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对汉朝形成了封锁之势。因此汉武帝针对性地发动了河南之战、河西之战。通过这两次精准投放,战败的匈奴开始向西北收缩。此刻,汉武帝更产生了一战便可定乾坤的信心,于是发动漠北之战。

漠北之战是汉匈战争的转折点,意义重大。此战过后,匈奴失去了主动进攻汉朝的信心和实力。因此得益于北疆的安宁,汉武帝又将战略调整到平定西南越族及辽东的开疆拓土上。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匈奴并没有衰落,只不过是不敢如从前那样大张旗鼓地侵扰汉朝而已。

然而,随着名将李广、霍去病去等人的黯然离世,大将军卫青英雄迟暮,不甘示弱的汉武帝又发动了几次对匈奴的打击,结果损兵折将,无功而返。所以到了晚年,汉武帝开始寻求与匈奴妥协,总体而言外交要先于战争。而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才造就了囚禁于匈奴19年苏武的民族气节。

其实,汉武帝对漠北之战的期望很高,他希望漠北之战是一场与匈奴之间的收官之战。因为,毕竟从公元前129年的三将军(卫青、李广、公孙敖)主动出击,到公元前119年漠北之战的十年里,汉军主导了高强度战争的频率。有得便有失,得是压倒了匈奴的嚣张气焰,失是致使汉朝消耗甚巨、民生疲弊,衰败迹象显露。

另外,汉朝已经通过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将匈奴势力赶出河套平原及河西走廊。致使匈奴势力不断往更西、更北的方向退缩。所以,汉武帝征调起一支由10万骑兵,预备战马数万匹,辎重粮秣无数,后勤保障人员十几万人组成的作战单元,杀向匈奴,准备给匈奴致命一击。

大军分两路,分别由卫青与霍去病率领。卫青出定襄出兵,目标直指匈奴单于,霍去病从代郡出兵,寻歼匈奴左部主力。

战争的结果是,霍去病超额完成任务,擒获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当户、相国、将军、都尉等八十三人,俘虏匈奴兵士七万余人。而卫青率领的由前将军李广、左将军公孙贺、右将军赵食其及后将军曹襄组成的一路人马发挥失常,虽然击溃单于主力,但分兵东路的李广、赵食其则一无所获。

本来,东路军的作用是迂回包抄败退的单于,结果主将带头迷路,单于残部逃脱。因此,被汉武帝视为收官之战的漠北之战以遗憾收场。事实上,汉朝虽然取得胜利,但同样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战争永远是一部烧钱的机器,它不分失败与胜利。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资治通史


漠北之战,在规模、气魄和杀敌数量上,都是空前的。

但,其影响却远不及河南之战与河西之战。用得不偿失来点缀,略显过分了;但加上过犹不及的评价,还是中肯的。

01.汉匈战争的三大战役

从公元前133年的马邑之谋开始,汉匈战争就不可避免了。两个正在崛起的民族,都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而且自信心爆棚。于是,就非得通过战争手段分出个雌雄高下。汉匈战争一直打到汉武帝死,都没有打完。但决战阶段是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肇始于马邑之谋、收尾于漠北之战。



这期间爆发了很多战役,但关键是三大战役,分别是卫青河南之战、霍去病河西之战和卫霍漠北之战。

河南之战,把大汉帝国的边境线直接推到了北部黄河一线,有效地保障了关中地区的安全。可以说,这是汉匈战争的重要转折点。匈奴人几乎不可能再把战火烧到大汉帝都。而失去河南之地以后,漠南一带也就时刻面临威胁,所以汉朝可以频繁出击草原。

河西之战,霍去病把河西之地打了两个对穿,不仅全定河西而且杀伤了匈奴的有生力量。接近四万匈奴人或死或俘,斩首虏的数量是以前历次大战的总和。匈奴失去这块肥美牧场,直接导致浑邪王和休屠王两部数万人投降。这个伤害实在太大。而汉朝也可以通过河西之地,向西域拓展势力,斩断匈奴的西域臂膀。



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已经由攻势转为守势;河西之战后,匈奴人连守都守不住了,只能逃往漠北。漠南无王庭,其实在河南、河西之战后,就已经出现了。

而漠北之战,只能算是大汉帝国对这两次战役的巩固。其主要影响就是继续歼灭匈奴的有生力量。但,不能小瞧这个影响,这个影响很重要。

02.匈奴一方的比较优势

战争需要人口、土地、资源以及组织动员能力。跟汉朝比,匈奴人一样都不行。

但这些要素组合起来的草原游牧骑兵,却可以形成匈奴人的比较优势。这个比较优势就是匈奴人的游牧骑兵。这伙人,首先是打不死,几乎没有被全部歼灭的时候;其次是打死你,龙城之战只是成就了卫青的风采,但李广的一万精锐骑兵却是被匈奴人全歼了。所以,汉朝对阵匈奴,不是打不过,而是追不上、找不到和打不死,而稍有差池就可能被搞个全军覆没。




而这几个要素中,匈奴人最看重的是什么?贾谊说匈奴也就中国一大县,中行说言匈奴也就相当于中国一郡。所谓大县、大郡,当然不是土地,而是人口。

冒顿单于之时,“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控弦之士30万。这就是匈奴人能够组织起来的军队极限。但是匈奴的土地有多少?从东到西,幅员北方万余里。所以,在匈奴人看来,人比土地更重要。匈奴入侵,除了抢钱、抢粮,就是抢人口,整县、整郡的掳掠人口。

于是,匈奴的短板或七寸,也就出来了。那就是人口。只要大汉铁骑能够在战场上歼灭匈奴的有生力量,那匈奴只能越打越弱。



而漠北之战歼灭多少人呢?卫青一部斩首虏一万九千人,霍去病一部战俘虏七万余人。就这个杀伤数字,也能把匈奴从帝国时代干到部落联盟。

最大将军青凡七出击匈奴,斩捕首虏五万余级。

《汉书》所载,大将军卫青七战匈奴,斩杀俘虏五万匈奴人。但这只是表面数字,因为战争导致匈奴整族整部落的远遁,于是迁徙途中死去的匈奴人就无法统计了。战场斩杀的,多是匈奴人中的壮士。所以,这个消耗对于匈奴人来说已经不小。而比卫青更彪悍的,是霍去病。

最票骑将军去病凡六出击匈奴,其四出以将军,斩首虏十一万余级。浑邪王以众降数万。

霍去病不仅直接消耗掉匈奴十一万人,而且还招降了数万人。所以,卫霍二人就消耗了接近20万匈奴人。



所以,漠北之战以后,匈奴人就真得没法玩了。汉武帝朔方大勒兵,派出使者邀战匈奴单于。这就是赤裸裸地挑衅。而这时候尚武好战的匈奴人,却真心怂了。除了把自家主客使宰了出气,死活也不敢应战。

因此,漠北之战很重要,必须要给予高度评价。

03.大汉帝国的过犹不及

战争的几大要素,人口、土地、资源和组织能力。大汉帝国本来是一样不缺、一样不怂的。但,漠北之战后,却出了问题。

两军之出塞,塞阅官及私马凡十四万匹,而后入塞者不满三万匹。

人口,要多少有多少;土地,要多少有多少;组织能力,要多强悍有多强悍。然而,漠北之战后,大汉帝国却发现自己把战马给打光了。



公元99年,李陵出击匈奴,竟然是五千步兵深入漠北。漠北之战前的历次大战,大汉帝国可从来都是骑兵出击的。可见,漠北之战20年后,大汉帝国的战马还不够用。而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西域是为了什么?战马啊。大汉帝国最缺的就是战马这个稀缺资源。

漠北之战后,汉匈战争之所以走向低潮,是因为匈奴的人被杀惨了而汉朝的马也被耗光了。

战马,只是资源的一项。战后,大汉帝国为遍赏有功将士,拿出了五十余万斤黄金,约合当时的五十亿钱。而大汉帝国的一年财政收入最高也就四十亿钱。所以,汉武帝不仅战马告竭而且财政告竭。

没钱、没资源,匈奴单于能活,大不了同志们一起过苦日子。而且,漠北草原上的日子,一直也不怎么样。但是,大汉帝国却不行。汉朝政权要比匈奴政权更有凝聚力,更有动员力,也更具稳定性。这是因为汉朝的中央集权,要比匈奴的部落联盟更先进。而先进是有代价的,就是这个政权运作起来会更贵。现代政权要比古代政权先进,所以现代政权就要更贵。古代一个县令就能管一个县,而现代一个社区都得弄个居委会,于是说现代不如古代。这么说就是不讲理。



漠北之战后,汉匈战争进入低潮期,汉武帝开始折腾什么了?一个是继续开疆拓土,就是战争不能停,匈奴打废了,还有朝鲜和西南夷;另一个是开始求长生不老,各种淫祀滥祭找神仙,花了不知道多少钱。但还有一件事,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解决大汉帝国的财政危机。于是,算缗、告缗的财政改革、盐铁专营的垄断经济以及上林铸钱的货币改革,就全都推开了。

而这些问题,可以说都是在漠北之战以后发生的,或变得更为迫切。这个财政问题,汉武帝终其后半生也没能解决。所以,漠北之战,的确让匈奴人吃到了苦头,但也让汉朝百姓吃到了苦头。虽然历史没有如果,但如果一下,大汉百姓应该更希望漠北之战不要打得如此激烈。所以,评价漠北之战,加上一句过犹不及,应该更为妥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