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滿妹回憶胡耀邦:來家裡這麼多客人,我看到兩種人

撰文 | 張偉 編輯 | 傅凝

2015年,胡耀邦百年誕辰。中共中央召開座談會紀念,七位政治局常委全部出席。在十年之前的2005年,中共中央也曾召開座談會,紀念胡耀邦誕辰90週年。

近些年來,胡耀邦的子女陸續著書撰文,回憶自己的父親。以女兒滿妹為例,她曾經寫出《思念依然無盡——回憶父親胡耀邦》,該書於2005年出版,早已售罄。2011年,滿妹將該書修訂再版。

女兒滿妹回憶胡耀邦:來家裡這麼多客人,我看到兩種人

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向著名的王府井書店諮詢發現,這本修訂版在該處也已經賣光。

2015年冬天,根據該書繪製的五冊連環畫《我的父親胡耀邦》面世首發,該書作者、胡耀邦女兒滿妹接受了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的採訪,細述父親胡耀邦曾經的故事。

百年座談會上最感動的兩個詞語

2015年11月20日,紀念胡耀邦誕辰100週年座談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胡耀邦女兒滿妹也到場參加。談到這次座談會,滿妹表示,“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很有感情,其中,有兩個詞是從沒有用過的,一個是夙夜在公,一個是彪炳史冊。”在他講到這段時,聽眾席上自發熱烈鼓掌。

紀念會那天地滑天冷,雪花飄飄,可是整個會場只有一個空位,到會者沒有一人遲到。為了防止下雪交通不暢,不少人提前近1小時就到了會場。與會者大都是70歲以上高齡的長者和在一線工作的領導,這令滿妹非常感動。胡耀邦誕辰百年座談會和九十週年座談會,滿妹都有參加。這兩次會要求參會的人特別多,由於名額有限,滿足不了大家的要求,她表示很歉疚。

對於自己已經出版的那本《思念依然無盡》,她說:這本書是在工作之餘寫的,當時上班非常忙,蒐集資料只能在週末,書稿都是在夜裡寫,又沒有檔案可查。她覺得寫得非常艱苦,但內容卻不夠豐富全面。

“那本書審了很久,在2005年我父親90週年座談會開完當天才批下來。審書的有好幾個單位,根據審稿意見我改了幾十遍。因為沒批又放了幾年,所以第一版有一些疏漏和錯誤。”2011年這本書售罄,就推出了修訂版。

在被問到是否有新作時,滿妹說:是的,但還在審查中,何時或能不能批准她不知道。

“我沒有能夠每年去給父親掃墓”

胡耀邦去世後,葬在了與他有密切聯繫的共青城,這座城市由墾荒隊員建設而成,胡耀邦生前曾經兩次來到這裡,沒有想到的是,第三次來的竟是胡耀邦的遺體。

當年胡耀邦全家只有滿妹一個人不同意父親長眠在共青城,因為離家裡人太遠了。

她第一次到共青城去是給父親選墓地,“我父親和青年、和老百姓的感情太深了,可以說貫穿他的一生。我母親就提出安葬在共青城,是希望他能葬在一個老百姓方便看到的地方,又不致影響任何人。

滿妹告訴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中央批准之後,我母親說找一個荒崗子埋了,我們有地方去悼念一下就行。可是共青人非常熱情、誠懇堅定,要我們一定要選一個地方。盛情難卻,我母親就讓我和我大哥一起去看看,後來我父親的墓地從無到有到建設成現在這樣了。”

女兒滿妹回憶胡耀邦:來家裡這麼多客人,我看到兩種人

滿妹被共青人感動了。“因為我父親陵園的一草一木全是共青人義務勞動幹出來的,那麼大一片土地全是共青人拿出來的,沒有動用國家和各級政府一分錢。”

因為路途遙遠,滿妹沒有能夠每年都去祭掃,但是心中常念著已經離去多年的父親。

談到民眾記憶中的胡耀邦時,滿妹表示,有什麼看法自己都可以理解,“記住一個人,不是別人的希望,而是自發的一種感受。”

“我看到兩種人”

文革期間,胡耀邦的帽子是“死不改悔的走資派”。滿妹回憶,“當時父親的帽子雖然還在戴著,但是他幫著大家出主意,幫著大家寫檢查、改檢查。那時,雖然我父親的同齡人不方便到我家來,但是他們的子女來。當然,有些人解決問題、平了反、有了工作之後也不來了,但子女來得還是比較多。”

作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胡耀邦,家裡曾經有過很多來客。滿妹自己的總結是,她看到了兩種人:“一種是在我父親境遇好的時候,天天到我們家來吃飯來聊天,有的人一天來吃三頓飯,或是每個週末帶全家的人到我們家來。但是我父親狀況一不好,他們就不來了,尤其是我父親的一些同事和朋友;另一種人在我父親狀況不好的時候,仍然來,主要是他們的子女們。因為在父輩不方便來的時候,子女來還是相對方便。”

對於前者,滿妹表示,“我父親對人從來都是理解、關心和幫助,從來沒有計較過任何人,因此任何人對他的態度可以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對於這類人的一些做法,滿妹稱,“我覺得,我父親和我們家對此都是理解的,當然理解和認可是兩回事。”

滿妹說,“我父親是一個戲劇性的人物,他一生上上下下多少次,我覺得這些境遇反差對於他和我來講,‘意料之外’‘意料之中’都是有的”。

據滿妹回憶,離開中南海後的胡耀邦是沉默的,“因為很多事實是沒有辦法說的,所以他只好沉默。而且我們家一直是在家不談工作,父母都不和子女談工作上的事情,黨的紀律在他的腦中是根深蒂固的,他不會談這些事情”。

“他好像沒有什麼時間不是在想工作”

女兒滿妹覺得,政治上的胡耀邦和生活中的胡耀邦是一致的,“他要求全黨和全國人民做的,他首先要求我們做到”。

“他好像沒有什麼時間不是在想工作,不像一般家庭,對子女關心得那麼具體。我覺得他對我們的教育更多的是言傳身教,而不是說教或呵護,不是現在這個時代父母對子女關心和愛護的方式。父親對我們的影響更多地是精神方面、理想方面、做人方面的東西,不是對我們進行面對面的教育,而是通過他自己的行為。”

女兒滿妹回憶胡耀邦:來家裡這麼多客人,我看到兩種人

而另一方面,胡耀邦在家中溫情的一面、待人誠懇的一面,對其他人也一樣表現出來。他對送煤工人,對社會上被稱作“盲流”的人,對貧困地方的小朋友,都顯現出發自內心的關心和愛護。

“我父親脾氣特別好,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是非常溫和、平和,無論對人對事。因為到我家的人很多,不論是什麼年齡的人,不論是什麼處境的人,他總是熱情、真誠和關心。”

滿妹還舉了一個例子。在1973年左右,已經回到北京的胡耀邦,問來到家中送煤的小夥子是不是一直在送煤?聽到小夥子是印尼華僑後,胡耀邦感到非常驚訝。在那個時候華僑是被歧視的,胡耀邦很同情的問他,“我可以幫你做什麼嗎?”“華僑我們應該是很關心的,你要是有什麼要申訴的,你寫信,我可以想辦法幫你遞給有關部門。”

但實際上,胡耀邦那時候還是“死不改悔的走資派”,被停職在家反省。“但他不論何時何地,對人都是同情和愛護。我父親的真誠和同情心,在我心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滿妹說道。

對父親的兩個印象

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滿妹常常會想起父親胡耀邦的往事。政知圈(微信ID:wepolitics)問最看重胡耀邦做過的哪一件,滿妹簡單地回答,“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夙夜在公”。

滿妹回憶道,“我小時候的印象中,父親只要在家就是看書看文件。他看書的情景,從我記事一直到他去世,這是第一印象;第二印象就是我父親有很多的朋友,不論是什麼時期,找他的人非常多,不論是來聊天的,還是找他來幫忙,他永遠是那樣的熱忱、那樣的真誠。”

回想父親胡耀邦的一生,滿妹認為,父親是一個“性格和特點是特別突出的”人,對於這些性格與特點,滿妹可以列舉出一串:堅忍不拔、榮辱不驚、捨己為人、熱情、誠懇、勤奮,以及在政治上信仰堅定、真誠執著等等。

在胡耀邦退下來的時候,滿妹對父親的印象就是一個“可憐可愛的小老頭”。“他那麼善良、那麼真誠,一輩子對人對工作都如此。他去世之後,我在蒐集和整理他的資料時才發現,他是一個夙夜在公、一心為民、一心為公的人。他的一生是追求理想和信仰的一生,是無私無愧、奮鬥進取的一生。”

女兒滿妹回憶胡耀邦:來家裡這麼多客人,我看到兩種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