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媽媽在,孩子就不乖",是我們太溺愛嗎?答案既心酸又溫暖

我發現,佑子最近變得特別"脆弱"。


奶奶帶出去玩不到半小時,就必須回來"查看"我在不在。如果第一時間沒找到我,就嚎啕大哭。回來看到我,便化身"小尾巴",一路追隨我從廚房到廁所,從臥室到客廳......


睜開眼第一句話就是:"媽媽!"必須我過去穿衣服,爸爸和奶奶都不行!吃飯得是我盛的,看電視得我陪著,喝水得我倒的......總之,她就像一個上了發條的小鬧鐘,鬧鈴聲音只有兩個字----"媽媽"!

為此,家裡人沒少唸叨:"你就是太慣著她了,你一在她就不乖,你不在她多聽話啊。"


媽媽在,孩子就愛鬧騰,這只是個例嗎?不不不!隨便一問,就炸出無數個有相同經歷的寶媽們來。

孩子在媽媽面前格外"不乖",真是媽媽們太溺愛嗎?其實,還真不是!

01不乖的孩子,讓人心疼


"孩子見到娘,無事哭三場",這種一看見媽媽就要不斷哭鬧的現象,其實是每個寶寶都會經歷的過程。


①寶寶要獨立,也害怕分離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說道:孩子對媽媽的依戀,其實是為了不再依戀媽媽的愛,為離開媽媽做準備。


寶寶從學會走路後,就真正意義上走向獨立。他每一次進步和能力的獲得,都是為他將來離開媽媽,變成一個獨立個體做準備。但是,小小年紀的他,又特別需要媽媽的關愛和支持。在獨立和分離之間,難免會產生焦慮。

就像佑子,每次玩玩具,都要隔一會就抬頭看看我,確定我在她視線範圍內,然後才能安心低頭玩耍。如果我中途離開,她發現了,就會馬上跟過來。若我在她沒察覺的情況下走開,她就會大聲哭喊著我,彷彿我消失了一般。


其實她就是在獨立和分離間徘徊。既想放開媽媽的手,去探索全新的世界,又渴望得到媽媽的關注。這種成長和分離的矛盾,難免會產生焦慮,導致寶寶在媽媽面前變得敏感和愛鬧騰。這是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他們正慢慢長大。

②寶寶在媽媽面前更有安全感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中提到:"寶寶的哭聲,會引起媽媽生理和心理變化,從而促使媽媽做出反應。"


西爾斯在解釋這種現象時,稱:"媽媽和孩子之間,彷彿安裝了接收和發射裝置。"寶寶發出的信號,媽媽接收到並做出正確回應。正是因為有這樣親密的交流互動,寶寶在媽媽面前才更有安全感。

就像很多媽媽會遇到的情況一樣,寶寶在其他人面前規規矩矩,表現得像個懂事的"小大人"。但只要媽媽一出現,立馬就開始變得粘人甚至"無理取鬧"。這是因為,孩子在別人面前沒有安全感,他不確定自己行為會帶來什麼不利後果,也就不敢將自己真實的一面展露出來。


所以呀,如果你的寶寶只在你面前撒嬌、"不乖",千萬不要覺得是自己溺愛了他。相反,正說明平時寶寶"發射"的信號你能準確無誤"接收"到,你給了他足夠的安全感,可以讓他放心大膽的做自己。


這讓我想起來以前聽過的一句話,叫"他在鬧,你在笑",很幸福有沒有?如果寶寶在媽媽面前拘謹得像個陌生人,這才讓人心酸吧!雖然做媽媽很辛苦,但一想到自己是寶寶心中的那個唯一,就萬般甜蜜了。

③寶寶希望得到媽媽包容


為什麼越小的寶寶在媽媽面前"不乖"的現象越明顯,而大一點的孩子卻相對較少呢?


這是因為,小寶寶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他積累的情緒表達不出來。在別人面前得不到理解,但在媽媽面前就能得到關注和包容。這有利於他們情緒的釋放和心理發展。


而大一點孩子,自己能描述感覺和想法了,不需要藉助媽媽替自己將情緒表達出來。所以粘媽媽、在媽媽面前格外鬧騰的時光其實也就這幾年,等娃長大了,他就自動離開媽媽了。

02寶寶頭幾年,媽媽需多一點耐心


有次閨蜜跟我說:"還不會說話的小寶寶真的好可憐,自己需求說不出來,總是被動接受大人照顧。如果不按大人的來,就要被安上'不聽話'的標籤。"


可不是嘛,有時我們指責娃"不乖",僅僅是因為他們沒有按照我們的想法來做。其實換位思考,他需要的未必就是我們給予的。所以,娃娃們會格外粘媽,因為你對他包容更多一點呀。


但是,如果娃娃一天24小時像個掛件似地貼在你身上,再多的幸福感也會膩的。這可怎麼辦呢?

1、不要屏蔽自己的感覺,及時回應


閨蜜曾就因為家人的不理解,以為是自己太慣著寶寶,決定屏蔽自己感覺。有段時間,面對寶寶哭鬧她刻意迴避,狠心不回應。


有次寶寶不肯吃飯,奶奶非讓吃幾口,寶寶用求助的眼神看向她。放在平時,她可能會等寶寶餓了再讓他吃。但家人要給娃建立嚴格的吃飯規律,對於這一決定,她做出讓步。所以,"逼"娃吃飯,她不但沒有阻止,反而勸寶寶聽話,多吃一點。


結果,娃當天就上吐下瀉。上醫院才知道,寶寶胃不消化,根本不能吃東西。為此,閨蜜自責了很長一段時間,如果當時她相信自己的感覺,娃可能就不會這麼受罪了。


對於寶寶而言,媽媽可以說是最懂自己的那個人了。媽媽對寶寶的敏感性,以及做出的回應,都影響著寶寶身體和心理發展。所以,即使承受著外界壓力,媽媽也不要屏蔽自己的感覺,要及時並恰當地回應寶寶。

2、幫寶寶表達情緒


有次佑子在院裡玩得好好的,突然朝我跌跌撞撞跑來,一邊哭喊一邊嘴裡叫著"蜜蜜"(蜜蜜指她害怕東西的總稱)。奶奶上前去安慰:"沒有蜜蜜,院裡什麼都沒有,不怕啊。"


佑子依然哭鬧不停,我帶著她走到剛呆過的地方,問:"蜜蜜在哪?"她指著地上讓我看。我蹲下仔細一瞧,原來是隻小螞蟻。我知道否認情緒對她並沒有幫助,只有引導和表達出來,她才會釋然。


於是我抱了抱她,說:"寶寶看見一隻螞蟻了很害怕是不是?寶寶以前沒見過它,所以才會害怕。你看,螞蟻自己忙著呢,它不會咬你哈。"


經我引導,佑子果然停止了哭,還拿手碰了碰螞蟻。確定螞蟻並不可怕後,她好像發現了新大陸似的,擦乾眼淚"哈哈"笑起來。此後,只要看見螞蟻,她必定趴在地上研究一番。

3不偷偷溜走,學會說"拜拜"


有陣子,寶爸跟我抱怨:"你每次都偷偷溜走,寶寶一回頭沒看見你,不知道多傷心。"我剛開始沒在意,結果沒幾天,佑子變得格外粘人,一刻也不能離開我。有次出門扔垃圾,她看見後跟在我身後哭得上氣不接下氣。


在這之後,只要我走開,哪怕離開一分鐘,我也會跟她反覆說:"媽媽去喝口水,馬上回來哈,你在這等媽媽一會。"要麼就告訴她我要去做什麼,多久回來,並跟她說"拜拜"。


慢慢地,她懂得"拜拜"是我要離開的意思,但是不一會又會回來。幾次後,她已經能淡定對待我的"消失"了。


與媽媽分離,孩子難免會有"分離焦慮"。如果寶寶不確定這種"分離"是多久,媽媽還會不會回來,他的焦慮就會變得很嚴重。

媽媽不妨將這種分離跟娃表達出來,告訴他,你要離開一會。但是也要讓他明白,你離開,並不是"消失不見了",而是還會回來。懂得這一點後,寶寶才會懂得如何克服自己焦慮,並接受短暫的離別。

佑子媽說幾句:


寶寶環繞膝下的這段時間,看似很漫長,其實,只有那麼幾年。當他背上小書包,有了自己的社交圈和朋友,他就慢慢離開了你,走向獨立的人生。雖然這幾年我們什麼也幹不了,卻是最有意義最珍貴的幾年。因為,不經意間,那個軟軟糯糯奶聲奶氣叫你"媽媽"的小寶寶,一下子,就長大了!


關注@佑子媽媽,每天一篇科普原創文,育兒問題說清楚


【圖片來自網絡,侵立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