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家嚴志達的生平故事


數學家嚴志達的生平故事

數學家嚴志達

嚴志達(1917年11月1日-1999年4月30日),出生江蘇省南通市,數學家,南開數學研究所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父親是清朝的生員,後受新思潮的影響,就讀於張謇創建的通州師範學校(全國最早的少數新學校之一),畢業後留校任教併兼附小校長。

01

嚴志達7歲入初小,隨後入由其父創辦的一所高小學習。他家有不少藏書,大部分是經史子集,筆記小說及碑帖字畫,也有少量理科書籍。嚴志達從小酷愛讀書,偏喜臨摹,這不但使他對文學藝術有了很深的愛好,而且作者的思想、情操,對於他今後的生活也產生了不少影響。

1936年嚴志達考上清華大學公費生,這使得家境並不豐裕的他得以受到當時國內最好的教育。第二年發生盧溝橋事變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三校在長沙成立臨時大學。轉年又遷至昆明,改名西南聯合大學。他於1937年9月從南通家鄉去長沙入臨時大學學習,後於1938年初參加了300餘名師生組成的步行團,從長沙經兩個月的跋涉,到昆明繼續求學。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合大學雖然生活十分艱苦,但由於一批優秀的知識分子云集這裡,遂使地處邊陲的昆明一時成為當時國內科學文化中心。嚴志達最初學物理,後轉入數學系。當時數學系的青年教授對他影響最深的有華羅庚、陳省身和蔣碩民等先生,他們曾分別在劍橋、巴黎和格廷根研修。嚴志達最初參加了陳省身的討論班,系統地學習了W.J.E.布拉施克(Blaschke)和E.嘉當(Cartan)的幾何理論,包括至為重要的李(Lie)群理論。後來又參加了華羅庚主持的代數討論班,學習了典型群的表示理論,並聽了不少由蔣碩民及江澤涵等開設的課程,使他具有了廣泛而堅實的基礎。大學時代的嚴志達已表現出傑出的研究才華。1940年他與陳省身合寫了論文(也是他的處女作)得到積分幾何運動基本公式。1941年他於西南聯合大學畢業,隨後去雲南大學任助教。1946年他考取公費留學(中法留學生交流項目),次年秋去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隨C.埃里斯曼(Ehresmann)學習。埃里斯曼是當時斯特拉斯堡的主要教授,在他那兒學習的法國學生和外國學生很多。由於他的提倡,學習空氣很活躍。當時著名數學家如J.A.斯豪滕(Schouten)、H.霍普夫(Hopf)、G.拉姆(deRahm)與A.韋依(Weil)等人都曾到校講學和報告。埃里斯曼和陳省身都是20世紀幾何大師嘉當的學生,他們對嘉當的工作有深刻的領會和理解,嚴志達先後在他們指導下工作多年,使他受益匪淺。他的關於特殊李群拓撲的研究工作,就是在這個時期完成的。

嚴志達於1949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1949-1952年他在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任職,在此期間,他還參加了由嘉當主持的討論班。

02

嚴志達在大學期間,與陳省身教授合作,發表了關於積分幾何運動基本公式的論文,被數學界稱為“陳-嚴公式”,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是世界上最早算出特殊單李群的貝蒂數的數學家。對實半單李群與李代數及對稱空間理論的研究,取得系列成果。提出的實半單李群分類的新方法,大大簡化了法國著名數學家嘉當等人的有關工作,圓滿解決了嘉當提出的非緊緻對稱空間的分類問題。將微分幾何理論用於齒輪齧合理論中,闡明瞭許多重要概念,推導出“誘導曲率公式”,對我國機械工業的發展起了良好的推動作用。

嚴志達在搞好科研的同時,也為祖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50年代到60年代,他在南開大學主持“李群與微分幾何”討論班,先後有近10名研究生和青年教師參加。在討論班上不僅系統地報告經典專著、國內外的最新成果,而且他更提倡討論。他認為:科研上要取得成功,不僅要懂得前人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看法,發現前人所未想到的新觀點。因此他特別提倡學術民主,鼓勵學生講出不同於老師、不同於前人的想法,即使是不完善的,甚至包含某些錯誤。討論班上的這些爭論,既幫助學生弄懂弄通前人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鍛鍊了人,並引導出新的發現。活躍的學術氣氛造就了一代新人。在五六十年代成長起來的研究生、青年教師不僅在當時就取得顯赫的科研成果,而且逐步成為中國在這個方向上的教學、科研的骨幹,有些人還走上了領導崗位。近10多年來,他在助手的協助下已培養出和正在培養著的博士、碩士研究生有20餘名,保證了在這個重要的方向上後繼有人。以他為首的這個科學集體的研究課題涉及了李群、李代數及齊性空間微分幾何的大部分主要領域,有些課題的研究已達到國際水平或國際先進水平。這對於縮短中國在這些方向上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起了很大的作用。“八五”期間,他們的這個研究方向已被列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重點支持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