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

#清平樂#

【文/寒柏隴臥子】注:如需轉載,請事先告知,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原創文章,全網保護刪帖;如遇侵權,必將追究責任。

“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宋朝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平日裡最愛說的兩句話,也是他一生經歷的真實寫照。

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


—— 貧困好學的范仲淹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蘇州吳縣人。他自小喪父,生活很清貪,但很有志氣,也毫不氣餒。在貧困中刻苦學習,往往一天只吃兩頓稀飯,和著幾莖老韭菜下肚;深夜學習倦怠時,就用冷水衝一把臉,繼續埋頭苦讀。

在應天府睢陰學舍讀書時,有一次當時的皇帝宋真宗趙恆路過那裡,學生們都蜂擁前去觀看,只有范仲淹繼續留下來讀書,沒有去看皇帝的“大駕”。有同學惋惜他失掉了一個好機會,范仲淹回答說:“將來再見也不算遲”。

范仲淹同學睢陽留守的兒子見他這樣有志氣,又看到他平時只用稀飯充飢,很是感動,就把范仲淹的事蹟告訴了自己的父親。留守聽聞後,特別吩咐下人給范仲淹供應官家的食物,但范仲淹卻碰都不碰,堅持吃自己帶來的稀飯,以致留守家下人送來的飯菜都變餿了。

留守的兒子感到很奇怪,便問其原因:“家父聽說你生活十分清苦,送與你食物卻不吃,這是為什麼呢?” 范仲淹告訴他說:“我對於這份厚意並不是不感激,但我久己習慣吃粥。如今突然享用了美味的飯菜,將來再怎麼過得慣吃粥的苦日子呢?”

如此艱苦的日子,范仲淹在睢陽一過就是五年,這期間使他學到了許多紮實的學問。

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


—— 范仲淹的崇高風節

艱難成就了其品格,清苦鍛鍊了其意志,最終成就了范仲淹。從年輕時起,范仲淹就十分注意品格大節,慨然有志於天下。每當議論起天下大事,總是慷慨激昂、奮而志起,開創了當時士大夫崇尚風節的一代風氣。

范仲淹其人剛直不阿、對事負責,不會因個人利害關係而輕易改變自己的立場。他常常說:“做事就得這樣,幹什麼事必須得負起責任;至於是否成功,不完全由自己決定,即使是聖賢也不一定事事成功,但自己絕不能馬馬虎虎、得過且過。”

范仲淹的生活很是樸素,做官所得的俸祿,都往往用來接濟四方遊士學子。以致他的兒子、侄子們出門時,只能輪流換著穿僅有的幾件好一點的衣服,但他卻怡然自得、毫不在意。有一次,范仲淹路過淮河遇到大風,便在風波中飄忽不定的船上作了一首詩,從中可以窺見些許其風貌:

“一棹危於葉,旁觀亦損神。他時在平地,無忽險中人。”

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


范仲淹在貧困時,從不為利慾所動。他年輕時曾借住在一個僧寺中讀書,無意中發現房中地下埋藏著一甕白銀,也不知道是何人所為;但他沒有起任何貪念,不聲不響地把甕重新掩埋了。

幾十年後,范仲淹做了大官,寺廟裡的僧人準備翻修廟宇,便派/人前來向他募捐。范仲淹接待來客後,僅僅寫了一封信讓其帶回去。寺中主持聽說後,大失所望、怏怏不樂;不料收到信讀了內容後,大喜過望,在范仲淹信中指點下找到了整整一甕白銀,這時僧眾們才深深感到范仲淹的品質是多麼的可貴。

就是當做官後富貴了,范仲淹同樣也不為利慾影響。他在蘇州當官時,在南園買了一塊地準備建屋居住。按風俗請風水先生堪看過後,風水先生告訴他此地將來必出公卿。范仲淹聽後,說道:“與其我一家富貴,不如讓天下之士都能受到教育,讓芸芸學子有地方讀書,如此的富貴才是無窮不斷的。” 於是,范仲淹舍建私宅,在那裡修建了郡學學舍,後來成了江南最好的學校。

范仲淹在陝西的時候,朝廷準備免去他的內職,讓其任觀察使。當時他的內職是清列,雖然地位尊顯,但俸祿很少;而觀察使的俸祿可是極其優厚的,但范仲淹卻毫不動心,堅決推辭掉了,他說:“我不願離去清列而追求厚祿,此乃失格也。”

直到晚年,范仲淹始終保持著這種品格。後來在杭州做官時,他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於是就準備主動退休了。他的學生弟子們聽聞老師準備告老退休,紛紛商量著在洛陽給老師湊錢造個花園庭院,讓老師養老享福。范仲淹知道後,堅決反對,他說:“如果有道義之樂,那麼連形骸都可以忘懷,何況居室呢?我己六十餘歲了,剩下的歲月己然不多了,還修建什麼花園亭室呢!”

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


—— 度量似海的范仲淹

范仲淹十分熟悉民生疾苦,關懷國家命運,敢於直言不諱的對朝政得失、民間利病提出意見。

有一年,江淮和京師東京(今開封)以東發生自然災害,范仲淹奏請宋仁宗趙禎派人前往巡察、安排救災,可朝廷不置可否、久未回覆。

范仲淹在朝堂上對宋仁宗嚴正奏道:“陛下在宮中如要半天不吃不喝,是什麼滋味?眼前有幾處地方遭災缺糧,百姓己經多日未曾有吃喝,怎能置之不問,不加撫卹?” 不久後,宋仁宗就派他前去視察安撫,主持救災工作。

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


公元1035年(宋仁宗景佑二年),范仲淹被調到京師出任天章閣待制,在朝堂上對於朝政提出的意見很是尖銳。當時執政的呂夷簡派人暗示他,待制是皇帝左右的侍臣,不是言臣,勸他不要再過分議論朝政。范仲淹答道:“評論朝政得失,正是侍臣份內之事,我怎敢不努力去做?” 呂夷簡見無法說服他,便設下一計,任命范仲淹為京師東京開封的知府,想用繁重的公務來纏住他,使他沒有時間、精力去議論朝政。而且只要發覺他在政務上一有過失,便可以據此罷免他。

可是沒想到的是,范仲淹非常精明能幹、決事如神,把一個開封府治理的井井有條,順序依次正常轉遠。老百姓有一首歌頌他的民謠唱道:“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

在處理完正常政務的同時,范仲淹照樣關切時政,批評呂夷簡用人不公、厚此薄彼。呂夷簡很是惱火,設法找了一個藉口,眼不見心不煩,把范仲淹貶謫到外地當地方官去了。

三年後,范仲淹被恢復了天章閣待制職務,受命擔任對付西夏的軍事重任。在路過京師受命時,宋仁宗出面勸他同呂夷簡破除前憾、重修於好,共同為朝廷擔憂,為國家擔責。范仲淹對仁宗說:“我從前議論的是國家大事,是對事不對人,個人同夷簡併無芥蒂,還請皇上放心。” 後來,範、呂兩人重修於好,同為國家擔責出力。

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


改革軍務、為國禦敵和其在西北軍中的感懷之作——邊塞詞《漁家傲》

—— 排兵佈陣,抵禦強敵

公元1038年(宋仁宗寶元元年)十月,西夏統治者趙元昊叛宋,自稱皇帝,向宋朝的延州(今陝西延安)、環慶(今甘肅環縣、慶陽)一帶發動攻擊。

西夏是西北羌族建立的政權,統治者歷來是宋朝的地方官。趙元昊稱帝后,朝廷決定免去他的官職,派范仲淹和韓琦出師抵抗,主持防禦西夏的軍事行動,戰事持續了五、六年之久。

范仲淹到陝西后不久,就前往同西夏對峙的前沿地帶。因為不久前曾遭受過西夏的攻擊,地方形勢孤立,人心均不安定,人們隨時準備逃亡。朝廷派去的許多官員,都尋找各種各樣的理由,避免前去。范仲淹卻十分堅立,親自要求留下來,負責延州一帶的防務。

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


當時按照官職高低規定,部署統率萬人,鈐轄統率五千人,都監統率三千人。如果敵軍前來攻擊,就依次由職位較低的將領首先帶兵出戰。

范仲淹經過仔細觀察後認為,不去根據敵兵的多寡強弱,而按照官職的大小為先後,這是取敗之道。於是他著手改良軍政,重新排兵佈陣,經過挑選把延州的軍隊分為六支,每支三千人,各由一個將領指揮。平時負責訓練,遇到敵人進攻便根據敵方兵力強弱相機排兵出戰。經過幾次雙方戰鬥,西夏軍隊都吃了敗仗,從此不敢輕易發動進攻了。西夏軍人互相警告:“不要再輕易地動延州的主意了,如今小范老子腹中有數萬甲兵”。

延州安定下來後,范仲淹又被調去指揮環慶一路的防禦工作。在環慶,范仲淹設法爭取到一部分羌人的歸順,安排軍民修築了大順城,並親自帶人認真巡查胡盧等前沿據點,大大提高了部隊的士氣,使整體防禦力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當時邊境上的北宋軍人有一首歌謠,唱道:“軍中有一範,敵人聞之驚破膽”。范仲淹日夜操勞,發變成絲、血化為淚,最終擋住了西夏的進攻,安定了宋朝邊境。

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


—— 范仲淹的感懷之作,著名的邊塞詞《漁家傲》

范仲淹在奉命抵禦西夏進攻邊境的期間,寫下了他在西北軍中的感懷之作,描寫邊塞軍中生活的詞《漁家傲》。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

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范仲淹所處的時代,正值北宋與西夏的民族矛盾日趨尖銳。這首《漁家傲》詞,反映了北宋將士的邊塞生活與苦悶的心情。這也和他要求政治改革的不能實現,北宋王朝的不自振作,因而長期受到北方少數民族的欺凌有關,更可以看到范仲淹在艱苦的環境中渴望為國家禦敵立功的心情。

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


革新弊政,治理貪腐,選拔人才

公元1943年(宋仁宗慶曆三年),范仲淹被調回朝廷任參知政事,他同富弼等人共同主持了歷史上著名的“慶曆新政”

這一時期,范仲淹慨然以天下為己任,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立志要改變宋朝長期以來積貧積弱的局面。

在范仲淹提出的改革方案中,除了“厚農桑”“減徭役”等發展社會生產、減輕農民勞役負擔的措施外,還特別重視改革當時的吏治;主張根據“經世濟用”的真才實學,而不是以恩蔭來選拔人才;要按照實際表現,而不是按年資長短來決定官職升降,嚴厲撤除貪汙無能的官員。

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


為了整頓吏治,穩定統治政權,范仲淹十分重視各地的地方官是否勝任。有一次,他拿出全國各路監司的名冊逐一審查,凡是發現不稱職的官員姓名就毫不客氣的一筆勾掉,再換上考察適當的人選。當時富弼正好在場,他一向把范仲淹尊為長輩

“十二丈”,就開玩笑說:“十二丈則是一筆,焉知一家哭矣!” 范仲淹正色對他說:“一家哭,何如一路哭耶!”但是,由於當時複雜的政治環境,“慶曆新政”在反對派的攻擊下沒能堅持多久就失敗了,主持改革的范仲淹也被貶謫鄧州。

公元1046年(慶曆六年)九月十五日,范仲淹應謫守巴陵的好友滕宗諒之請,寫了一篇《岳陽樓記》。在這篇文章中,范仲淹以千鈞筆力,寫下了平生幾起幾落而始終堅持不渝的信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這兩句話,不僅概括了范仲淹一生堅持的理想信念,以天下為己任的高風亮節;並且也道出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切不計個人得失、富貴貧賤、譭譽歡戚,為國家民族事業而獻身的所有志士仁人共同的高尚情操。

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


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生以天下為己任的范仲淹

參考資料:《宋史新編》、《中國古代史·范仲淹傳》等。

另:文中圖片來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人專注於文化寫作、讀書心得、詩詞對聯、謎語諺語、文玩收藏、書法、郵票及文史知識等方面。請關注@寒柏隴臥子 ,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