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陳嘉庚傳略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陳嘉庚傳略

在辛亥革命到全國解放這三十多年的風暴中,出現了許多人們難以忘卻的歷史人物,毛澤東主席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陳嘉庚是其中的一位。

陳嘉庚是偉大的愛國主義者,“為中國人民革命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不論在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還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他都跟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前進。他把一生獻給愛國興學,獻給救亡大業,獻給振興中華,成為華僑的一代領袖和楷模,贏得了全國人民的尊敬。

陳嘉庚生於國難,長於國難。 1874年10月21日誕生於福建省同安縣集美村(現屬廈門市),那裡距離因鴉片戰爭失敗而被迫通商的“五口”之一的廈門只有一水之隔。他目睹中法戰爭中法國戰艦侵入福州馬尾,目睹臺灣割給日本侵略者,目睹鼓浪嶼淪為帝國主義的共同租界,從清王朝辱國喪權和腐敗無能的現實中,逐步認識到政治變革的必要,增強了愛國心。

陳嘉庚在貧窮落後、民生調蔽的家鄉度過了青少年時期,唸的是私塾。十七歲遠離家鄉,到南洋謀生。父親陳杞柏在新加坡開一家不大的米店,陳嘉庚就在那裡服務了十三年,直到米店收盤,才出而獨立經營黃梨罐頭廠。他很快就嶄露頭角,以開拓者的姿態,從事橡膠墾殖業,被稱為東南亞橡膠王國的四大開拓者之一。1911年前,他從黃梨廠、橡膠園和米店獲利數十萬元,成了同業中的佼佼者。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他的事業迅速發展提供了機會,橡膠不斷漲價,海運業獲利豐厚。1923年到1925年他已成為一萬五千英畝橡膠園的擁有者,橡膠製品遍銷五大洲。他還經營米廠、木材廠、冰糖廠、餅乾廠、皮革廠,資產達一千二百萬元(叻幣,約值黃金百萬兩),“華僑大實業家”之名遠馳海內外。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陳嘉庚傳略

然而這一大實業家的“鴻鵠之志”,不在發財,而在於報國。他在孫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哺育下參加了同盟會,辛亥革命時被新加坡閩僑舉為福建保安會會長,募款支持福建光復和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併為發展當地華僑教育作出貢獻。1912年他回鄉創辦集美小學校,在其手撰的《集美小學記》中,把興學目的說得很明確:“餘僑商星洲,慨祖國之陵夷,們故鄉之哄鬥,以為改進國家社會,舍教育莫為功。”十數年內陸續增辦各種類型學校,到1927計有:男子小學、女子小學、男子師範學校、男子中學、女子中學、水產航海學校、商業學校、農林學校、幼稚師範學校、國學專門學校,統稱集美學校。1923年孫中山大元帥批准“承認集美為中國永久和平學村”。

1919年爆發“五四”運動,陳嘉庚看到了新的希望,以愚公移山的氣概創辦廈門大學,“通告”宣稱:“民心不死,國脈尚存,以四萬萬之民族,決無甘居人下之理,今日不達,尚有子孫,如精衛之填誨,愚公之移山,終有貫徹目的之一日。”這是當時全國唯一獨資創辦的大學。

在世界經濟危機襲擊著殖民地經濟的時候,陳嘉庚以硬骨頭精神同英國壟斷資本集團進行不折不撓的鬥爭。壟斷資本集團強迫他停止提供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的經費,他憤然說:“不,企業可以收盤,學校絕不能停辦!”1934年,陳嘉庚股份有限公司終於在困難重重中收盤。企業失敗了,“傾家興學”的美名永存。黃炎培說:“發了財的人,而肯全拿出來的,只有陳先生。”

陳嘉庚不但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而且具有卓越的教育思想。他提倡學生要在德育、智育、體育諸方面全面發展,倡辦職業技術教育,高度重視師範教育,認為“沒有好教師就沒有好學校”,等等。這些,即使在今天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也具有可供借鑑的意義。

陳嘉庚的華僑領袖地位是在抗日鬥爭中確立的。1928年他擔任“山東慘禍籌賑會”會長,第一次把華僑抗日力量團結起來。 “七七”事變發生後,他又被推舉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簡稱“南僑總會”)主席,領導南洋一千二百萬華僑出錢出力,支援祖國抗戰,使華僑愛國大團結進入一個新階段。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陳嘉庚傳略

陳嘉庚不但關心祖國的難胞,尤其關心民族的興亡。在南僑總會成立不久,他曾向重慶國民黨中的妥協派發出了最猛烈的抨擊。 當時廣州、武漢相繼淪陷,人心動盪,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公然發表對日和平談話,抗日統一戰線面臨著最大的危險。陳嘉庚當即以 參政員的身份向正在開會的國民參政會提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 即漢奸”的電報提案。這個提案被會議熱烈通過。鄒韜奮稱這寥寥 十一個大字是“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一個提案”。汪叛國後,陳嘉庚致 電蔣介石,要求“宣佈其罪,通緝歸案”。這種大義凜然、頑強鬥爭的民族氣節非常可貴!

訪問延安是陳嘉庚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轉折點。在這以前,他把民族的命運寄希望於國民黨政府。1940年3月,他率“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到了重慶,親自觀察到國民黨統治集團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醜惡行徑,“國共摩擦似有劍拔弩張之勢”,遂不顧國民黨當局的阻攔,在侯西反、李鐵民陪同下毅然訪問延安。在那裡,他會見了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和其他中共領導人,參觀了抗日根據地的學校、工廠、機關,考察了陝北人民生活,“斷定國民黨蔣政府必敗,延安共產黨必勝”。後來,他在《南僑回憶錄》開弁言中寫道:“見其勤勞誠樸,忠勇奉公,務以利民福國為前提,並實行民主化,在收復區諸鄉村推廣實施,與民眾辛苦協作,同仇敵愾,奠勝利維新之基礎。”他醒悟了,“如撥雲霧而見青天”,從此堅決轉向擁護中國共產黨,這對一代華僑產生了歷史性的影響。他回新加坡召集第二屆南僑大會,宣佈國共摩擦的真相,指出“中國的希望在延安”。對頑固派勢力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推動廣大華僑堅持抗戰,反對妥協;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的鬥爭。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陳嘉庚傳略

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太平洋戰爭期間,陳嘉庚組織“新加坡華僑抗敵動員總會”,被推舉為主席。在英軍放棄新加坡前夕,經親友一再催促,方悄然轉移到印度尼西亞去,廈大和集美校友黃丹季、郭應麟、林翠錦(女)等冒著生命危險,掩護他匿居印尼瑪琅。他在這期間撰寫《南僑回憶錄》,身懷一包氰化鉀,隨時準備以身殉國;他曾賦詩明志:“何時不幸被俘虜,抵死無顏諂事敵”。高風亮節,堪為後人矜式。

陳嘉庚終於躲過了敵人的魔掌,日本投降後,安全回到新加坡,受到華僑五百個社團的歡迎。1945年11月18日,重慶十團體舉行“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主席送的“華僑旗幟,民族光輝”的祝詞,成了歷史性評價。

當時,全國人民既歡慶抗戰勝利,又注視和平建國的前途。陳嘉庚對重慶談判不抱希望,認為“還政於民,謀皮於虎。蜀道如天, 憂心如搗”。果然,全面內戰不幸爆發了,陳嘉庚以“南僑總會”主席名義致電美國總統杜魯門,美國參、眾兩院議長等,明確表示反對美帝國主義支持蔣介石發動反人民內戰,於美蔣的反動陰謀以有力打擊。為了鬥爭的需要,陳嘉庚在胡愈之、張楚琨、李鐵民的協助下,創辦《南僑日報》,毛澤東主席為該報題詞:“為僑民利益服務”。這家報紙對於團結廣大華僑群眾,支援祖國解放鬥爭作出了貢獻。同國民黨統治區廣大人民群眾的民主愛國運動相呼應,陳嘉庚組織了“新加坡華僑各界促進祖國和平民主聯合會”,並被選為該會主席,領導華僑以實際行動支持祖國的民主運動。

1949年新中國誕生,陳嘉庚應毛澤東主席的邀請,回國參加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此後,定居集美的十二年是他一生最愉快的時期。他生活在夢寐以求的社會主義祖國,看到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內心的喜悅與興奮是難以形容的。正如他1955年旅行全國所得的結論:“事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使國家富強,使人民幸福。”(《偉大祖國的偉大建設》)報國的積極性更高了。董必武贈以集句:“樹立甚宏達,壯心不肯已”。他把自己在新加坡的產業變為現款加上籌款共匯回一千多萬元(人民幣),用於擴建廈門大學和集美學校。對國家大政和家鄉建設提出許多具有卓見的建議,得到人民政府的重視和採納,其中尤以鷹廈鐵路和廈門海堤的建設方案最為人們所熟知。他是黨的真正諍友,在國家事務方面如有不同意見,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做到肝膽相照,榮辱與共。他激動地說:“知我者黨也!”

陳嘉庚恪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古訓,生活樸素,自奉菲薄,居舊室,自定伙食標準每日不超過五角。他身體力行的座右銘是:“應該用的錢,千萬百萬也不要吝惜,不應該用的錢,一分也不要浪費!”臨終他把遺產三百萬元(人民幣)全部獻給國家。

陳嘉庚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華東行政委員會副主席、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

1961年8月12日,陳嘉庚病逝於北京。彌留時他仍殷切盼望臺灣迴歸祖國。遺著有:《南僑回憶錄》、《南僑正論集》、《住屋與衛生》、《民俗非論集》及《新中國觀感集》。

國家給予陳嘉庚以國葬的哀榮,靈樞運回集美,安葬於“鰲園”。


1874年 10月21日(陰曆九月十二日)生於福建省同安縣集美村,父陳杞柏是新加坡商人。

1882年 9歲。在南軒私塾就學。

1890年 17歲。奉父函召,第一次出洋新加坡。

1891年 18歲。在其父所營順安米店學商。

1893年 21歲。歸國與張氏成婚。

1895年 22歲。第二次出洋新加坡。

1898年 25歲。回國奔母喪。

1899年 26歲。攜妻張氏第三次出洋新加坡。

1900年 27歲。歸國葬母。

1903年 30歲。第四次出洋新加坡。

1904年 31歲。在此後三年間,創業頗有成果,奠定一定經濟基礎。

1910年 37歲。加入中國革命同盟會。被推舉為新加坡中華總商會協理及道南學堂總理,向閩僑募捐五萬多元建築校舍,這是致力教育事業的開始。

1911年 38歲。辛亥革命勝利,福建光復,被推為福建保安捐款委員會會長,籌款二十多萬元支援福建財政,另籌五萬元接濟孫中山先生。

1912年 39歲。攜眷回國,籌辦集美學校。

1913年 40歲。集美學校正式開學,購地擴建校舍和操場。第五次出洋新加坡。

1915年 42歲。租輪四艘,經營航運,獲利頗巨。

1916年 43歲。購進三千噸輪船一艘,命名為“東豐號”。

1917年 44歲。購進三千七百五十噸輪船一艘,名為“謙泰號”。因兩年來營業順利,派胞弟敬賢回國創辦集美中學和集美師範學校。籌款二十多萬元救濟天津水災。

1918年 45歲。集美師範和中學正式開學。發起籌辦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

1919年 46歲。新加坡南洋華僑中學正式開學。回國籌辦廈門大學。組織同安縣教育會,對各鄉小學給予常年補助,受益者三十多校。

1920年 47歲。集美學校增設女子師範和商科。創辦集美水產航海學校。

1921年 48歲。廈門大學在集美開學。

1922年 49歲。第六次出洋新加坡。

1924年 51歲。在新加坡創辦《南洋商報》。

1925年 52歲。創業有成,資產達一千二百萬元,是他一生中登峰造極,得利及資產最巨之時。

1926年 53歲。擴建南洋華僑中學校舍。創辦集美農林學校。開始面臨逆境,膠價暴跌,營業虧損甚巨,被迫將廈大和集美兩校校舍建築工程局部停工,但經費仍竭力維持。

1928年 55歲。5月3日,日軍侵佔濟南,組織山東殘禍籌賑會,募款救濟受禍難胞。

1937年 64歲。"七七"事變發生,發起組織新加坡籌賑會,被推擔任主席,捐募新加坡幣一千萬元,支援祖國抗日戰爭。

1938年 65歲。被選為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主席。致電汪精衛反對其主張同日本和談。

1940年 67歲。組織"南洋華僑回國慰勞視察團",並率團返國到重慶、延安等地視察慰問。

1941年 68歲。被推為南僑總會第二屆主席。組織南洋閩僑總會。創辦南洋華僑師範學校。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領導組織新加坡華僑抗敵總會。

1942年 69歲。新加坡淪陷,避居爪哇三年,寫成《南僑回憶錄》和《住屋與衛生》。

1945年 72歲。日本戰敗投降,重返新加坡。11月18日,重慶各界召開"陳嘉庚安全慶祝大會",毛澤東主席特送條幅,“華僑旗幟 民族光輝”八個大字。

1946年 73歲。創辦新加坡《南僑日報》。

1947年 74歲。召開新加坡華僑大會,反對荷蘭殖民軍屠殺印尼巨港華僑暴行,議決準備對荷蘭實行經濟制裁。為集美各校開拓經費來源,在香港創辦集友銀行,實行以行養校,是史無前例的創舉。

1949年 76歲。抗日戰爭勝利後首途回國。9月在北京出席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被選為常務委員。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被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

1950年 77歲。最後一次出洋新加坡,結束未了事務。當年回國定居故鄉集美村,親自主持集美、廈大兩校校舍的修建。

1954年 81歲。9月,出席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1955年 82歲。視察東北、華北、西北、西南等地。

1956年 83歲。當選為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

1959年 86歲。當選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創立廈門華僑博物院。

1961年 88歲。在北京逝世,遺體移集美鰲園安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