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如何處理憂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慶曆五年(1045),范仲淹罷參知政事,出邠州。此後餘生,他再無踏入京師。慶曆新政的失敗讓范仲淹感慨良多,他的心境不僅體現在千古名篇《岳陽樓記》中,也體現在晚年的交遊上。范仲淹晚年的交遊對象、交遊表達都體現了他當時獨有的心境。

"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後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岳陽樓記》中千古流傳的憂樂觀,是范仲淹留給後世的精神財富,也是他秉承一世的為臣原則。《岳陽樓記》創作於慶曆六年,其中體現著范仲淹在經歷新政失敗後對為人臣子的思考,也反映了其晚年的心境。對於"憂樂",范仲淹提出自己三個層次的理解。一是在處理自己和國家孰先孰後的問題上,必須先國後己,即先憂國之憂,後憂己之憂;先以國樂為樂,後以己樂為樂。二是在處理因功名、寵辱而產生憂愁或快樂的問題上,應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偕忘,銘記自己從政的初心,以國泰民安為樂。三是在日常生活中,應積極排遣自己的憂愁,寄情山水、與友同樂。在范仲淹晚年的交遊活動中,同樣體現著他對"憂樂"這三層理解的踐行。

范仲淹如何處理憂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先憂後樂,先國後己

在范仲淹晚年創作的交遊作品中,有多處體現"他先憂後樂,先國後己"的政治自覺。

"當官一無術,易易復循循。長使下情達,窮民奚不伸";"但願天下樂,一若樽前身。長戴堯舜主,盡作羲黃民。耕田與鑿井,熙熙千萬春"在《依韻答提刑張太博嘗新醞》中,范仲淹認為自己的工作就是為民解憂,自己最大的願望便是希望君主聖明、風調雨順、百姓安康、天下皆樂。在《酬李光化見寄二首》中,范仲淹則表達只有當"萬里承平堯舜風,使君尺素半空空。庭中無事吏歸早,野外有歌民意豐"治所太平、民風如堯舜時般質樸、沒有作奸犯科之事、國泰民安之時,他才有閒心與友人共享"鼎鬥茶浮乳白,海螺行酒灩波紅。宴堂未盡嘉賓興,移下秋光月色中"這般清淨優雅的生活。這份閒適之樂,也是建立在天下皆樂的基礎上。

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天氣是決定農業收成的重要因素,作為太守的范仲淹也常因所轄之地的旱情而心急如焚。待旱情緩解,百姓憂除後,范仲淹才轉憂為樂,與民同喜。在其與友人唱和的詩文中,有多處提起此類之事。慶曆七年(1047),范仲淹在鄧州期間,寫下《依韻答賈黯監丞賀雪》:

今之刺史古諸侯,孰敢不分天子憂?自秋徂冬渇雨雪,旬奏空文慚轉郵。

得非郡國政未洽,刺史閉閣當自尤。上賴天子仁且聖,神龍奔走不俟求。

同雲千里結雪意,一夕密下誠如羞。曉來賞心江海上,東望不見三神丘。

渾祛厲氣發和氣,明年黍稷須盈疇。煙郊空闊獵者健,酒市暖熱沽人稠。

光精璨璨奪劍戟,清寒拂拂生衣裘。鈴齋賀客有喜色,飲酣歌作擊前籌。

常願帝力及南畝,盡使風俗如東鄒。誰言吾子青春者,意在生民先發謳。

首句"今之刺史古諸侯,孰敢不分天子憂"即點明瞭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政治自覺。在他看來,作為臣子,自古以來就要主動為天子分憂。時范仲淹知鄧州,面對數月的旱情,范仲淹極為重視,多次將災情上報朝廷,以求應對之策。後天氣轉變,大雪驟降。"渾祛厲氣發和氣,明年黍稷須盈疇",瑞雪保證了來年的豐收。"煙郊空闊獵者健,酒市暖熱沽人稠",可預見的豐收也化解了百姓此前對莊稼難過冬的憂慮,家家戶戶都回歸平常熱鬧的生活。"誰言吾子青春者,意在生民先發謳",看到災情已止,民愁已除,范仲淹此前的憂慮也隨之化解。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太守跟隨喜悅的百姓載歌載舞,年邁的容顏因民之樂而煥發出青春的光彩。

同一件事,在作者與張旨唱和的《依韻和提刑太博嘉雪》中也有被提及。"昨宵天意驟回覆,繁陰一布飄寒英",大雪驟降,范仲淹大喜,呼友前來共賞雪景。"裁成片片盡六出,化工造物何其精。散亂狂飛若倚勢,徘徊緩舞如含情。千門競掃明月色,萬木都拆寒梅英。"范仲淹之"樂",不僅在於雪景之美,更在於大雪抑制了災情,讓異常的天氣恢復正常,保證了來年的收成,緩解了百姓的擔憂。"因招大使賞天瑞,醉把羲黃向上評";"君起作歌我起和,天地和氣須充盈。"范仲淹以這兩句直抒對及時雪功勞的歌頌及"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欣慰。

范仲淹如何處理憂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寵辱偕忘,不忘初心

雖有極高的政治自覺,但人非聖人,面對自己的貶謫和挫折,在宦海中沉浮數十年的范仲淹也會有沮喪,有失落,有憂愁。尤其在慶曆五年(1045)後,慶曆新政失敗,范仲淹罷參知政事,知邠州。在與友人的唱和及書信中,他多次表達對自己再無機會執政的遺憾。

但范仲淹並沒有深陷於這種消極的情緒,而是轉而把更多的精力都投放在為百姓解憂的政務上。他沒有因為政治上的挫敗,而忘記自己從政的初心。同時不忘寄情于山水之美、宴酣之樂,及時享受生活中的快樂。

從范仲淹唱和的詩文中,我們可以推測,部分晚輩後生寄予範的詩書中,應包含對范仲淹的敬仰及如何獲取功名的詢問。在這類唱和詩文中,范仲淹都表達了同一的觀點,即各有各的好,因此不必過分羨慕名臣的體面,也不必汲汲於求取功名。這裡體現了范仲淹對"恩寵"的理性理解。他深刻地體會到在高位的壓力,對高位沒有過分的迷戀,因此也告誡後生對待功名也應理性看待。功名是應該追求的,但應出於為國效力為民解憂的初衷,因此應穩打穩紮,認真在其位做出政績,再步步提升。

對於挫折和貶謫,范仲淹並沒有掩飾自己的失落。在給交遊的詩信中,他都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但同時,范仲淹也沒有過度迷失自我,沒有因此忘記為官的初心,依然力所能及地為民服務,閒暇時寄情于山水之間、與好友共享宴酣之樂,做到不以己悲。如《依韻和安陸孫司諫見寄》中:

穰下故都今善藩,沃衍千里多豐年。孫公頃以清浄化,我來代之慚二天。

人物髙傳臥龍里,神仙近接弄珠川。漢光舊烈山河在,徘徊弔古良依然。

二十八將固不朽,風雲一代皆忠賢。我亦明時得君者,出處十載功不前。

尚得州麾養衰疾,優遊豈減居林泉?因逢故人作宴喜,琴樽風月夕不眠。

之翰詩來若金石,重於我輩何其偏。相其直道了無悔,寧爭蠖屈與鵬騫?

范仲淹向友人表達自己自己早前得到聖明君主的賞識,然而此後十年政績和功名都沒有可喜之處。這種自嘲的描述中當然含有自謙的意味,但結合其他作品,不難看出范仲淹對自己新政失敗後遭朋黨之說誹謗、無奈之中求外派以自保等事是感到失落的。但只此一句,而後馬上轉為"尚得州麾養衰疾,優遊豈減居林泉?因逢故人作宴喜,琴樽風月夕不眠"。現在得以在美郡養病,悠遊山林,還可與故友重逢,宴飲達旦,怡然自得。《依韻和幷州鄭宣徽見寄》中"仁君未報頭先白,故老相看眼倍青。最愛湖山清絶處,晩來雲破雨初停。"壯志未酬的遺憾在與好友同賞雨後湖山後,得到了釋然。而在《和幷州大資政鄭侍郎秋晩書事》"定應松柏心無改,自信雲龍道不孤。應笑病夫何所補,獨能安坐養桑榆。"中,范仲淹也表達在新政失敗和流言蜚語面前,自己仍堅定初心,不受動搖,也依然能享受閒適恬靜生活的豁達心境。

范仲淹如何處理憂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山水解憂,宴飲解愁

范仲淹面對寵辱,以初心為引領自己的方向。以遊歷山水和與好友共飲作為自己調節情緒的重要手段。

壯美的山河給范仲淹以美的享受,使其忘記政務上的煩惱和貶謫帶來的憂愁。

皇祐元年(1049),時知杭州的范仲淹曾與時兩浙轉運使孫甫同觀錢塘江大潮之景、同賞西湖雪色。其後。范仲淹創作了《和運使舍人觀潮二首》和《依韻和孫之翰對雪》。潮水的洶湧澎湃給范仲淹以強烈的視覺衝擊,給他以壯美的震撼之感。而杭州冬季難得的雪使西湖孤山沉浸在一片靜謐安詳的畫面中,充滿了詩情畫意。與友人共賞雪景的范仲淹,被眼前的美景醉倒,加之瑞雪昭示著來年的豐收,使其心中更為欣喜。能與好友共賞山水之美,政務帶來的煩憂也被拋到了九霄雲外。在《又和賞梅》中,范仲淹與好友張旨共為早梅做賦,梅花淡雅的花色和香氣讓兩位為之陶醉,不禁要為之舉杯共飲。"林下初逢病眼開"與故友在如此美景中重逢,范仲淹心生歡喜,倍感神清氣爽,連困擾多日的疾病似乎都不藥而癒。《依韻酬李光化見寄》中"心憐好鳥來幽院,目送微雲過別山。此景此情聊自慰,是非何極任循環"一句也表達了詩人在閒適幽靜的環境中,倍感安慰,是非榮辱也不想再去理會的心情。

此外,范仲淹還有《和李光化秋詠四首》、《和太傅鄧公歸遊武當見寄》、《依韻和提刑張太傅寄梅》等唱和詩歌。其中,詩人都借對美景的描繪,表達與好友共享山水的喜悅之情。

朋自遠方來,共享宴席樂。對范仲淹而言,能與好友共飲,互訴衷腸,便可把心中的憂愁與失落一掃而光,只留下與好友同享宴酣之樂的喜悅。

中元夜,范仲淹邀客同往百花洲賞月。時天地靜謐,明月如珠,群星璀璨。西樓下的人世間,也是一片祥和。"一笛吹銷萬里雲,主人髙歌客大醉"范仲淹與客杯盞互往,酩酊大醉,心中的種種煩悶也隨席上的笛樂煙消雲散。在《依韻酬益利鈐轄馬端左藏》中,范仲淹感慨自己遇明君,方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機會。只可惜自己笨拙不化,導致仕途波折,沉浮不斷。幸得"醉來多謝提壺勸,歸去寧煩杜宇招"好友奉酒勸慰,才讓他的憂愁都通通散去。

范仲淹如何處理憂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總結:

范仲淹晚年與交遊的往來中,不乏享樂的體現。他醉心山水、熱衷宴飲,與當時醉心享樂的士人一般無二。在因功名無望、政務受挫等的情況下,范仲淹也會積極消除壓抑的情緒,主動尋樂。但這一切都建立在國泰民安的前提之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偕忘"都是對自身而言的,在解決國家和人民面臨的問題面前,范仲淹只有永不停止的奮進和熱情。"悲"是不可過分久留於心,但"喜"也只能建立在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前提之下。對范仲淹而言,"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永遠是他不變的為臣原則,是他貢獻一生的最終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