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哥鏡頭下的“大世界”

包志軍:網名瓜哥,現居深圳,畢業於海南經濟學院的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從事攝影相關的職業,熱愛自然攝影。擔任長庚光學老蛙鏡頭評委,是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生態保護研究所會員、新西蘭商業圖庫簽約攝影師、圖蟲簽約攝影師、站酷推薦設計師。

瓜哥鏡頭下的“大世界”

織網者:孔蛛,跳蛛中最聰明的蜘蛛了,習慣從上往下攻擊鎖喉,吃比自己龐大很多倍的大型蜘蛛


Q:《旅遊世界》 A:瓜哥

Q1:您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攝影的?

A:大約有七八個年頭了,這是一個從單純的喜歡用手機拍攝花草,到用單反迷戀微距攝影的過程。總的來說,我對微距攝影是情有獨鍾,平時有空閒時間就到附近拍拍,每次拍攝都有不同的收穫。

瓜哥鏡頭下的“大世界”

紅眼守宮


02:攝影的種類有很多,為什麼會迷戀上微距攝影呢?

A:微距攝影,是很多攝影人都喜愛的攝影類型,因為透過微距,我們能看到平時看不到的美。微距攝影中最有挑戰性的要屬微距昆蟲了,雖然它們繁盛地生活在我們周圍,卻很少被我們察覺。而且昆蟲大部分體型嬌小身手敏捷,很難捕捉到它們的樣貌。但微距攝影就能夠將它們的動作表情,甚至是眼神都能展現無遺。

我們看一隻蜻蜓,只知道它有著大大的鼓鼓的眼睛,而且從百科知識中得知它的眼睛屬於典型複眼,可是我們真的就能通過肉眼看到嗎?毫無疑問,我們不能,我們至多看到它眼睛所呈現出來的顏色,而微距攝影就能夠清楚的呈現蜻蜓那一雙奇特的複眼。

當然,微距攝影能看到的昆蟲,不只是蜻蜓。其實還有我們都會忽略的蛾子,都不大喜歡的蒼蠅,它們在微距鏡頭下所呈現出來的美是出乎我們預料的。微距攝影是放大了一個點的美,而這個點往往是我們肉眼所看不到的。

當然,除了昆蟲,微距植物也是最常見的題材之一,將我們不注意或肉眼不容易看清的枝葉、花的細節放大,帶來的是我們平常所不易看到的視覺美感。或許我們看一片樹葉,看到的就是樹葉的四季,看它的顏色和它或完整無缺或殘缺不全的形狀,但是透過微距我們就能看到葉子上如花瓣般細膩的脈絡,看到葉子邊兒上參差不齊微小的齒印。或許,正是因為這樣的細節,這片葉子也就有了不可被忽略的生命感。

這就是微距攝影,能讓我們透過相機看到不一樣的世界,能讓我們通過微距,感受到更多的美在身邊!

瓜哥鏡頭下的“大世界”

尖喙蛇


Q3:微距攝影是不是很辛苦?

A:“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雖然,羅伯特卡帕這句話主要說的是戰地攝影,但是,這句話在微距攝影中也同樣適用。因為當微距攝影時離得越近,往往拍攝出來的效果越好。當然存在的危險性越高,也就越辛苦。

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當你在欣賞和羨慕他人的精美作品的同時,是否想到在照片背後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呢?微距攝影更是如此,我們花費的時間和得到的結果是成正比的,前期工作越是細緻,得到的結果就越是理想。


瓜哥鏡頭下的“大世界”

盲生蜘蛛,也叫長腳蛛

Q4:在您進行微距攝影的時間裡,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A:微距攝影,在方寸之間感受是奇幻無窮的。因為看到的是不一樣的美,肉眼無法識別的東西,通過微距手法展現在我們面前。你會發現大自然賜予這些小精靈的絢麗色彩,肢體結構,呆呆的眼神,酷酷的髮型,這都讓人迷戀不已,覺得十分神奇,我很多設計靈感也是從中感悟的。

把鏡頭對準昆蟲群,記錄自然、敬畏自然,探尋叢林角落裡的昆蟲精靈的愛恨情仇,感受它們小王國裡的喜怒哀樂,記錄它們生存繁殖的一切。


瓜哥鏡頭下的“大世界”

無斑瓢蟲,瓢蟲為一種昆蟲,最著名的當然是七星瓢蟲。其它還有二星瓢蟲、四星瓢蟲……


Q5:一般昆蟲都不是很容易發現,尤其在城市裡。您是怎麼去發現、拍攝這些可愛的小精靈的?

A:首先說說昆蟲。昆蟲種類繁多、形態各異,屬於無脊椎動物中的節肢動物,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在所有生物種類(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中佔了超過50%,它們的蹤跡幾乎遍佈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昆蟲不但種類多,(已發現100多萬種,比所有其他動物種類加起來都多)而且同種的個體數量也十分驚人,昆蟲的分佈面之廣,沒有其他綱的動物可以與之相比,幾乎遍及整個地球。

其中許多種類是我們熟識的:“朝生暮死”的蜉蝣目——蜉蝣; 兇猛的螳螂目——螳螂;無所不在的蜚蠊目——蟑螂;令人討厭的蝨目——體蝨。昆蟲的適應能力很強,不管你喜歡與否,它們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佔有一席之地。

不過,現在昆蟲在城市中很難有生存繁殖的空間,公園要綠化、打農藥,偶爾能看到一些常見的蜜蜂、蒼蠅、小粉蝶、螞蚱等等,想要拍到好的素材自然要去生態好的環境,人煙稀少的環境,比如保護區這樣有小溪花草的環境,才能拍到一些好的畫面。我個人多會去一些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這樣的環境是拍攝昆蟲的最佳選擇,一般組織五六個共同愛好微距的攝友在一起去拍攝,拍攝時間一般選擇早晨或者夜間,這個時間段昆蟲相對較多,容易拍攝,選擇安全的地段,比如小溪兩邊,小路兩邊。在這些環境中,找各種微距素材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因為溼度比較大,植物品種豐富,昆蟲品種比較多。

其次,你要了解你的拍攝對象。想拍出好的作品一定是多出去採風,多去觀察,多去發現,還要多看一些相關的論文,儘可能地去了解它們。比如,什麼物種喜歡什麼植物和棲息地,喜歡吃什麼,相互之間有什麼樣的關係行為特徵,如何繁衍生息的,有哪些喜好等等都要熟悉,這對於我們後續的作品拍攝幫助很大。

很多微距攝影愛好者都是去一些附近的公園、植物園、田地,相對人少植物種類多的環境,這都是拍攝昆蟲微距的好去處。

昆蟲生存環境其實是多樣化的,如:在空中生活的昆蟲,大多是白天活動;在地表生活的昆蟲,大都是無翅膀的;在土壤中生活的昆蟲,大都是以植物的根和土壤中的腐殖質為食料;在水中生活的昆蟲,大都是終生生活在水中;寄生性昆蟲,它們體型比較小,活動能力比較差,可以說無處不在。

還有就是要了解昆蟲面臨危險時,採取的自衛方式。有的昆蟲具有保護色,有的有警戒色,還有許多昆蟲能將自己變成其他形狀,或在外觀上模仿一些具有不被攻擊特性(如具有毒素)的動物(如有一種毛蟲身上的斑紋看似馬蜂,蜂蠅也是藉助類似馬蜂的外觀躲避天敵),藉以避開敵害。

最後就是怎麼去找昆蟲素材。不同的環境都有不同類型的素材,生態好的環境中素材種類也是多樣化的,任何生命的都有一個生命週期,昆蟲素材也是如此,從若蟲到羽化成蟲再到產卵,可以說每個物種不同階段形態色彩都是截然不同的,提供給我們多樣化的視覺素材。

當我們在戶外尋找素材時要小心翼翼的觀察上下樹枝和葉子下面,生態好的環境放輕放慢腳步細心的觀察每一個角落,只有這樣可遇到的素材幾率才更高,有些素材會察覺到危險就逃之夭夭了。

如果是夜拍微距,也是放慢腳步,強光手電筒先看腳下的環境確定安全,然後再小心翼翼的觀察周邊的環境,包括植物葉子上下或樹皮上,能看到的環境儘量要細心觀察,安全永遠放在首位。


瓜哥鏡頭下的“大世界”

毛蟲,體圓柱形,分13節,有3對胸足和數對腹足。頭兩側各有6眼,觸角短,顎強壯。

Q6:您鏡頭下的“常客”是啥?簡單介紹下拍攝流程。

A:我們常拍的有跳蛛,它在戶外比較活躍,大部分不會給你直接拍攝的機會,除非在進食中會乖很多,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當你發現跳蛛時,不要盲目去拍攝,這樣成功率會很低,先看它在什麼位置,比如在葉子上面或下面,你就輕輕的把葉子從根部剪下來,轉移到沒有雜亂的環境中去,這樣它的跳躍都在你的空間範圍內,再找機會開始拍攝,運氣好它會“配合”你拍攝多個不同角度的畫面。

再說說如何拍螞蟻。拍攝螞蟻不是想象中的那麼難,螞蟻其實很好玩的。想拍好首先你要了解它,螞蟻是非常有規律的一種昆蟲,螞蟻碰面都會用觸鬚交談,這也是拍攝機會;螞蟻奔跑也有一個停頓的規律,把握住這個時機拍攝也可以;當然還可以引誘它,任何螞蟻都喜歡甜品,在螞蟻常出沒的環境滴幾滴飲料,或者糖水都可以,它發現有吃的就會放慢腳步停下來讓你拍攝,也有一些捕食或者搬家遷徙的場景,都是比較容易拍攝的。

還有些素材是非常隱蔽的,微距就是這樣,每個角落都有故事在發生,只要拍攝的次數多了自然掌握了一些規律,大大提高微距攝影的出片率,拍攝過程中多掌握精準對焦,多角度拍攝有時會抓拍到精彩的畫面。

瓜哥鏡頭下的“大世界”

荔蝽


Q7:您最喜歡的攝影師是誰?對您的攝影之路有什麼影響?

A:關於微距攝影都是自己琢磨,看些國內外知名攝影師的作品,從中感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些風格,這其中李炎才老師,曾經給我講過微距方面的知識普及,讓我從中深受啟發。

瓜哥鏡頭下的“大世界”

死亡之吻,胡峰拿下一個比自己體積大很多的蜘蛛


Q8:在攝影方面有什麼打算?有想過未來自己在這方面會做些什麼事情?

A: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微距攝影我會一如既往的堅持下去,只是附近的生態基本都拍過了,再想拍新東西就得出遠門了,所以拍攝難度越來越大.

以後也會考慮帶學生外拍微距。給一些想學微距攝影的學生現場分享拍攝技巧,對微距攝影的風格上也要嘗試新的元素,讓更多人瞭解微距攝影,瞭解大自然中的小生命。

瓜哥鏡頭下的“大世界”

大頭蟻


Q9:在攝影中,要想拍出滿意的作品,您覺得什麼是最重要的?

A:想拍出好的微距美圖,個人覺得這幾點一定要記住:

1.焦平面的掌握。微距攝影過程中焦平面是變化多端的,因為活體昆蟲素材大多時候一直在活動中,所以我們得善於從多個角度去把握焦平面,不能錯過好的畫面,昆蟲微距通常都是從頭部複眼的部位開始拉開一個平面,焦平面不能脫離了頭部範圍,微距放大倍率超過一倍以後景深就變得很淺,倍率越大景深也就越淺。

微距都是近距離“焦平面”下拍攝,鏡頭對焦模式都是手動,只需靠前後微移就完成對焦,快速簡便,所以對微距攝影來說焦平面非常重要。

到底什麼是“焦平面”?再補充幾句,普及一下。

焦平面簡單來說就是一個成像的清晰範圍,這個清晰範圍通過焦平面來實現更多的景深,與焦點在一個平面上,與相機CCD平行的一個焦平面,拍攝時同在一個平面的都是清晰的,不在焦平面上的就是虛化部分,它們有著平穩過度的表現,所以微距攝影一定要熟練掌握焦平面,比如拍攝小蝴蝶,我們側面拍可能頭部與尾部全部清晰,原因在一個平面範圍,如果從正面拍可能只有頭部部位清晰,頭部以後都是虛化的,因為正面的焦平面只有那麼一點範圍,所以掌握焦平面就掌握整個畫面的大局,

2.景深的控制。焦距也是影響景深的一個因素,焦距越短,景深越大,相反的,焦距越長景深則越小。

為什麼同一個鏡頭同一個參數拍出來的景深卻不同呢?

除了掌握焦平面以外,我們還可以掌握景深,比如,拍一隻小螞蟻,我用1:5的倍率拍攝,適當多留出一些環境背景,有些攝友可能直接用2:1拍攝滿屏,通過後期適當剪切1:5拍攝的螞蟻會比2:1拍攝的清晰範圍好很多,就是景深的原因,其實就是縮小放大比靠剪切把景深拉回來的,這樣的手法掌握景深是非常不錯的,微距攝影基本都是後期二次構圖重新創作,但也不能背景留太多,以免剪切過多影響到整個畫面的畫質,拍攝過程中根據自己的構圖適當的把握。

3.柔光部分。柔光屬於微距攝影的核心地位,不同玩家的柔光造型各不相同,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得到光影柔和細膩油潤通透的片子,可見柔光部分的重要性,

柔光分為柔光板和柔光罩,通常拍素材相對小的微距用柔光板為主,板子布光均勻透徹,其光影相比柔光罩柔和一些,不過各有特點,柔光罩可用於相對較大的素材,比如花卉小品,環境微距與自然光相結合的題材,這樣保證畫質細膩又看不出打光的痕跡。

不管你用柔光板還是柔光罩,柔光覆蓋面積一定要大一些,這樣才有好的柔光效果,我們戶外的素材大小不一,可能比較大的素材有10多公分左右,比如蛙類、蛇類等。有一些可能拍局部特寫,也需要大面積的柔光。當然有些小的素材,如小到幾毫米的黏菌。柔光板的初衷設計是大大小小的素材均可以拍攝。

瓜哥鏡頭下的“大世界”

莽山異角蟾


Q10:對於微距的攝影器材,您有什麼看法?

A:從一開始用手機拍拍花草,到買單反相機開始微距攝影;從小白到一個對微距攝影有些瞭解,這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是沒事就研究微距攝影相關的知識,而對於微距器材的選擇,其實微距攝影一般的入門機器就好,不需要很好的機器。

微距鏡頭當今市場也是多樣化的,我最長用的微距鏡頭就是國產的老蛙鏡頭,它有一系列風格不同的微距鏡頭,可以說是很不錯的選擇。玩微距攝影,微距鏡頭,微距閃光燈,微距柔光是必不可少的,還有一些小配件等等。

瓜哥鏡頭下的“大世界”

亞歷山大:這是一個葉蟬,小時候就被寄生在身上一坨其他蟲繭,翅膀都沒法長,真是“亞歷山大”啊


tips:

1.白天氣溫比較高,蟲子很活躍,想要拍到靜止的蟲子比較難,可以嘗試在晚上或者清晨拍。晚上氣溫比較低,蟲子活動比較慢,甚至有些蟲子在深夜已進入睡眠狀態。清晨也是氣溫比較低,而且在潮溼或者大霧的天氣,蟲子身上容易凝聚水滴,很難動彈,這時候是拍蟲子的很好時機,而且拍出來的蟲子也比較漂亮。夜拍蚊子比較多,注意帶藥水防蚊。

2.拍蟲子的時候,動作要小點,可以先離蟲子有一定距離,然後鏡頭慢慢伸向蟲子,切忌一上來就大動作,鏡頭撲向蟲子,這樣蟲子很容易嚇走,另外,很多蟲子有戀舊的習慣,即使飛走了,過一會兒還有可能回到原地,所以可以在原地蹲守觀察,不必一直追著蟲子。

3.有時候蟲子躲在葉子下面,鏡頭伸進去容易觸動葉子而嚇走蟲子,這時可以帶把小剪刀輕輕的剪掉阻礙的葉子。帶小剪刀還有個用處,可以剪掉雜亂的背景,這時候拍出的照片會比較乾淨。

4.有些蟲子實在太活躍,如蟻蛛等可以嘗試不停的追拍,抓拍它停歇的那一刻。還有些蟲子在獵食的時候一般是不動的,也是拍攝的好時機。

5.尊重昆蟲。我見過有些攝影師使用各種方法來凍結那些比較活躍的昆蟲,以減慢它們的速度,獲得清晰銳利的照片。我不建議這麼做。永遠不要傷害你拍攝的昆蟲,而是要選擇耐心的等待。每一個生命,無論多麼小,都應該受到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