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為什麼能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最後稱帝?

中國自古有云:“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水滸樑上好漢,兄弟義氣,年輕人看了容易意氣用事,而等人上了年紀,再來讀三國,更容易明白其中的人情世事,勾心鬥角。說到三國不得不提的就是劉備了,與曹操一樣,算的上是白手起家,最後登上帝位。曹操手段毒辣,做事果斷,一代奸雄,這種人能佔據一方,我們都好理解。但是劉備沒有曹操的狠毒,還素以仁義得名,卻也能佔領一方,這又是為什麼?

劉備為什麼能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最後稱帝?

白手起家,早年顛沛流離,寄人籬下。劉備雖為漢室後裔。但是在當時那個時間下,就連漢獻帝 劉協,也被董卓視為掌上玩物,後曹操又挾天子令諸侯,可見在當時漢室其實已經名存實亡,說劉備是白手起家,卻也不是,但也就只剩的這個頭銜了。與張飛關羽結為兄弟,在沒認識諸葛亮之前,劉備手下只有武將能值得一提,在劉備早年間顛沛流離的時候卻也幸得關羽、張飛兩位兄弟一直跟隨。在十八路諸侯伐董卓,關羽杯酒功夫便斬華雄,兄弟三人力戰呂布,可見關羽、張飛之勇。但在這個時候雖然也是白手起家的曹操,憑藉自己獨到的眼光,在諸侯們爭論是不是拿玉璽的時候,曹操已經一眼看透,玉璽不是關鍵,關鍵是天子,任憑孫堅跟袁術去爭奪玉璽,而後來袁術憑玉璽稱帝失敗,這一點也印證的曹操的眼光。

劉備為什麼能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最後稱帝?

伯樂千里馬相遇。劉備的大業真正有起色是從請得諸葛亮出山,龐統相助開始的,這時候的劉備文有諸葛亮,馬謖,武有關張趙等人,而劉備從始至終能聚集這麼多能人才士也少不了他的仁義,有人說這是假仁義,但是這種仁義能讓天下多數人信服,尤其是諸葛亮,李嚴這些人能甘心為劉備鞍前馬後,足以說明這仁義之術的厲害之處。

劉備為什麼能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最後稱帝?

劉備仁義,不迂腐,該聰明的時候聰明,該糊塗的時候糊塗。表面看著對誰都畢恭畢敬,心裡卻有一個明鏡,始終不忘自己的大業。劉備憂心忡忡,意取西川,卻又怕師出無名,落人以口舌,龐統聽後,說;主公,我一定會讓你師出有名。後龐統騎劉備的馬,扮成劉備,死於落鳳坡,後劉備以為龐統報仇的名號,取了西川。劉備的仁義能讓龐統甘願為其赴死,在當時世人都說臥龍鳳雛,得一者便得天下,可見龐統的名氣。就連李嚴,黃忠等劉表的舊部,也能甘願為劉備效命。

劉備為什麼能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最後稱帝?

懂得隱藏,放下身段。劉備為了迷惑曹操,隱晦自己的野心,故意灌園種菜,並編造自己懼怕雷聲,可見劉備心裡比誰都清楚什麼時候該做什麼。劉備的特點與曹操不同,曹操心狠手辣,眼光獨到,曹操將“心黑”發揮到了極致,劉備仁義,心懷明鏡,慧眼識才,不忘大業,如果沒有“臉厚”的特點,劉備顧忌臉面,早年間不投公孫瓚,不投陶謙,端著架子,可能就不會有後來的劉備了。

劉備為什麼能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最後稱帝?

劉備最終能夠成就一方霸主,不僅因為自己能辨別人才,而且還在於他這個人懂得愛惜人才,能夠把這份恩情滲透到對方的骨子裡,這才讓這麼多人甘心追隨劉備,所以關羽張飛趙雲等人生死與共不離不棄,諸葛亮一直到死對劉禪仍然竭力輔佐。也印證了那句話“得名心者得天下”,劉備不僅得人心,在大是大非面前懂得取捨,在羽翼未滿的時候懂得隱忍,始終堅定自己的目標,不管遇到什麼挫折都不能改變其心,如今很多人遇到一些挫折就覺得堅持不下去了,劉備堅持,窮且益堅,在歷史上有很多這樣的人物,欲成大事,又怎能拘於小節,這才是人物,能成大事的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