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本來作為中國最高神的稱謂,為何成了基督的專有稱謂

在中華地區傳統文化中上帝、天帝或昊天上帝也俗稱上天、天神、天主等,一方面認為昊天上帝居處北辰,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另一方面,將天與帝區分開,認為昊天為全天,《毛詩傳》:"元氣昊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此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昊天上帝,更自然化則稱為昊天、皇天、天,部分文獻又稱"太一"等,而"天"是最通俗的說法。

“上帝”本來作為中國最高神的稱謂,為何成了基督的專有稱謂

影視劇中的玉帝形象

上帝一詞首先出現於儒家經典—五經,而四書等其他的儒家經典以及各史書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時也稱昊天上帝,在古代中國的原初神話和宗教體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著"最高的主宰",也稱為"帝",或者"天","太一"。北京天壇祈年殿即為歷代君主祭祀上帝之處,內供奉有昊天上帝之神位

中國古代信仰有兩種起源,一是對"天"(天空、宇宙)的崇拜,一是對北極星(北辰、帝星)的崇拜。

在華夏信仰中,上帝是天子、帝王、君主中的至上神,又稱"帝"、"天"、"天帝"、"太一"、"皇天"、"昊天上帝",和后土成對,並稱"皇天后土"。緯書又稱昊天上帝為天皇大帝,並增以五方上帝配屬五行及仁義禮智信。道教尊稱昊天上帝為玉皇,以五方上帝為"五方五老君"所化。

中國民間神話信仰和主流文化儒教信仰中的帝、天帝、上帝、昊天上帝,在道教神話中演化為玉皇上帝。在道教信仰中,玉皇上帝,即玉皇大帝,為天界、神界的皇帝,但祂並非道教中的最高神,在民間則被認為是主宰宇宙的至尊天神,道教信仰裡,"道"的化身"三清"高於代表"天"的"玉帝"。

“上帝”本來作為中國最高神的稱謂,為何成了基督的專有稱謂

玉皇上帝畫像

道教中的玉皇大約是東漢時期出現的概念,由儒教中的昊天上帝轉化而來,但更人格化了。宋真宗封玉皇號曰"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再加封玉皇大帝為"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玉皇和昊天合一,從而大大提高了玉皇在民間的威望,令玉皇信仰流行開來。玉皇上帝、昊天上帝,名稱有異,而所指相同,實指一體,只是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概念。儒教、中國傳統官方祭祀中一般稱昊天上帝,民間、道教中多稱玉皇大帝。

宋朝理學派大儒朱熹認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體的不同稱呼。

上帝,殷商甲骨文卜辭和周朝金文中又稱"帝"、"天",儒教傳世經典中或稱天帝、昊天上帝等,是古代中國信仰中,主宰天地宇宙的神。

除了祭天,上帝通常不接受祭祀,而是賜福給有德行的人。漢代以後,與上帝溝通的方式從巫筮轉變為星象觀測,併產生了北極星崇拜。北辰名耀魄寶,即為天帝,一名"太一",是"天神之最尊貴者"。天壇是祭祀上帝的場所。

根據孟子的理解,人類的君和師是上帝指派、感應產生的,讓他們來教化、治理上帝的子民,[8]因此中國皇帝也叫天子,[9]祖先是生者與上帝交流的媒介。

“上帝”本來作為中國最高神的稱謂,為何成了基督的專有稱謂

玉皇大帝巡天

中國傳統上帝觀

儒家的上帝,又稱帝、天帝、昊天上帝,亦稱天神、天皇大帝、皇天上帝、皇皇帝天等,具有擬人化的神的概念。《說文解字》:"神:引出萬物者也"。"帝"後來又用來指天子、帝王、君主。一方面認為昊天上帝居處北辰,"昊天上帝謂天皇大帝,北辰之星。"另一方面,將天與帝區分開,認為昊天為全天,《毛詩傳》:"元氣昊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此則天以蒼昊為體,不入星辰之列。"昊天上帝,更自然化則稱為昊天、皇天、天,部分文獻又稱"太一"等,"天"是最通常的說法,又稱蒼天、上天、上蒼、老天、老天爺等,如"蒼天在上"、"老天有眼"、"奉天"、"天譴"、"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天啊"中的"天"。關於"天"與"帝"的關係,《宋史》記載宋朝理學家朱熹對此有過清楚解釋:"或問: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帝即是天,天即是帝,卻分祭,何也?曰:為壇而祭,故謂之天,祭於屋下而以神祇祭之,故謂之帝。"春秋戰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勃發,季梁曰:"夫民,神之主也,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神為人造,民為神主,則上古神秘觀念漸消,"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天"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了後世中國文化信仰的一個基礎,而"敬天崇祖"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中國殷周信仰和其繼承者儒教信仰中的帝、天帝、上帝、昊天上帝,在道教神話中演化為玉皇上帝。在道教信仰中,玉皇上帝,即玉皇大帝,為天界、神界的皇帝,但他並非道教中的最高神,在民間則被認為是主宰宇宙的至尊天神。

上帝的人格

上帝是甲骨文卜辭卜問的對象,掌管著萬物生死,國家大事都要通過龜卜徵詢上帝的意見,特別是祈雨、戰爭、農事、疾病、巡狩、災難。先王或先公是上帝的"帝廷",如"下乙賓於帝"( 《乙編》7197)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與人有血緣關係的祖先神是向帝轉達祈求人,祖先在天上陪伴上帝。自然神是上帝的臣侍, 如"帝史風" ( 《通纂》398) , 風神為上帝的使臣。盤庚遷都就是遵從上帝的意志。周武王病重,周公旦卜問上帝是否可以代武王死,上帝使武王病癒。周公旦平叛三監之亂也是卜問上帝的結果。為了改卜得吉,司馬子魚甚至以生命來向上帝換取楚軍勝利。

早期的上帝,帶有濃厚人格神色彩,如《尚書》"商書·伊訓第四"中提到:"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後期儒家信仰中"上帝"的人格神色彩消亡,僅被視為哲學上的無形無名的"本體",稱為"理"。而人格神的上帝信仰則為道教所繼承,發展為"玉皇大帝",但已不再作為至上神(道教信仰,"道"的化身"三清"高於代表"天"的"玉帝")。

上帝信仰被"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儒教繼承,出現於儒家經典——五經,這五部經書都提到了該詞,其中最早的是《尚書》的"虞書·舜典"。除此之外,四書等其他的儒家經典以及各史書中也提到了上帝,有時也稱昊天上帝、皇天上帝,在古代中國的原初神話和宗教體系中,指的是至上神,字面意思就是"在上的帝王",意味著"最高的主宰",也稱為"帝",或者"天","太一"。"禮莫大於敬天,儀莫大於郊祀",中國曆代皆設祭天之所——天壇,如北京天壇祈年殿即為明清皇帝祭祀上帝之處,內供奉有皇天上帝之神位

上帝的祭祀

西周確立了天子直接向上帝祭祀的祭天禮儀。其他人則通過祖先祭祀上帝,上帝降福給有德行的人。《通典》記載,周禮設六官,其中以六輅祭祀昊天上帝和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一曰蒼輅,以祀昊天上帝。二曰青輅,以祀東方上帝。三曰朱輅,以祀南方上帝及朝日。四曰黃輅,以祭地祇、中央上帝。五曰白輅,以祀西方上帝及夕月。六曰玄輅,以祀北方上帝及感帝、神州。東方青帝太昊(伏羲氏),南方炎帝(神農氏),中央黃帝(軒轅氏),西方白帝(少昊),北方黑帝(顓頊),為人格化的五位上帝。東漢大儒鄭玄聲稱"上帝者,天之別名",並有六天一說,認為上帝有六位,即"昊天上帝"加東、南、西、北、中,五方上帝。宋朝理學派大儒朱熹認為,"天"、"帝"、"道"、"理"都是同一本體的不同稱呼,心學派陸九淵、王陽明則認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祭祀上帝的禮儀

根據孟子的說法,天子是上天感應降世,所以要祭天、與上帝溝通。祭天的服飾是冕服。《周禮·春官宗伯》曰:"王祀昊天上帝則服大裘而冕,祀五帝亦如之。"這是因為"郊以祀天,祀天而必法則其所垂之象,使凡吾身之所被服、吾身之所乘駕、吾禮之所施設文飾,莫非天之象焉。"《孔子家語》曰:"萬物本於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報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

感生帝和受天命

天子是上帝之子、奉天承運,即奉天命而治理天下。人間的帝王和朝代就是五方上帝輪流所感應而生的,因此也稱為"感生帝",如堯是赤帝所感生,舜是黃帝所感生,禹是白帝所感生,湯是黑帝所感生,周文王是蒼帝所感生。

封禪,即在"泰山上築土為壇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 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白虎通義》曰:"受命之君,天之所興,四方莫敢違"。司馬光於《冊問王道》中謂:"王者受天命,臨四海,上承天之序,下正人之統"。

“上帝”本來作為中國最高神的稱謂,為何成了基督的專有稱謂

影視劇中的玉帝形象

"上帝"一詞的基督教化

天主教

明末,利瑪竇來華傳教,把YHWH譯作"天主"、"天"、"上帝"、"天帝"。其《天主實義》說:"天主之稱,謂物之原。如謂有所由生,則非天主也。物之有始有終者,鳥獸草木是也;有始無終者,天地鬼神及人之靈魂是也。天主則無始無終,而為萬物始焉,為萬物根柢焉。無天主則無物矣。物由天主生,天主無所由生也。"《坤輿萬國全圖》說:"天主創作萬物於寰宇。"而其撰於1595年的《交友論》還說:"上帝給人雙目、雙耳、雙手、雙足,欲兩友相助,方為事有成矣。"4年後,利瑪竇在《二十五言》中又說:"上帝者,生物原始,宰物本主也。"除了"上帝"、"天主"之外,利瑪竇還創造了"聖母"(原為皇太后的尊稱)、"聖經"(原指儒家經典)等詞。其《上大明皇帝貢獻土物奏》:"謹以原攜本國土物,所有天帝圖像一幅,天帝母圖像二幅,天帝經一本。"

利瑪竇用"上帝"稱呼基督宗教的神,引起了一些儒士的反對。他們認為儒家的天、上帝與天主教的天主有著本質的區別。鍾始生的《天學初征》和《天學再徵》對此做了較為全面的辨析。他認為:第一,天是蒼蒼之天,是與地相對的物質之天;第二,天是"統御世間、主善罰惡之天,即《詩》、《易》、《中庸》所稱上帝是也",但這個主宰之天只是"治世,而非生世,譬如帝王,但治民而非生民也"。鍾始生認為利瑪竇附儒之論是對儒學天論的曲解。

利瑪竇的傳教方式不但引起了當時儒士的反對,也引起了道明會等其他傳教士以及羅馬教廷的不滿。1715年3月19日,教宗克萊孟十一世發佈教宗敕令《自登基之日》禁止中國天主教徒祭天祭孔祭祖:"西洋地方稱呼天地萬物之主用"鬥斯"(Deus)二字,此二字在中國用不成話,所以在中國之西洋人,併入天主教之人方用"天主"二字,已經日久。從今以後,總不許用"天"字,亦不許用"上帝"字眼,只稱呼天地萬物之主。如"敬天"二字之匾,若未懸掛,即不必懸掛,若已曾懸掛在天主堂內,即當取下,不許懸掛。"後來遭受康熙皇帝的抵制,人稱中國禮儀之爭。清末民初天主教法文《教務月志》載文批評利瑪竇和湯若望、南懷仁等,'罪其喜引古書上帝,而不專用天主名,罪其阿悅華人,而將順其禮俗'。

新教

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在華新教傳教士準備翻譯委辦譯本。但在翻譯God的名字時,與天主教一樣,新教傳教士也起了爭論。一派主張翻譯成"上帝",一派主張翻譯成"神"。

1877年,有120位外國新教傳教士在上海集會,這次集會的會議紀要中有:"據《新舊約》所論之'上帝',即《六經》所言'上帝'若合符節,其揆一也。迨後諸教士各執己見,辨論孔子之道。有云:'儒書所載之上帝,非造化主宰'。"由此可見,在十九世紀時,無論是天主教的傳教士還是新教的傳教士,一部分人覺得"上帝"與基督宗教中的神是不同的。

但到了20世紀,很多福音主義、福音派、靈恩派、基要派和中國正教會的傳教士受唯獨聖經的影響,引用使徒行傳第十七章23-31:"這位你們不認識卻在敬拜的神明,我現在介紹給你們。這位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是天地的主宰,並不住在人手建造的廟宇裡...上帝以往不鑑察世人的無知,現在則命令世上所有的人都要悔改。因為祂已經定了日子,要借祂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這個世界",認為事實上華夏傳統的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此外,基督教基要主義令這些教派認為天主教和其他新教尊重儒家是一種妥協行為,是與聖經背道而馳和偏離基督教的教義,所以這些教派遂採用"上帝"這個名詞。之後翻譯的官話和合本,即今天大多數新教教會使用的聖經,採用兩個版本,就是神版和上帝版。

今天,不少華人基督新教徒覺得"上帝"或"神"哪個都可以用,名稱之爭沒有什麼意義和價值;世俗社會的商品、廣告也常用上帝一詞來指基督教的神。但另有一些基督徒覺得God之名是基督教中特別重要的議題之一,爭論不是沒有價值;他們一般都拒絕使用"上帝",因擔心與偶像聯繫起來,所以只用"神"。

東正教

東正教一般使用上帝一詞指代神。

“上帝”本來作為中國最高神的稱謂,為何成了基督的專有稱謂

基督教中的上帝油畫

其他宗教的最高神

在其它宗教中,同樣也有各自的最高神;各種宗教中的最高神見下。

先秦楚國神話中的最高位大神為東皇太一。

中國明清以來的一些新興宗教如羅教、 雞足山大乘教、 齋教、理教、先天道、一貫道及天道等將最高神祇稱為明明上帝(或無生老母)。

日本的神道教作《古事記》、《日本書紀》,以日本天皇的祖宗神——天照大神為最高神。

印度教中,婆羅門神(梵天)、毗溼奴、溼婆等三神為最高神,隨著各教派不同而歧異;印度宗教文化中又有眾神之首因陀羅(帝釋天)以及主神梵天(大梵天、大梵天王)、毗溼奴、溼婆等,不同時代不同教派各個神的地位也不盡相同,梵天神殿在印度境內也只有一座,可能因教義與地理限制無法深入民間生活而式微,傳到泰國後,勃興為四面佛,以其至高神的身份擴散各地。

在古埃及宗教中,太陽神"拉"被奉為最高神。

蘇美爾宗教文化中,最高神祇有三位:天神安努(An)、大氣與風之神恩利勒(Enlil)、水神恩基(Enki)。

瑪雅文化信仰中,最高神為羽蛇神。

薩滿教沒有明顯的上帝觀念,但對於很多人來說常把長生天當成天帝。

祆教的光明之神阿胡拉·馬茲達為主,也相當於明教的大明尊。

希臘神話中,第一主神宙斯為最高神。朱庇特是羅馬的主神,羅馬神話興起後,宙斯改為朱庇特。

北歐神話信仰中,奧丁為最高神。

唯一神派自然神論者所認為的唯一神。

佛教不相信世界是由會和人互動的神所創造和管治的,認為一般人所認為的神是天人,也會死亡而重入輪迴。佛教視外教的神為大自在天、大梵天、他化自在天主或帝釋天。而類似傳統的主神觀念的是佛但不一定是釋迦佛,諸佛在自己的渡化範圍內都是至尊,而不同地方和時代的諸佛是平等的,所以很多佛教徒所拜的是其他佛如阿彌陀佛。類似上帝的觀念是法身佛只是創造好規則而實際不管人間的事,只有密宗特別尊崇祂的也不認為是似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