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定製茶

最近在查閱普洱茶資料中發現,在2001~2004這5年的時間裡,每年最少有10位以上的普洱茶商去勐海茶廠去定製普洱茶。但是在眾多定製茶中,取得成功的只有綠大樹、白菜班章以及紫大益幾個少數品種。剩餘的大部分定製茶早已湮沒在普洱茶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其中不少產品甚至連名字以及產地都無法考證。

特別是80、90年代到世紀初的這段時間內,簡直就是定製茶的天下,8582、紫天餅、班章孔雀、白菜班章、紅絲帶系列、易武正山典藏、喬木老樹、綠大樹等等,不勝枚舉,洗盡歲月的鉛華,歷經市場的考驗後,這些產品價格高企,動不動就是幾千一餅、幾萬、幾十萬的也是稀疏平常,但今時今日,雖然定製茶比例仍然不小,但是就知名度、美譽度和市場影響力而言,已經遠遜於常規產品、廠貨。

聊聊:定製茶

那這是為什麼呢,以下兩個方面可以解釋。

(一)

其實從廠家的長遠利益考量,定製茶是有負面影響的,定製茶為定製方量身製作,版面圖案要協商解決,原料的選擇和後期的銷售也是定製商說了算,特別是後期的銷售,由定製方包攬,負責銷售,而廠家不再過問,省去了很多的麻煩和必要,廠家收取一定的加工費和品牌溢價就可以。但是卻會對終端銷售渠道的掌控越來越乏力,營銷渠道拱手讓人,長期以往只能淪為代加工車間,對照現在的下關沱茶就是鮮明的例子。定製方一者省去最繁瑣和價值最低的製造程序,二者可以憑藉廠家的品牌效應打開銷路,培育和營造客戶圈,時間長了,翅膀硬了,單飛另起爐灶的完全沒什麼壓力,這對廠家的損害很大。

聊聊:定製茶

在廠家處於弱勢的時候,比如那時候的勐海茶廠,企業生存困難、效益低下、生存都成問題,有生意那求之不得,管什麼定製不定製的,在04年改制的時候,作為1000多噸產量的勐海茶廠,廠貨竟然只有5、6噸,除去紅綠茶,剩下的全是普洱茶的定製茶。04年以後,普洱茶火爆起來,企業佔據了主導地位,隨著後來專營體系的建立,染指終端銷售以後,越來越排斥定製茶,常規產品,廠貨的佔比進一步提高,定製茶的空間越來越小。

(二)

早些時候,普洱茶的消費群體是港臺,大師雲集,後期是廣東、福建,在普洱茶原產地的雲南,企業弱小,營銷乏力,且主要精力集中在滇紅、綠茶方面,普洱茶實在登不上大雅之堂,用料低下,能賣出多少算多少,國營時代,破罐子破摔,有人把那個時代稱為黃金歲月,想是過錯年,說錯話了,從老茶的留存來看,得確黃金時代,不過那時候的企業和員工肯定不這麼認為,企業管理混亂,工資連年發不出來,實在痛苦的很。

聊聊:定製茶

那時普洱茶的圈子效應比起現在更加明顯,名人大師的光環的遠比一些企業的營銷更管用,鄧XX、石XX、白XX更是替這些定製系列搖旗吶喊,有些定製茶更是大師找企業代加工的,這直接促成了定製系列的火爆,這是由普洱茶早期的圈子營銷決定的。

聊聊:定製茶

隨著普洱茶的發展,知識的普及和消費者、茶友對行業認識的加深,大師光環退去,靠某個名人營銷的野路子逐漸乏善可陳,普洱茶一眾品牌崛起,打破了小圈子的桎梏,向大眾化、規模化邁進,到這個程度,可就不是名人效應能發揮作用的,要靠企業有組織、有目的、有步驟的佈局營銷,在人力和資金的要求上遠非一般企業和個人所能承受,而顯然廠家更願意對自己的產品付出這麼多的心血和努力,而不是生產出來就丟出去的定製品。

當然不可否認正是因為那些定製茶,也火了茶廠!

所以,如果要自己定製普洱茶,每位茶商首先要想好應該如何推廣和運維自己的定製茶,否則只會重蹈其他定製茶的覆轍—被市場遺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