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室 | NO.45 “特殊”青春期異常子宮出血一例病案分析

分享人:周堅紅、羅潔

撰寫人:胡暑雨、張弢


病例分析室 | NO.45 “特殊”青春期異常子宮出血一例病案分析


一、病例簡介


患者,女,12歲,未婚,0-0-0-0,因“不規則陰道流血2年,超聲發現異常3天”入院。


現病史:患者月經初潮2018年2月,初潮後2年來月經均不規則,陰道流血持續4-5天,量中,每日需2-3片衛生巾,均未溼透,色紅,血止2-12天不等再次出現陰道流血,反覆至今,經期無腹痛腹脹,無發熱畏寒,無尿頻尿急,無頭痛頭暈等不適,末次月經3月28日。患者2019年5月因無明顯誘因下出現異常陰道流血,量多,約半小時溼透一片衛生巾,伴血塊,無腹痛腹脹,無發熱畏寒等不適,至江西當地醫院就診,予避孕藥口服治療2月(具體不詳),後不規則陰道流血情況同前;患者1月前至江西當地醫院就診,行超聲檢查示“宮頸口及陰道擴張,內見範圍約64*27mm液性暗區”,考慮“月經失調”,予“婦科千金片及烏雞白鳳丸”口服治療1月,症狀未見明顯好轉;患者3天前於江西當地醫院複查,超聲示“雙子宮;宮頸管及陰道積液(考慮處女膜閉鎖);左側附件囊性包塊”,考慮“處女膜閉鎖可能”,建議手術治療。患者為求進一步診治,來我院就診,查超聲示“雙子宮,陰道積液(陰道斜隔綜合症可能),左卵巢內囊性塊(黃體囊腫可能)”,現少量陰道流血,無腹痛腹脹,無發熱畏寒,無頭痛頭暈等不適,急診擬“陰道斜隔綜合症”收住入院。


月經史:月經初潮2018年2月,月經週期7-17天,經期4-5天,量中,色紅,無痛經。末次月經:2020-03-28。


一般查體:體溫:37.2℃,脈搏:106次/分,呼吸:19次/分,血壓:108/71mmHg。心肺聽診無殊,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雙下肢無水腫。


婦科檢查:肛腹診,外陰:未婚未產式,陰道:肛查觸及陰道上端略膨大,無明顯張力,宮頸:未查,子宮:可及雙子宮,常大,未及壓痛,活動度可,附件:左附件區略增厚,無壓痛反跳痛;右附件區未及明顯包塊及壓痛,其他:無殊。


輔助檢查:入院查血常規、血生化、血凝、生殖內分泌激素全套、甲狀腺功能、血腫瘤標誌物、STD、肝炎系列、乙肝三系、胸片及心電圖等未見明顯異常。


2020-03-30本院經腹子宮附件超聲檢查示:盆腔內探及兩個子宮。左側子宮正常大,內膜厚0.34cm(雙層),宮壁回聲均勻。右側子宮正常大,內膜厚0.29cm(雙層),宮壁回聲均勻。陰道內見5.6*4.1*3.0cm暗區,內液稠,下端距會陰口約1.6cm.右卵巢正常大,回聲無殊。左卵巢內見3.5*3.2*3.7cm囊性塊,內呈絮狀回聲。備註:右腎正常大,回聲無殊,左腎區未及明顯腎臟回聲。診斷結果:雙子宮陰道積液(陰道斜隔綜合症可能),左卵巢內囊性塊(黃體囊腫可能)。


病例分析室 | NO.45 “特殊”青春期異常子宮出血一例病案分析


初步診斷:陰道斜隔,雙子宮,其他的,單側腎缺如(左側),左側卵巢囊腫


診療計劃:完善相關檢查,排除手術禁忌後,擇期行陰道斜隔切開術。


二、手術及預後


手術經過:患者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宮腔鏡陰道斜隔切斷術,處女膜修補縫合術”。術中置宮腔鏡5%GS入水用自動液體膨陰道,宮腔鏡下見:右下方可見右側宮頸,略小,光滑,未見明顯贅生物,宮頸口見經血流出,陰道左上側壁可見一肌性斜隔組織,略突起,粉色,隔表面光滑,未見明顯開口,左側宮頸因斜隔阻擋不可見。


手術操作:暴露陰道斜隔,用針狀電切割器以斜隔最突出處為起始點逐步切開陰道斜隔組織,見暗紅色積血流出,約30ml,陳舊性經血流出後陰道壁包塊完全塌陷,宮腔鏡下無法完全探及斜隔邊緣,行陰道檢查,可及斜隔面積約2.0*1.5cm,遂行經陰道斜隔電切術,消毒尿道口,留置導尿。陰道拉鉤暴露右側宮頸,剪刀擴大斜隔邊緣,完全切除斜隔組織,切緣電凝止血,2-0可吸收線連續鎖邊縫合止血。5-0可吸收線間斷縫合處女膜5點裂傷。


術後常規病理:(宮腔)子宮內膜呈分泌期反應及子宮內膜息肉,(子宮病損)纖維平滑肌組織。


出院診斷:陰道斜隔,雙子宮,其他的,單側腎缺如(左側),左側卵巢囊腫


出院醫囑

:1.注意體息,避免劇烈運動,加強營養,避免感染;2.禁盆浴、游泳及性生活1個月;3.如有腹痛、陰道流血多、發熱等不適及時隨診;4.術後1個月門診複查;5、1月後複查CA125、甲狀腺功能,必要時相關科室就診;6、出院帶藥:無。


三、案例分析


知識點1


一、異常子宮出血的定義、分類


異常子宮出血(abnormal uterine bleeding,AUB)是婦科常見的症狀和體徵,作為總的術語,是指與正常月經的週期頻率、規律性、經期長度、經期出血量任何1項不符的、源自子宮腔的異常出血。AUB限定於育齡期非妊娠婦女,因此需排除妊娠和產褥期相關的出血,也不包含青春發育前和絕經後出血。FIGO將AUB病因分為兩大類9個類型,按英語首字母縮寫為“PALM-COEIN”,“PALM”存在結構性改變、可採用影像學技術和(或)組織病理學方法明確診斷,而“COEIN”無子宮結構性改變。具體為:子宮內膜息肉(polyp)所致AUB(簡稱:AUB-P)、子宮腺肌病(adenomyosis)所致AUB(簡稱:AUB- A)、子宮平滑肌瘤(leiomyoma)所致AUB(簡稱:AUB-L)、子宮內膜惡變和不典型增生(malignancy and hyperplasia)所致AUB(簡稱:AUB-M);全身凝血相關疾病(coagulopathy)所致AUB(簡稱:AUB- C)、排卵障礙(ovulatory dysfunction)相關的AUB( 簡稱:AUB- O)、子宮內膜局部異常(endometrial)所致AUB(簡稱:AUB- E)、醫源性(iatrogenic)AUB(簡稱:AUB- I)、未分類(not yet classified)的AUB(簡稱:AUB-N)。AUB-L 的肌瘤包括黏膜下(SM)和其他部位(O)。


二、青春期異常子宮出血


異常子宮出血是青春期女性中最常見的婦科主訴。青春期AUB最常見的原因為是無排卵性月經週期,這與下丘腦-垂體-卵巢軸不成熟有關。 正常月經週期為包括下丘腦、垂體、卵巢和子宮的複雜反饋系統調控的結果。成人的月經週期為21-35日,平均28日,每次持續3-7日。一次月經的失血量中位值為30mL,正常上限為80mL。然而,在月經初潮後5-7年,月經週期存在較大的波動。在初潮後第1年,大約50%的月經週期為無排卵性。建立規律排卵週期所需的時間似乎與發生月經初潮的年齡有關。在小於12歲、12-13歲以及大於13歲發生月經初潮的女孩中,初潮到50%的週期有排卵之間的間隔時間分別為1年、3年和4.5年。青春期異常出血的評估需要仔細詢問病史和詳細的體格檢查。根據病史信息通常可將異常出血分為以下幾類:閉經、不規則出血、嚴重子宮出血、因服用其他藥物所致突破性出血、解剖結構異常等。根據體格檢查結果可進一步縮小鑑別診斷的範圍,以及指導隨後的實驗室或影像學評估內容。


分析1


該患者10歲月經來潮,月經初潮後2年來月經均不規則,陰道流血持續4-5天,血止2-12天不等再次出現陰道流血,反覆至今。多次至當地醫院就診,考慮“青春期異常子宮出血”,予調經治療數月,症狀未見好轉。近期患者再次於當地醫院複查,超聲示“雙子宮;宮頸管及陰道積液(考慮處女膜閉鎖);左側附件囊性包塊”,考慮“處女膜閉鎖可能”,建議手術治療。患者至我院就診,肛腹診查觸及陰道上端略膨大,無明顯張力。 行超聲檢查示“雙子宮,陰道積液(陰道斜隔綜合症可能),左腎缺如”。查血常規、血凝、生殖內分泌激素全套、甲狀腺功能未見明顯異常。診斷考慮:陰道斜隔綜合徵。該病需與以下情況鑑別:1. 陰道壁囊腫:陰道壁囊腫不會隨月經週期出現增大或減小,患者無週期性下腹痛症狀,盆腔 B 超檢查多提示子宮及雙側附件正常,泌尿系統B 超檢查多無囊腫側腎缺如表現。2. 盆腔膿腫:患者多有發熱、腹痛症狀且多合併盆腔炎病史。婦科檢查膿腫最低點位置較高,位於後穹隆子宮直腸陷凹處,未見陰道壁腫物。輔助檢查:血白細胞升高,盆腔 B 超檢查多提示輸卵管和盆腔積膿而無內生殖器畸形,泌尿系統B超檢查多正常。需特別警惕陰道斜隔綜合徵併發盆腔膿腫的情況。3. 盆腔或卵巢腫物:婦科檢查盆腔腫物位置較高,未見陰道壁腫物。盆腔 B 超檢查多提示附件區腫物而無內生殖器畸形,泌尿系統B超檢查多正常。要警惕陰道斜隔綜合徵併發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


知識點2


陰道斜隔綜合徵的定義、分型及治療


陰道斜隔綜合徵(oblique vaginal septum syndrome,OVSS),又被稱為Herlyn-Werner-Wunderlich綜合徵(HWWS)或OHVIRA綜合徵(obstructed hemivagina and ipsilateral renal anomaly),是一種少見的女性生殖泌尿系統先天性畸形,其特點包括雙子宮、雙宮頸、雙陰道,以及一側陰道完全或不完全閉鎖,並伴有閉鎖陰道側泌尿系畸形,如腎發育不良、腎缺如。發病率約0.1% - 3.8%。患者大多在成人期發現並陸續確診,發病年齡為(23.4±2.8)歲。


陰道斜隔綜合徵可分為三種類型:Ⅰ型,無孔斜隔型,斜隔側陰道完全閉鎖,斜隔後的子宮與外界及對側子宮完全隔離,兩子宮間和兩陰道間無通道,宮腔積血聚積在斜隔後陰道腔;Ⅱ型,有孔斜隔型,斜隔側陰道不完全閉鎖,隔上有一個直徑數毫米的小孔, 隔後子宮亦與對側隔絕,經血可通過小孔滴出,但引流不暢;Ⅲ型,無孔斜隔合併宮頸瘻管型,斜隔側陰道完全閉鎖,在兩側宮頸之間或隔後陰道腔與對側宮頸之間有一小瘻管,斜隔後腔積血可通過另一側宮頸排出,但引流亦不暢。


青春期發育後有臨床症狀者,明確診斷後宜儘早行陰道斜隔切除術,從而快速緩解臨床症狀,防止併發症的發生,保護患者的生育功能。若不及時進行治療,易繼發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以及盆腔粘連、感染,重者可發生輸卵管和陰道積膿。手術應在斜隔後腔積血較多時進行,對積血較少者應調整至月經期後進行手術,以保證手術的成功率。陰道壁腫物或斜隔側子宮腔積血張力大時,易於定位,是行陰道斜隔切除術的時機。手術時可由囊壁小孔或陰道內包塊最突出處穿刺定位,抽出陳舊性血液或膿液者表明定位準確;穿刺定位後,順針頭縱形切開陰道斜隔,切口應足夠長,上至陰道穹隆,下至囊腫最低點,儘量多地切除陰道斜隔組織,保持引流通暢。應避免僅行陰道斜隔切開術,因該術式易發生陰道斜隔切開部位粘連閉鎖而再次出現經血梗阻。此外,對於年輕無性生活、要求保留處女膜完整者,可宮腔鏡直視下行陰道斜隔切除術。


分析2


患者末次月經3月28日,處於月經期,超聲示“陰道內見5.6*4.1*3.0cm暗區,內液稠,下端距會陰口約1.6cm”。遂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宮腔鏡陰道斜隔切斷術。術中見:右下方可見右側宮頸,略小,光滑,未見明顯贅生物,宮頸口見經血流出,陰道左上側壁可見一肌性斜隔組織,略突起,粉色,隔表面光滑,未見明顯開口,左側宮頸因斜隔阻擋不可見。操作:針狀電切割器以斜隔最突出處為起始點逐步切開陰道斜隔組織,見暗紅色積血流出,約30ml,陳舊性經血流出後陰道壁包塊完全塌陷,宮腔鏡下無法完全探及斜隔邊緣,行陰道檢查,可及斜隔面積約2.0*1.5cm,遂行經陰道斜隔電切術,剪刀擴大斜隔邊緣,完全切除斜隔組織,切緣電凝止血,2-0可吸收線連續鎖邊縫合止血。術後診斷:陰道斜隔綜合徵I型。


針對OVSS手術時機的選擇,並不推薦青春期前女孩進行常規手術治療,因為青春期前雌激素水平低下,切除的陰道斜隔可能沒有辦法像青春期後女孩很好的癒合,而且目前沒有很好的青春期前手術治療的大樣本臨床預後研究,Nassif 等認為青春期前女孩有10%~15%再復發可能,所以並不推薦青春期前女孩進行常規手術治療,但如已出現發熱、腹痛、陰道大量膿性分泌物等併發症,仍需要進行手術治療。對於青春期女性一經診斷,應立即切除陰道斜隔。選擇在月經期或月經剛結束為最佳手術時機,因為此時陰道壁腫物張力大,較易定位。宮腔鏡下陰道斜隔切除術是最理想的手術方式,也是解除生殖道梗阻最有效而且簡易的方法。宮腔鏡下手術尤其適用於未婚女性,因為簡單且無創,大部分可保持處女膜的完整性。通常宮腹腔鏡聯合應用於手術,腹腔鏡主要用於瞭解腹腔內子宮畸形狀態,經血返流情況,輸卵管積血程度,卵巢巧克力囊腫情況及盆腔子宮內膜異位情況。如對側子宮發育不良或反覆感染造成子宮功能損傷,亦可行腹腔鏡下一側子宮切除術。如有條件,宮腔鏡手術除進行腹腔鏡下監測,可同時進行超聲監測,可以保障手術的安全性,可以更好地尋找到陰道斜隔最佳切口位置。


總結及展望


綜上所述,OVSS因為其罕見性且缺乏特異性診斷標準常常被誤診,對於腎臟畸形、痛經及急性腹痛的青春期患者,應常規超聲排除OVSS及生殖道畸形。如果產前診斷或者新生兒出現一側腎臟發育不全,應充分考慮生殖道畸形的風險。相關領域醫師應充分熟悉女性的這種綜合徵和其他的生殖道異常。如果及時進行矯正手術,對於防止遠期併發症和保護生育功能是有重要意義。但是,部分OVSS患者就醫時已存在相關併發症,如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症以及盆腔粘連、感染,重者可發生輸卵管和陰道積膿,嚴重影響患者生育功能和生活質量。因此,有學者提出在青春期進行生殖道篩查,有助於及時採取干預措施。生殖道畸形篩查可通過經腹超聲完成,簡單、無創、準確,有報道經腹超聲對於子宮畸形的診斷陽性預測值94%,陰性預測值為68%。但OVSS發病率較低,且隨機超聲診斷準確率缺乏研究數據,生殖道畸形篩查對該病的意義仍不清楚,需更多研究支持。


【參考文獻】

[1] VALENZANO MM, MISTRANGELO E, LIJOI D, et al. Transvaginal sonohysterographic evaluation of uterine malformations.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06;124:246-49.

[2] 中華醫學會婦產科學分會婦科內分泌學組. 異常子宮出血診斷與治療指南. 中華婦產科雜誌. 2014;49:801-06.

[3] 朱蘭, 郎景和, 宋磊, et al. 關於陰道斜隔綜合徵、MRKH綜合徵和陰道閉鎖診治的中國專家共識. 中華婦產科雜誌. 2018;53:35-42.

[4] 孫莉穎, 朱麗. 陰道斜隔綜合徵的診治. 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誌. 2018;34:374-77.

[5] 宋澤南, 唐達星, 吳德華, et al. 小兒陰道斜隔綜合徵臨床特點分析. 中華小兒外科雜誌. 2019;40:456-5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