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351課:驢為什麼又被古人稱為“蹇”?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只講“足”部的一個漢字:“蹇”。蹇其實不算生僻字,因為中學課本里講過這個字。有個出自《左傳》的故事“蹇叔哭師”,大多數朋友耳熟能詳。

蹇。讀jiǎ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蹇,跛也。從足,寒省聲。”形聲字。本義是跛腳。《莊子·達生》:“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無中道夭於聾、盲、跛、蹇、而比於人數,亦幸矣!”大意是:你得以保全身軀,具備九竅,沒有在半路上死於聾、瞎、瘸、拐,而能夠站在人群之中,也算夠幸運的了!再比如陸游《病中作》:“身羸支枕久,足蹇下堂疏。”用的也是蹇的本義。

《說文解字》第351課:驢為什麼又被古人稱為“蹇”?

(跛腳的人)

本義之外,蹇還有許多用法,比如:

(1)難;困苦。《廣雅·釋詁三》:“蹇,難也。”《易·蹇》:“彖曰:蹇,難也,險在前也。”白居易《與元九書》:“況詩人多蹇,如陳子昂、杜甫,各授一拾遺,而迍剝至死。”迍剝,指困頓失意、貧窮。白居易寫信給元稹勸他,何況詩人都是艱難困苦的,比如陳子昂、杜甫,都曾經授職拾遺,但是都困頓失意、貧困到死。

《說文解字》第351課:驢為什麼又被古人稱為“蹇”?

(依靠挖草藥賣藥為生的杜甫像)

實際上,這是引申義,跛腳當然行走艱難。行走於人生之路艱難,稱之為蹇,很合適。

(2)口吃,言語不流利。也指文字生澀。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足部》:“蹇,言難亦謂之蹇。”這裡的“亦”指行難謂之蹇,而言難實際俗稱應當是“謇”。這裡是借用。比如馮夢龍《古今譚概·委蛻部·三短》:“北魏李諧因癭而舉頭,因跛而緩步,因蹇而徐言。”癭,指囊腫。北魏時候李諧因為脖子有囊腫而舉頭,因為跛腳而緩步走路,因為口吃而說話很慢。人們說諧是“善用三短”。

(3)劣馬或跛驢。這是特指,行走艱難的劣馬或者跛腳的驢子都可以稱“蹇”,因為它跑不快,有些辭書用“蹇”專指驢,原因大概有二:1、人們覺得驢相比於馬跑得慢;2、行走相對艱難的道路,驢反倒比馬擅長。因此,典籍中也有專用“蹇”指代驢的用法。

《說文解字》第351課:驢為什麼又被古人稱為“蹇”?

(驢子)

比如:《漢書·敘傳上》:“是故駕蹇之乘,不騁千里之途;燕雀之疇,不奮六翮之用。”是說:劣等的馬匹(或者跛驢)不能奔馳千里之途,燕雀之類的鳥不能展翅高翔萬里。這個例子說劣馬說驢都說得通;比如孟浩然《唐城館中早發寄楊使君》:“訪人留後信,策蹇赴前程。”依唐人習俗,這裡的蹇,大概率指驢。後世的蘇東坡、陸游都有用“蹇”形容驢的詩句,用以表達自己不人生不順利的心情更合適些,試想,也就是隻有跛腳的驢子才配得上窮文人的落拓樣子。

《說文解字》第351課:驢為什麼又被古人稱為“蹇”?

(蹇驢衝雪圖局部)

(4)六十四卦之一。蹇卦,卦形艮下坎上。《易·蹇》:“彖曰:山上有水。蹇。”王弼注稱:“山上有水,蹇難之象。”高山上有積水,象徵“行走艱難。”

《說文解字》第351課:驢為什麼又被古人稱為“蹇”?

(蹇卦)

(5)躁擾,不安靜。這是方言用法。《方言》卷六:“蹇,擾也;人不靜曰妯,秦晉曰蹇。”郭璞注:“謂躁擾也。”

(6)傲慢,不馴服。《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自以為最親,驕蹇,數不奉法。”(厲王劉長)自以為與皇帝最親,傲慢難制,屢犯法制。

(7)強;強固。《呂氏春秋·別類》:“漆淖水淖,合兩淖則為蹇。”高誘注稱:“蹇,強也。言水漆相得,則強而堅也。”

(8)掛礙。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二:“蹇,掛礙也。”未見典籍有應用實例。暫缺。

(9)助詞。用於句首,無實義。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蹇,發聲之詞。”比如《楚辭·九歌·雲中君》:“蹇將憺兮壽宮,與日月兮齊光。”王逸注:“蹇,詞也。”蹇沒有實際意義,這句詩大意是:雲間宮闕多麼安詳啊,可與日月比光芒。

《說文解字》第351課:驢為什麼又被古人稱為“蹇”?

(傅抱石《九歌圖冊·雲中君》

(10)通“(扌蹇)”。拔取。又通“褰”(qiān)。摳,提起。

此外,蹇還是姓。《通志》、《萬姓統譜》均有記載。這個不用多說,蹇叔是蹇姓名人。

蹇的小篆寫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351課:驢為什麼又被古人稱為“蹇”?

(蹇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51,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