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曹魏南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姊妹篇1——淺談曹魏西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姊妹篇2——淺談曹魏東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正文

三國時期的軍事對抗有一個非常鮮明的特點,即魏蜀吳三方並非平均部署兵力來保衛本國疆界,而是把駐軍相對集中在若干城市、關隘或者區域來進行據守,如此佈置也的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能夠有效挫敗敵人的攻勢。

淺談曹魏南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荊襄大地

從漢末到曹魏,南陽-襄陽-江陵一線是曹魏集團的南線戰區,南線主將會被任命都督荊豫二州軍事,軍職為徵南將軍或鎮南將軍,資歷高者會晉升更高軍職。本文主要簡述曹魏集團南線戰區的情況。

公元208年,曹操率兵南下討伐荊州,不久劉表病逝、劉琮投降,荊州北部地區基本歸曹。然而同年冬天,赤壁之役爆發,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被迫撤回北方,並令曹仁、徐晃駐守江陵,樂進駐守襄陽,曹魏集團南線戰區初步成立。

第一任都督:曹仁(209年-210年)

公元209年,曹操因赤壁失敗退回北方,並安排曹仁駐守江陵。曹仁作為曹操最信任的宗族宿將之一,經常出鎮地方並掌握軍政大權。

然而曹操佔據荊州僅一年,人心未附,原屬劉表的荊州士兵也離心離德,此時南線戰區不穩定因素太多,曹仁雖行徵南將軍事,但面臨重重困難。

淺談曹魏南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曹仁(字子孝)

不僅如此,周瑜還率領數萬軍隊殺奔江陵而來,荊襄道亦被截斷,江陵成為一座孤城。曹仁苦苦堅守一年,最後因傷亡慘重,糧草斷絕,無人支援,被迫撤回北方。從此曹魏集團失去了南郡,也失去了對江陵的控制權,南線戰區前線被迫回撤至襄陽附近。

第二任都督:樂進(210年-213年)

江陵之役結束以後,曹仁被調回中央,南線戰區的戰事由原駐守襄陽的樂進主持。樂進作為早期跟隨曹操的將領,頗受曹操信任。

樂進在任期間,荊州歸屬發生重大變化。公元210年,周瑜去世,魯肅接替。魯肅力排眾議,主導將南郡治理權“借與”劉備。孫權軍隊回撤至江夏一線,而劉備當時忙於平定荊南四郡,其在南郡的兵力數量呈現下降趨勢,曹魏集團南線戰區處於戰略反攻階段。

淺談曹魏南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樂進(字文謙)

樂進與關羽在南線戰區有過數次交鋒,初期因關羽軍隊較少,樂進佔有一定優勢。但隨著時間推移,關羽逐漸掌握作戰主動權,持續加強了對漢水航道的控制,樂進不久被曹操調離至東線戰區,並受張遼節度。關羽實力雄厚,導致南線戰區壓力激增。

第三任都督:曹仁(213年-220年)

曹仁離任南線戰區之後,被曹操調往西線,後來又平定冀州河間郡的叛亂,為穩定局勢不斷奔走。正值南線戰區戰略被動之時,曹仁又被緊急調回南線戰區行徵南將軍事,駐點再次後撤至漢水以北的樊城。

在曹仁任期內,荊州歸屬再次發生重大變化。公元213年,劉備率軍入蜀,孫劉聯盟產生隔閡,兩方在荊州邊界經常發生小範圍摩擦,最終導致公元215年的“湘水平分荊州”事件。雖然魯肅極力維護孫劉聯盟,中分荊州也暫時緩解了矛盾。但卻為兩方最後的決裂埋下了伏筆。

淺談曹魏南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曹仁(字子孝)

公元219年,襄樊之役爆發,關羽北上包圍襄樊,威震華夏,南線戰區陷入崩潰邊緣。曹操派遣大量精銳部隊開赴襄樊前線,並暗通孫權襲擊關羽側後方,終於取得勝利。

公元220年,曹丕繼位,曹仁被任命為車騎將軍,駐點再次後撤至南陽郡宛縣。後撤主要原因如下:

  1. 襄樊地區長時間戰爭導致民眾流散,經濟破壞嚴重,糧草補給困難;
  2. 公元219年,劉封、孟達率軍佔領東三郡(上庸、西城、房陵),對襄樊地區側後方構成了嚴重的軍事威脅。

不久,曹丕將曹仁再次調往東線主持對吳作戰,並醞釀著一場大規模軍事行動。

第四任都督:夏侯尚(220年-225年)

公元220年,曹丕稱帝,任命夏侯尚為南線戰區最高長官,屯駐宛城。夏侯尚剛到任,便開始籌劃攻略東三郡,正巧當年七月,孟達投降,夏侯尚隨即領兵西征,將劉封趕出東三郡,成功解除南線戰區側方威脅。

公元221年,孫權將都城遷至荊州江夏郡鄂縣,並更名為武昌,孫吳主力中軍開到南線戰區。不過當時戰爭主要在蜀漢和孫吳之間爆發,曹魏集團在南線戰區按兵不動,靜待局勢發展。

淺談曹魏南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夏侯尚(字伯仁)

夷陵之役結束不久,曹丕下令三道伐吳,派夏侯尚等進攻江陵,並親臨宛縣督戰。但江陵易守難攻,魏軍補給線也過長,無法長時間作戰,不久被迫撤軍。江陵之役給南郡江北地區造成了非常嚴重的破壞。

夏侯尚任期後段,南線戰區未爆發大規模戰役。該線路行軍與補給都很困難,並非出征的最佳路線。公元225年,夏侯尚因病去世,第二年,曹丕也去世了,孫權便趁機發兵北攻襄陽,南線戰區重新燃起戰火。

第五任都督:司馬懿(226年-231年)

公元226年,孫權趁曹丕去世之際發兵襄陽,司馬懿當時駐守宛城,立即率軍南下進行反擊,併成功擊退吳軍。不久,曹睿便正式任命驃騎將軍司馬懿主持南線軍政。

公元227年底,孟達響應諸葛亮企圖叛魏,但計劃提前被司馬懿知悉,司馬懿當機立斷,未經請示迅速出兵擒殺孟達。戰後司馬懿依舊駐軍宛城,襄陽、樊城成為了南線戰區的前線據點。

淺談曹魏南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司馬懿(字仲達)

從諸葛亮掌握蜀漢大權起,吳蜀兩國就恢復了盟好,所以對於曹魏集團而言,南線一直貫徹著以守為主的戰略理念。雖然公元228年,曹睿令司馬懿率軍前往江陵,也只是為了配合東線曹休主力的進攻而已,實際上司馬懿行軍至半路就撤退了。

公元231年,司馬懿被調任西線阻止諸葛亮北伐,而孫吳的首都也從武昌再次遷回建鄴,孫吳荊州地區軍政大權由陸遜把持,魏吳在南線戰區相安無事。

第六任都督:夏侯儒(231年-241年)

司馬懿調離南線以後,朝廷任命夏侯儒為南線主將,依舊駐守宛城。夏侯儒是夏侯尚的堂弟,曾參與西線戰區的作戰行動,作戰經驗比較豐富。

夏侯儒任期內,南線戰區軍事壓力持續降低,因此其軍隊規模有持續縮減之勢,夏侯儒的主要任務並非主動進攻,而是確保襄陽、樊城兩個關鍵據點安全,以防止吳軍直接進入南陽。

淺談曹魏南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夏侯儒(俊林)

公元234年,孫權三路出兵北伐曹魏,欲與諸葛亮北伐相呼應,陸遜率軍北攻襄陽,夏侯儒率軍抵抗。不久,進攻合肥的孫權中軍撤退,作為偏師的陸遜也隨即班師。

公元241年,孫權捲土重來,四路出兵伐魏,其中朱然進攻樊城,夏侯儒率軍進駐樊城以北的鄧縣作支援狀,致使朱然等人不敢盲目迎擊,戰役處於相持階段。司馬懿再次掛帥,率領中軍急忙趕赴樊城與夏侯儒會合,朱然急忙退走,南線局勢轉危為安。也就在當年,夏侯儒被調往中央。

第七任都督:王昶(241年-259年)

三國中後期,魏吳雙方在南線戰區的相互攻伐,大多以騷擾劫掠為主,或是進行試探性的攻擊,或是偏師出兵以聲援主力,並不像江陵之役那樣全力以赴持久作戰。

王昶繼任南線戰區主將後,企圖改變現狀。他先將行政駐點前移至新野,縮短在襄樊地區作戰的補給線。此外,他極力推動荊豫二州農業經濟發展,想要在南線戰區建立起對吳作戰的局部優勢。

淺談曹魏南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王昶(字文舒)

隨著時間推移,南線局勢逐漸反轉,荊州在王昶的治理下快速發展,而孫吳政局異常動盪,功臣名將先後去世,“南魯之爭”愈演愈烈,軍力財力嚴重削弱,孫權也於公元252年病逝。而諸葛恪、孫峻、孫綝的權臣更替,更是把孫吳政局推向黑暗的深淵。

王昶在任期間的一系列舉措實施,可以視為南部戰區局勢轉折標誌,逐步開始呈現魏強吳弱之勢,其發展也一直延續到吳國滅亡。王昶最後官拜司空,在都督任上病逝。

第八任都督:王基(259年-261年)

王昶任期內,東線淮南地區發生了三次大規模反司馬氏動亂,國家遭受嚴重損失。為防止類似事情再次發生,南線戰區都督轄區被重新劃分為三部,以分散削弱都督職權。

豫州被單獨劃開,荊州也被劃為兩部。王基都督荊州諸軍事,鎮守新野,總領南線戰區軍政事務,州泰都督江北諸軍事,鎮守襄陽,主要負責孫吳陪都武昌方向的軍事行動。王基與州泰兩人通力合作,確保南部戰區局勢穩定。

淺談曹魏南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王基(字伯輿)

王基曾參與淮南三次動亂的平定,深得司馬氏信任。王基此前長期作為王昶的副手,官拜荊州刺史,參與管理荊州軍政事務。不僅如此,他還經常在各地來回調任,有著豐富的地區作戰與管理經驗,時刻充當著司馬氏的救火隊員。

公元261年,王基因病去世,臨終之際告誡司馬昭應該把重心放在國家建設上,使政局安定,百姓安居,國家自然就會強大起來。王基自始至終貫徹著王昶的政策,南線戰區魏吳兩方的局勢差距也愈發明顯。

第九任都督:鍾毓(261年-263年)

鍾毓出身潁川鍾氏,鍾繇之子,鍾會兄長。鍾毓曾擔任徐州都督,後接任王基主持南線軍政,不久鍾會也被任命為西線戰區一把手。兄弟二人深受司馬氏信任,而且在曹魏末年分別擔任南線與西線軍政長官,鍾家一門風光無限,可謂一時無兩。

淺談曹魏南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鍾毓(字稚叔)

在鍾毓主持南線軍政的同時,陳騫也正式接替州泰的職位,被任命為江北都督。鍾毓與陳騫兩人依舊延續著前任的政策,荊州境內農業逐漸復甦,經濟軍事實力日益強盛,不僅保障了南部戰區的安全,更為後來西晉滅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十任都督:陳騫(263年-265年)

公元263年,鍾毓病逝,原江北都督陳騫被任命為新任南線戰區一把手,而王昶之侄王沈被任命為江北都督,陳騫與王沈成為曹魏南線戰區新核心二人組。

就在同年,曹魏在西線出兵伐蜀,孫吳趁機大舉北伐,欲聲勢以援蜀,荊州地區為之震動。但是由於南線戰區曹魏優勢已非常明顯,孫吳已經無法造成實際性威脅了,也只是局部騷擾而已,不久便退軍了。

淺談曹魏南線戰區核心領導變更情況

陳騫(字休淵)

隨著蜀漢滅亡與西晉代魏,中央政府對南線戰區愈加重視,荊州地區經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公元269年,羊祜出任荊州都督,駐點再次南移至襄陽,而江北都督的轄區也重新歸屬荊州都督管理,南線戰區呈現壓倒性優勢。

雖然還有陸抗等名將,極力維持著孫吳政權,但是依然無法阻擋西晉滅吳的歷史洪流。南線戰區確實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