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曹魏南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姊妹篇1——浅谈曹魏西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姊妹篇2——浅谈曹魏东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正文

三国时期的军事对抗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即魏蜀吴三方并非平均部署兵力来保卫本国疆界,而是把驻军相对集中在若干城市、关隘或者区域来进行据守,如此布置也的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能够有效挫败敌人的攻势。

浅谈曹魏南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荆襄大地

从汉末到曹魏,南阳-襄阳-江陵一线是曹魏集团的南线战区,南线主将会被任命都督荆豫二州军事,军职为征南将军或镇南将军,资历高者会晋升更高军职。本文主要简述曹魏集团南线战区的情况。

公元208年,曹操率兵南下讨伐荆州,不久刘表病逝、刘琮投降,荆州北部地区基本归曹。然而同年冬天,赤壁之役爆发,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被迫撤回北方,并令曹仁、徐晃驻守江陵,乐进驻守襄阳,曹魏集团南线战区初步成立。

第一任都督:曹仁(209年-210年)

公元209年,曹操因赤壁失败退回北方,并安排曹仁驻守江陵。曹仁作为曹操最信任的宗族宿将之一,经常出镇地方并掌握军政大权。

然而曹操占据荆州仅一年,人心未附,原属刘表的荆州士兵也离心离德,此时南线战区不稳定因素太多,曹仁虽行征南将军事,但面临重重困难。

浅谈曹魏南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曹仁(字子孝)

不仅如此,周瑜还率领数万军队杀奔江陵而来,荆襄道亦被截断,江陵成为一座孤城。曹仁苦苦坚守一年,最后因伤亡惨重,粮草断绝,无人支援,被迫撤回北方。从此曹魏集团失去了南郡,也失去了对江陵的控制权,南线战区前线被迫回撤至襄阳附近。

第二任都督:乐进(210年-213年)

江陵之役结束以后,曹仁被调回中央,南线战区的战事由原驻守襄阳的乐进主持。乐进作为早期跟随曹操的将领,颇受曹操信任。

乐进在任期间,荆州归属发生重大变化。公元210年,周瑜去世,鲁肃接替。鲁肃力排众议,主导将南郡治理权“借与”刘备。孙权军队回撤至江夏一线,而刘备当时忙于平定荆南四郡,其在南郡的兵力数量呈现下降趋势,曹魏集团南线战区处于战略反攻阶段。

浅谈曹魏南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乐进(字文谦)

乐进与关羽在南线战区有过数次交锋,初期因关羽军队较少,乐进占有一定优势。但随着时间推移,关羽逐渐掌握作战主动权,持续加强了对汉水航道的控制,乐进不久被曹操调离至东线战区,并受张辽节度。关羽实力雄厚,导致南线战区压力激增。

第三任都督:曹仁(213年-220年)

曹仁离任南线战区之后,被曹操调往西线,后来又平定冀州河间郡的叛乱,为稳定局势不断奔走。正值南线战区战略被动之时,曹仁又被紧急调回南线战区行征南将军事,驻点再次后撤至汉水以北的樊城。

在曹仁任期内,荆州归属再次发生重大变化。公元213年,刘备率军入蜀,孙刘联盟产生隔阂,两方在荆州边界经常发生小范围摩擦,最终导致公元215年的“湘水平分荆州”事件。虽然鲁肃极力维护孙刘联盟,中分荆州也暂时缓解了矛盾。但却为两方最后的决裂埋下了伏笔。

浅谈曹魏南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曹仁(字子孝)

公元219年,襄樊之役爆发,关羽北上包围襄樊,威震华夏,南线战区陷入崩溃边缘。曹操派遣大量精锐部队开赴襄樊前线,并暗通孙权袭击关羽侧后方,终于取得胜利。

公元220年,曹丕继位,曹仁被任命为车骑将军,驻点再次后撤至南阳郡宛县。后撤主要原因如下:

  1. 襄樊地区长时间战争导致民众流散,经济破坏严重,粮草补给困难;
  2. 公元219年,刘封、孟达率军占领东三郡(上庸、西城、房陵),对襄樊地区侧后方构成了严重的军事威胁。

不久,曹丕将曹仁再次调往东线主持对吴作战,并酝酿着一场大规模军事行动。

第四任都督:夏侯尚(220年-225年)

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任命夏侯尚为南线战区最高长官,屯驻宛城。夏侯尚刚到任,便开始筹划攻略东三郡,正巧当年七月,孟达投降,夏侯尚随即领兵西征,将刘封赶出东三郡,成功解除南线战区侧方威胁。

公元221年,孙权将都城迁至荆州江夏郡鄂县,并更名为武昌,孙吴主力中军开到南线战区。不过当时战争主要在蜀汉和孙吴之间爆发,曹魏集团在南线战区按兵不动,静待局势发展。

浅谈曹魏南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夏侯尚(字伯仁)

夷陵之役结束不久,曹丕下令三道伐吴,派夏侯尚等进攻江陵,并亲临宛县督战。但江陵易守难攻,魏军补给线也过长,无法长时间作战,不久被迫撤军。江陵之役给南郡江北地区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

夏侯尚任期后段,南线战区未爆发大规模战役。该线路行军与补给都很困难,并非出征的最佳路线。公元225年,夏侯尚因病去世,第二年,曹丕也去世了,孙权便趁机发兵北攻襄阳,南线战区重新燃起战火。

第五任都督:司马懿(226年-231年)

公元226年,孙权趁曹丕去世之际发兵襄阳,司马懿当时驻守宛城,立即率军南下进行反击,并成功击退吴军。不久,曹睿便正式任命骠骑将军司马懿主持南线军政。

公元227年底,孟达响应诸葛亮企图叛魏,但计划提前被司马懿知悉,司马懿当机立断,未经请示迅速出兵擒杀孟达。战后司马懿依旧驻军宛城,襄阳、樊城成为了南线战区的前线据点。

浅谈曹魏南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司马懿(字仲达)

从诸葛亮掌握蜀汉大权起,吴蜀两国就恢复了盟好,所以对于曹魏集团而言,南线一直贯彻着以守为主的战略理念。虽然公元228年,曹睿令司马懿率军前往江陵,也只是为了配合东线曹休主力的进攻而已,实际上司马懿行军至半路就撤退了。

公元231年,司马懿被调任西线阻止诸葛亮北伐,而孙吴的首都也从武昌再次迁回建邺,孙吴荆州地区军政大权由陆逊把持,魏吴在南线战区相安无事。

第六任都督:夏侯儒(231年-241年)

司马懿调离南线以后,朝廷任命夏侯儒为南线主将,依旧驻守宛城。夏侯儒是夏侯尚的堂弟,曾参与西线战区的作战行动,作战经验比较丰富。

夏侯儒任期内,南线战区军事压力持续降低,因此其军队规模有持续缩减之势,夏侯儒的主要任务并非主动进攻,而是确保襄阳、樊城两个关键据点安全,以防止吴军直接进入南阳。

浅谈曹魏南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夏侯儒(俊林)

公元234年,孙权三路出兵北伐曹魏,欲与诸葛亮北伐相呼应,陆逊率军北攻襄阳,夏侯儒率军抵抗。不久,进攻合肥的孙权中军撤退,作为偏师的陆逊也随即班师。

公元241年,孙权卷土重来,四路出兵伐魏,其中朱然进攻樊城,夏侯儒率军进驻樊城以北的邓县作支援状,致使朱然等人不敢盲目迎击,战役处于相持阶段。司马懿再次挂帅,率领中军急忙赶赴樊城与夏侯儒会合,朱然急忙退走,南线局势转危为安。也就在当年,夏侯儒被调往中央。

第七任都督:王昶(241年-259年)

三国中后期,魏吴双方在南线战区的相互攻伐,大多以骚扰劫掠为主,或是进行试探性的攻击,或是偏师出兵以声援主力,并不像江陵之役那样全力以赴持久作战。

王昶继任南线战区主将后,企图改变现状。他先将行政驻点前移至新野,缩短在襄樊地区作战的补给线。此外,他极力推动荆豫二州农业经济发展,想要在南线战区建立起对吴作战的局部优势。

浅谈曹魏南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王昶(字文舒)

随着时间推移,南线局势逐渐反转,荆州在王昶的治理下快速发展,而孙吴政局异常动荡,功臣名将先后去世,“南鲁之争”愈演愈烈,军力财力严重削弱,孙权也于公元252年病逝。而诸葛恪、孙峻、孙綝的权臣更替,更是把孙吴政局推向黑暗的深渊。

王昶在任期间的一系列举措实施,可以视为南部战区局势转折标志,逐步开始呈现魏强吴弱之势,其发展也一直延续到吴国灭亡。王昶最后官拜司空,在都督任上病逝。

第八任都督:王基(259年-261年)

王昶任期内,东线淮南地区发生了三次大规模反司马氏动乱,国家遭受严重损失。为防止类似事情再次发生,南线战区都督辖区被重新划分为三部,以分散削弱都督职权。

豫州被单独划开,荆州也被划为两部。王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新野,总领南线战区军政事务,州泰都督江北诸军事,镇守襄阳,主要负责孙吴陪都武昌方向的军事行动。王基与州泰两人通力合作,确保南部战区局势稳定。

浅谈曹魏南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王基(字伯舆)

王基曾参与淮南三次动乱的平定,深得司马氏信任。王基此前长期作为王昶的副手,官拜荆州刺史,参与管理荆州军政事务。不仅如此,他还经常在各地来回调任,有着丰富的地区作战与管理经验,时刻充当着司马氏的救火队员。

公元261年,王基因病去世,临终之际告诫司马昭应该把重心放在国家建设上,使政局安定,百姓安居,国家自然就会强大起来。王基自始至终贯彻着王昶的政策,南线战区魏吴两方的局势差距也愈发明显。

第九任都督:钟毓(261年-263年)

钟毓出身颍川钟氏,钟繇之子,钟会兄长。钟毓曾担任徐州都督,后接任王基主持南线军政,不久钟会也被任命为西线战区一把手。兄弟二人深受司马氏信任,而且在曹魏末年分别担任南线与西线军政长官,钟家一门风光无限,可谓一时无两。

浅谈曹魏南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钟毓(字稚叔)

在钟毓主持南线军政的同时,陈骞也正式接替州泰的职位,被任命为江北都督。钟毓与陈骞两人依旧延续着前任的政策,荆州境内农业逐渐复苏,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盛,不仅保障了南部战区的安全,更为后来西晋灭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十任都督:陈骞(263年-265年)

公元263年,钟毓病逝,原江北都督陈骞被任命为新任南线战区一把手,而王昶之侄王沈被任命为江北都督,陈骞与王沈成为曹魏南线战区新核心二人组。

就在同年,曹魏在西线出兵伐蜀,孙吴趁机大举北伐,欲声势以援蜀,荆州地区为之震动。但是由于南线战区曹魏优势已非常明显,孙吴已经无法造成实际性威胁了,也只是局部骚扰而已,不久便退军了。

浅谈曹魏南线战区核心领导变更情况

陈骞(字休渊)

随着蜀汉灭亡与西晋代魏,中央政府对南线战区愈加重视,荆州地区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公元269年,羊祜出任荆州都督,驻点再次南移至襄阳,而江北都督的辖区也重新归属荆州都督管理,南线战区呈现压倒性优势。

虽然还有陆抗等名将,极力维持着孙吴政权,但是依然无法阻挡西晋灭吴的历史洪流。南线战区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