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本該重農業、重技術,日本為何獨樹一幟奉"武家文化"為大本營

平原本該重農業、重技術,日本為何獨樹一幟奉

武士

古語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個區域的民風,跟該地區的地理環境是息息相關的,正所謂“窮山惡水出刁民”,這句話雖然包含貶義,但是山林地區,劫匪,山賊確實經常出沒,比如我國西南地區,素有“南蠻之地”的稱謂;再比如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居多,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民風剽悍好鬥。

而平原地區,縱觀世界歷史,能夠成為幾大文明的發源地,幾個重要的相同點就是地勢平坦,交通便利,氣候適宜,適合農業發展。一般來說,平原地區的人口密度稠密,群眾安居樂業,重視生產技術,但是有一個國家例外,關東平原作為日本最大的平原,民風一度極具侵略性,尚武之風盛極一時,武家氛圍濃厚,我們在影視劇中接觸到的“武士道”精神,就是起源於該地區,到底是什麼原因造就了這種截然不同的局面呢?

從文化衝突到看家護院,武家文化興起

1. 大和民族東征關東平原,武家文化的萌芽

武家文化的起源,牽扯到一個複雜的地理,歷史環境。關東地區,雖然是日本最大的平原,但是從日本歷史上來看,開發時間卻相對較晚,很長一段時間處於荒蕪的狀態,類似於我國的東北平原(東北平原曾被稱為“北大荒”)。而關東平原作為日本民族蝦夷人的祖地,是日本騎射文化的發源地,該地區的人民長期以騎射狩獵為生,民風剽悍,尚武尚勇,但是人民的開化程度卻不高。

平原本該重農業、重技術,日本為何獨樹一幟奉

日本騎射文化

日本是受中國漢唐文化影響最大的國家,因為日本西部地區更加毗鄰中國,所以在歷史上,日本西部地區的文化科技水平一度大大領先東部地區,而東部地區廣袤富饒的土壤又是西部大和民族所需要的,衝突在所難免。

在大和民族向東擴展的過程中,受到了蝦夷人的強烈抵抗,不僅是武裝衝突,農耕民族文化也接受到了蝦夷人尚武思想的衝擊。隨著全面戰爭的爆發,大和民族也出現了很多驍勇善戰的將士,這一時期的關東平原就像一個武家文化膨脹的搖籃,快速地改變著日本的社會風氣。

2. 莊園制興起,武士成為私人武裝力量核心

武士這一形象的出現,可以追溯到9世紀時期,大和民族在向東推進之後,為了鞏固該地區的統治和照顧地主階級的利益,開始在關東推行莊園制,這導致了大量莊園的出現,莊園主出於安全目的,開始挑選分離一部分強壯的農民專門作為武士保護莊園。

關東地區,自古以來就有尚武之風,加上各豪族的競爭關係,一時間以培養武士為競,大量武士開始出現,與此同時莊園的武裝力量自然又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視,對應的,地方政府也開始組建武士團。

平原本該重農業、重技術,日本為何獨樹一幟奉

武士

各豪族為了爭奪利益,競相培養武士,一時間,武士成為了一個社會需求量極大的職業,戰爭的影響尚未遠去,武士作為私人武裝力量的大規模出現,都極大的助長了原本就尚武的關東民風,武家文化開始快速發展。

由此可見,武家文化的出現不僅僅是單純的地理因素所致,文化的衝擊和融合才是真正推動武家文化發展的重要原因

,一如十字軍東征,一如東西羅馬帝國的分裂,文化的差異,往往會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放大,而武家文化正是那個時代所需要的思想,在這樣的情況下,尚武尚勇的思想才得以從一個蝦夷民族身上跳脫出來,流進了大和民族的血液裡,武家文化得以成型

時代動亂,武士集團獨攬大權

1. 天子大權旁落,鎌倉幕府建立,武士登上政治舞臺

武士和櫻花幾乎成為了日本這個國家的象徵。社會階層的劃分,是一個封建時代的一個顯著標志,在我國2000年的封建史中,“士農工商”是穩定不變的,日本的封建時期,字面來看也是如此,但是日本“士農工商”中的士卻跟我們的“士”有所偏頗,我們的“士”指的是官員,而日本的“士”卻是指的武士。本來只是負責看家護院的武士,為何會一躍成為社會高層?

平原本該重農業、重技術,日本為何獨樹一幟奉

武士登上政治舞臺

這件事可以追溯到日本貴族對關東地區的爭奪劃分,在各貴族集團爭奪地盤利益的時候,武將賴源朝所率領的武士集團快速強大起來,在平安王朝末年擊敗實權派平清盛一族之後,成為了日本最強大的武裝力量。在這樣的背景下,1185年賴源朝建立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武士集團政權“鎌倉幕府”。幕府的建立,架空了天子的很大一部分權力,他們鄙視貴族的奢靡生活,崇尚以“忠君、節義、廉恥、勇武、堅忍”為核心的思想,結合“儒家 佛道禪宗”,形成了“武士道”作為武士的精神支柱。

而13世紀,元朝軍隊的兩次遠征日本,幕府對外的強硬態度得到了日本民眾的支持,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天皇徹底成為傀儡,幕府成為日本的實際政治中心。武士在這種情況下以極高的地位登上了政治舞臺,幕府在日本的崇高地位使得“武士道”精神開始廣泛快速傳播,武家文化成為了日本主流文化。

2. 幕府交替,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武士成為國家主人

在經歷兩次抗元戰爭之後,鎌倉幕府元氣大傷,也沒有實力犒勞戰爭中立功的武士,內訌隨即爆發,在醍醐天皇以武士為主力的倒幕運動中,

1333年鎌倉幕府轟然倒下,其後雖有足利尊氏效仿賴源朝建立室町幕府,卻難復輝煌,而在倒幕運動中,大批新的武士貴族崛起,室町幕府後期再也無法控制大名之間的衝突,日本隨即進入戰國時代。

平原本該重農業、重技術,日本為何獨樹一幟奉

戰國時代武士

長年的戰亂使得武士充滿用武之地,武士的地位和其“武士道”精神在這一時期逐漸達到巔峰,整個日本沉浸在武家氛圍中。在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以“關東沃野千里,德川君可有意乎?”將德川家康分封到了關東平原,關東平原迎來了自己的黃金時期。

這段歷史頗周朝像秦伯受封關中之地,同樣是開發程度很低的關中平原在德川家族的經營下迎來了黃金時期,待到豐臣秀吉病逝,德川家康逐步消滅了豐臣秀吉的勢力,建立了德川幕府,結束了戰國時代。武士在這樣的情況下,再次成為了權力的中心,而關東平原作為日本武家文化的發源地和德川家族的興起之地,也在這段時期孕育出了最濃厚的武家文化。

德川幕府的建立使得武家文化達到頂峰,德川幕府雖然名義上是武家和天皇公家共同執政,但是武家實際上獨攬大權,武士在這一時期擁有極大的權力,哪怕是一個窮困潦倒的落魄武士也可以讓一個腰纏萬貫的富商跪拜,更是可以直接斬殺冒犯自己的平民。這無疑會極大地推動武家文化的盛行,一時間人民以武士為榮,對武家文化的推崇無以復加。

平原本該重農業、重技術,日本為何獨樹一幟奉

德川幕府

不止於“武”,武家文化在近代日本的傳承

德川幕府政權執政的兩百年間,為了加強中央集權,也執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直到1853年,美軍的軍艦打開了日本的國門,在這之後列強蜂擁而至迫使德川幕府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通商條約,幕府的威信在民間大打折扣,倒幕派再次活躍起來,許多年輕武士不滿幕府的腐朽統治,不思進取,紛紛加入倒幕派,這個時候日本近代史上最負盛名的明治天皇登上了歷史舞臺,明治天皇領導了明治維新,推翻幕府之後,天皇重回政治中心。

而在倒幕運動中,不予餘力鼎力支持明治天皇的武士大久保利通被委以重用,旗下的武士轉而成為了日本維新期間軍隊建設的陸軍,海軍骨幹,“武士道”精神再次被帶入新軍中。大久保利通雖然是武士出身,卻思想開明,主張變革,這樣思想也給日本武家精神注入了新的元素,武家文化得以在西方文化大潮的衝擊下傳承下來。

可以說,在經歷過武士階層崇高的社會地位和武家統治長達600多年的日本,武家文化的濃厚是必然的,

而關東平原作為日本武家文化的搖籃,擁有最濃厚的武家文化也是理所當然,而武家文化能夠傳承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東方脾斯麥”之稱的大久保利通的開明思想,使得武家文化在面對強大的西方文化輸出中仍然屹立於日本民族的精神脊樑之上,但是武家文化的過度尚武和極端的效忠誓死情緒在帶入軍隊之後,也為日本的軍國主義思想埋下了禍根。

平原本該重農業、重技術,日本為何獨樹一幟奉

武家文化

在經歷近代的戰爭衝擊後,日本政治體系進入了君主立憲制,天皇成為了國家象徵,但是昔日聲名顯赫的武家文化並未沒落,作為支撐大和民族的信仰,武家文化存在很多積極的方面。

武家文化提倡對知識的鑽研,格外講究人身心的全方面修養,在武家文化的發展過程中,武士在修習武藝的同時,也十分注重文化學習,這為日本的意識形態文明的發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這些武家文化的精華,如茶道,劍道,禪宗,柔道都良好的傳承了下來,關東平原也被奉為武家文化的大本營,成為了日本的文化中心。

參考文獻:《菊與刀》《德川家康》《源氏物語》《戰國風雲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