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序位 讓愛歸位


回到序位  讓愛歸位


今年是我與家庭,孩子工作的第六個年頭。幾乎每個找我做諮詢的家長面對自己已經出現問題的孩子,他們一般都會問我三個問題:

我的孩子為什麼會這樣?

到底怎麼做才是好父母?

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他們的問題,也是現在千千萬萬父母的問題。多年的工作經驗讓我發現一個普遍的現象:很多問題孩子,都來自於一個問題家庭。很多家庭在孩子沒有生病以先,家先生病了。家庭角色的缺位與錯位是後來造成家庭悲劇的主要原因之一。下面就聊聊家庭中缺位與錯位的那些事。


回到序位  讓愛歸位


  • 缺位父母,缺失的愛

父母不在線,不上線好像是中國很多家庭的現實境況,從城市到農村,從農民到經營白領,這種父母缺位的家庭教養模式,孩子獨自長大,好像成了很多孩子的宿命。家長缺位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呢?

第一種:留守兒童家長

最大的缺位家長群體,就是留守兒童的家長。據統計,我國大約有6000多萬的留守兒童。這龐大的數字也向我們訴說著一個嚴峻的事實,現今中國有6000多萬的孩子,他們享受不到正常的家庭生活,他們在一個缺失家庭親情、缺乏家長教養、缺少父母安全支持的環境中孤獨散漫地成長。這些靠自己長大的孩子,怎樣成長基本上也全憑他們自己的心性,即使後來他們走上了在很多人看來是不錯的一條路,有好的工作、成就·····但我們要知道是,他們內心的那個巨大漏洞是他們窮其一生都永遠填補不上的。

第二種:職場家長(城市留守兒童家長)

現在城市留守兒童也是近年來日趨壯大的群體。這些孩子他們的父母不是長年在外就是工作繁忙,工作的原因讓他們無暇陪伴自己的孩子,這些孩子要麼與保姆為伴,要麼在爺爺奶奶的隔代撫育下成長。他們與父母缺乏溝通和交流,也是在寂寞中自己長大。這些城市“留守兒童”,雖然他們的物質生活富裕,但缺失的親情,是再多的物質無法補償的。

城市的家庭中還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很多媽媽產假剛過,甚至在哺乳期就已經開始為迴歸職場做準備,早早給孩子斷奶,把孩子丟給家裡老人照顧。雖然每天也會回家,但是那點時間對孩子來說是杯水車薪,少得可憐。

第三種:缺少有效陪伴的家長

我的很多的小來訪者們反應最讓他們痛苦和折磨的就是這種父母,看似天天捨棄一切陪在自己的身邊。但是他們的陪伴讓人感覺不到父母的氣息,有時讓他們感到到窒息。特別是那些犧牲自己的事業成為全職媽媽的家長,看似為了孩子犧牲了自己美好的職業前途,看似終日圍著孩子操勞,看似每天為自己的孩子更好的發展成長那是殫精竭慮。但是花了時間代價的他們由於不懂得相處之道,教養常識,他們的陪伴質量不高,還有一些家長太迷信書本和專家,生搬硬套用力過猛,讓孩子成為了科學試驗田。這些家長成了孩子的保姆、老師、陪讀、教練、司機······但是沒有成為孩子的媽媽(父母)。

回到序位  讓愛歸位


  • 孩子家長,巨嬰父母

我們談了家庭裡父母缺位的一些情況,我們再談談另一種普遍的現象----家庭角色錯位。家庭角色的錯位,彼此之間的關係失衡,是一個家庭主要矛盾和痛苦的主要來源。這種錯位的家庭關係,上演的又是一出出家庭悲劇。

核心穩固的家庭三角關係是由爸爸、媽媽、孩子構成的並且是倒三角,這樣的關係架構才是一個相對穩定、幸福的家庭。如果其中一個角色錯位,那麼整個家庭系統就會隨之紊亂,不幸也就開始。

小大人

武志紅老師的《巨嬰國》中闡述了一個關於家庭角色錯位下的悲劇:很多孩子在面對自己家庭一方父母的錯位,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充當了家裡父或母的角色,成了家裡的小家長,弱小的肩上擔了一副無力承擔的重架,孩子怎麼不抑鬱,焦慮,精神崩潰。

我們來談談中國缺位家庭養出來的“小丈夫”。這種家庭中往往有一個“沒法回家”的丈夫,一個寂寞孤獨的妻子,在這種境況中孩子成了一個倒黴的孩子。媽媽那本應由丈夫承擔的焦慮和需要,都投射到孩子身上,成為媽媽 “替代丈夫”,“小丈夫”。孩子過早的承擔起成人的角色,家裡會出現“小大人”。這些孩子心裡未被成長的部分被嚴密的包裹,以其他各種身心疾病來表現,或者會為了“永遠做媽媽的好孩子”而進入拒絕成長,與媽媽之間過度的依戀與糾纏讓他們沒多餘的精力去探索社會,融入社會,最後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島。

但當孩子開始失控,缺席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又會使得家庭系統重新達到一種病態的平衡。

巨嬰父母

巨嬰型父母,沒有擔負責任的能力做父母的責任,只考慮自己的需求,像嬰兒一樣依賴一切可依賴的人,包括自己的孩子。

生活中這樣的巨嬰父母,他們常常會和孩子說這樣的話:

你要趕緊長大啊!等你長大了,家裡可可以就靠你了!

你個小白眼狼,我養你這麼大,我們容易嗎?你對得起我們嗎?

你看看某某怎麼對爹媽的,你呢?算是白養你了;

你看看我為你頭髮都白了,你呢,你是怎麼回報我的?

這是一個來找我做諮詢12歲孩子,他父母與他的生活常見的對話。這些父母在孩子還需要保護的階段,就開始把責任與問題推給自己的孩子,把自己的孩子朝著往“爹媽”的方向養。

“巨嬰式”父母的另一個表現是,他們既無法承擔責任又無法正確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孩子的教育上有困難,夫妻雙雙方互相指責,他們永遠都覺得對方做得不夠好,付出的不夠多,他們就像嬰兒一樣,一旦滿足不了自身的需求,就會互相吵鬧爭論。特別是當孩子出現問題,他們很少會坐下來冷靜商量,多為互相指責,推卸責任。

回到序位  讓愛歸位


  • 回到自己的家庭序位上

最後,我們用一道選擇題來讓大家明白怎樣回到自己的家庭位置上,請大家做一個選擇題,幫助大家明白:

A.父母第一,孩子第二,配偶第三

B.孩子第一,父母第二,配偶第三

C.配偶第一,孩子第二,父母第三

如果你的家庭是A理性的模式,這種家庭很不幸,因為他們是孝順的人,所以把父母放在第一位。這本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樣的孝順很容易會變成愚忠愚孝。對父母的話言聽計從,不僅可能會傷害到孩子,最重要的還會消耗掉自己配偶對你的愛。

選孩子第一,父母第二,配偶第三的家庭,這樣的家庭序位,家庭關係會出現諸如夫妻關係不和諧,感情不深厚的現象。他們內心認為對方不可靠。他們看重孩子是因為他們覺得孩子不會離開他們。因為那是自己的骨肉,況且孩子對他們還有撫養的義務,未來只能依靠孩子。配偶第一,孩子第二,父母第三這種家庭序位是最為合理的,這樣的家庭大多數是和睦美滿。夫妻之間感情和睦,孩子在還和穩定的家庭氛圍中長大,他們怎麼不快樂健康?

在一個家庭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定位。而這個位置是很重要的。所以對於孩子來講,也有合適的位置。要根據家庭狀況來選擇合適的位置。愛的基礎是站到自己的位置上,回到自己的家庭序位中,盡上自己的本分和責任,不缺位也不錯位。

回到序位  讓愛歸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