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用而無所用—齊景公不用孔子之謎

上一篇文章,咱們講到齊景公三次問政於孔子,齊景公明明非常讚賞孔子的治國主張,最後卻不能任用孔子,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什麼呢?

齊景公對孔子的政治舉措有一個相當周詳思考的過程,最終齊景公斷定孔子所提倡的政治主張在其時的齊國並不能推行下去,這是由齊國的社會政治現實決定的。

欲用而無所用—齊景公不用孔子之謎

首先,齊國的文化風俗講求"尚利",其國策歷來為"尊賢尚功"。齊、魯文化雖然都是由東夷文化與周文化混雜而成,但相比較而言齊文化受東夷文化的影響更深,而魯文化則深受周文化的薰陶,正是因此使得整個齊國的國策偏重於簡政從俗、尊賢尚功且極重實利,而魯文化則表現為崇禮尚仁、尊尊親親。孔子整個的政治思想主張帶有鮮明的魯文化的特徵,這在先秦時期齊、魯文化差別較大的情況下為齊人所不容。孔子其時尚未有顯赫的從政經歷且其家族已相對沒落許久,倘若孔子客居齊國而齊景公驟然將其提拔為顯貴大臣,這一點在春秋時期的齊國是不可能實現的。對於這一點,孔子是很有見地的,既"孔子見齊景公,公悅焉,請置廩丘之邑以為養。孔子辭而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功受賞。今吾言於齊君,君未之有行,而賜吾邑,其不知丘亦甚矣。'"

欲用而無所用—齊景公不用孔子之謎

其次,齊國之政局同當時大多數國家一樣是掌握在卿大夫貴族世家手裡的,高氏、國氏、鮑氏等歷來執掌國家大權;同時,自莊公時期起,莊公至簡公,這是齊國公族與卿族、卿族與卿族反覆鬥爭的時期,其中崔、慶、高、欒、晏、管、鮑,一時俱盡,只剩下陳氏一族。齊景公時期,景公將高唐賜給陳氏,"陳氏始大",而"陳(田)氏奪取政權的關鍵,並不在於陳氏宗族的強大,而在於他們具有相當高明的政治才能,善於掌握各種時機,運用各種手段,甚至包括適度地抑制本宗族的發展。這樣,就在複雜殘酷的宮廷政治中,縱橫捭闔,左右逢源,終於穩妥地、一步步地戰勝了政敵、奪取了政權。除了晏子,齊國上層各個統治集團的首腦人物,沒有像陳氏那樣冷靜、果斷和足智多謀的了。"晏子本人也言"此季世也,吾弗知齊其為陳氏矣。公棄其民,而歸於陳氏。"在這種卿族鬥爭空前激烈的局面下,各家卿族是不會允許孔子實行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舉措的。

欲用而無所用—齊景公不用孔子之謎

最後,齊景公與孔子在政治理念上有著極大的不同。"齊景公遊於牛山,北臨其國城而流涕曰:'美哉國乎!鬱郁芊芊,若何滂滂去此國而死乎?使古無死者,寡人將去斯而之何?'"同時,齊景公"好治宮室,聚狗馬,奢侈,厚賦重刑"可以說,齊景公既是一位雄才大略且積極進取的君主,但同時他又是一位積極享樂、不識民間疾苦的統治者;而孔子一生則力求實現其最高政治理想"道"。兩者在政治理念上的不同是導致齊景公雖然贊同孔子的政治主張但並不會任用孔子為政。

欲用而無所用—齊景公不用孔子之謎

齊景公奢侈的殉葬馬隊

齊景公作為一個極其成熟的政治家,他在任用孔子之前,不可能不對任用孔子所帶來的政治影響有所考慮,而以上三點齊國的社會政治現實實質上已經決定了齊景公不可能任用孔子為政。至於晏嬰反對齊景公欲用孔子的進言,崔述認為該段語言"出自戰國人之口,明甚!而其文之淺陋,亦似戰國、秦、漢,絕不類《左傳》、《孟子》所述者。"而對於晏嬰是否在此事上反對景公任用孔子,筆者已在《亦師亦友亦敵手——孔子與晏嬰》一文中加以解析。

欲用而無所用—齊景公不用孔子之謎

總之齊景公在齊國社會政治現實的考量下,並不打算任用孔子為政,其間或有讒言。因此,"後景公見孔子,不問其禮。"此後,齊景公言欲待孔子以季、孟之間,筆者認為如果結合當時的政治局勢,齊景公這句許諾則為虛假之言。其時以季氏為首的三桓已將魯昭公驅逐至齊國,三桓之所行在被時人視為背君篡國之舉,那麼景公待孔子以季、孟之間作何解釋?所謂待孔子以季、孟之間,名為敬重孔子實為諷刺魯國國政。孔子是一個極具政治洞察力的人,對於齊景公這一說辭的意圖不可能不清楚,一定程度上講,這一時期孔子離開齊國已經不可避免。

欲用而無所用—齊景公不用孔子之謎

其後,齊大夫欲害孔子,其時的齊國卿族之間的鬥爭異常激烈,而孔子為此向齊景公以"君君、臣臣"的政治舉措來改變這一局面,這就使得孔子成為了齊卿族大夫的"眼中釘"。他們對於孔子是必欲除之而後快,孔子的人身安全由此受到了嚴重威脅。孔子以此告景公後,景公以"吾老矣,弗能用也"的說辭回覆孔子,這裡反映出了兩點重要的信息:其一,齊景公並不真正打算任用孔子,如若景公真的欲用孔子,那為何在孔子人身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都不能給予孔子以強有力的保護呢?其二,其時的齊國政局已經相當混亂,孔子客居齊國而受到齊景公的禮遇,齊國大夫欲害孔子而齊景公卻無能無力,齊景公以一國之君尚不能保全孔子之安全,可見其時齊國之政治亂象。在這種形勢下,孔子為了自身與弟子的安全就必須離開齊國了。

欲用而無所用—齊景公不用孔子之謎

孔子居齊是孔子在魯國以外列國求仕的一段重要經歷,一定意義上講,這是孔子第一階段的"周遊列國"。至於孔子居齊的時間,歷代學者爭論較大。清江永所著《鄉黨圖考》證為一年,錢穆先生的《先秦諸子系年》則考訂認為達七年之久。筆者竊以為夫子居齊時間應該不會太長,但應有一兩年的時間。

欲用而無所用—齊景公不用孔子之謎

孔子適齊事發突然,三桓逐昭公,昭公奔齊,孔子亦奔齊。而孔子居齊期間,齊景公多次見孔子,景公三見孔子絕非偶然,實際上兩者之間是抱著進行政治合作的意圖加以接觸的。在孔子向齊景公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後,齊景公對於孔子的政治主張有一個周詳考慮的過程,齊國"尊賢尚功"的社會風俗、齊國國內卿族內爭激烈的政治局面、齊景公與孔子政治理念上的不同這三點決定了齊景公不可能任用孔子為政的最終結果。而齊國卿族大夫等對孔子的敵視則是出於對自身政治利益的考量,所謂"齊大夫欲害孔子"是當時齊國卿族大夫敵視孔子的真實寫照,但他們的做法本是無可厚非的。孔子居齊受贊善而不受任用,是其時"禮崩樂壞"、"王綱解紐"政治現實下的必然結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此後孔子周遊列國的結局。

欲用而無所用—齊景公不用孔子之謎

雖然孔子未能在齊國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但卻依然產生了積極的效果。文化上,繼孔子適齊後,孟子同樣來到齊國宣揚自己的思想,荀子更是擔任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一職,這就使儒家思想紮根於齊地,為漢代齊地儒學的興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另一方面,孔子適齊期間對齊國產生了深厚的感情,這就為田常殺齊簡公後,孔子請求魯哀公討伐田常一事埋下了伏筆;同時,適齊為孔子以後周遊列國積累了經驗,豐富了孔子個人的經歷。這也許是夫子意料之外的收穫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