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江口沉銀"之謎

1628年,中國農曆戊辰年,生肖龍年。

龍是十二生肖中唯一不是真實存在的動物,但它的地位卻是最為崇高的,故有帝王龍袍加身之說。總而言之,龍所代表的是至高無上的。這一年,剛剛坐上皇位第二年的天子朱由檢改年號為"崇禎"。

朱由檢(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母為淑女劉氏。於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明熹宗於公元1627年8月(天啟七年)死後,由於沒有子嗣,他受遺命於同月丁巳日繼承皇位,時年十八歲。

張獻忠

朱由檢即位後大力剷除閹黨,勤於政事,節儉樸素,並六下罪己詔,是位年輕有為的皇帝。

然而,老天並不捧場,天公不作美,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

《漢南續郡志》記:

"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陝西大饑荒,老百姓沒糧吃,連草根樹皮也掘光了,只好吃山上的泥土。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飢疏》上說百姓爭食山中的蓬草,蓬草吃完,剝樹皮吃,樹皮吃完,只能吃觀音土,最後腹脹而死,崇禎六年,"全陝旱蝗,耀州、澄城縣一帶,百姓死亡過半"。

正是這場空前的大災難拉開了明王朝滅亡的序幕。一些地方官吏,照樣催租逼稅,農民無法生活下去,最終只有鋌而走險,起來造反。

在明末的農民起義中,後來分為兩支主要力量。一支是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另一支就是西王張獻忠的大西軍。李自成、張獻忠各自為戰,在明末天下大亂中迅速崛起。李自成直搗黃龍取北京,而張獻忠卻西取蜀川,拿下了成都。

張獻忠(1606年9月18日-1647年1月2日),字秉忠,號敬軒,明末農民軍領袖,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是大西開國也是唯一的皇帝。

張獻忠

崇禎三年(1630年),張獻忠在家鄉聚集十八寨農民也組織了一支隊伍響應王嘉胤等暴動。他自號"八大王"。由於他"身長瘦而面微黃,須一尺六寸,僄勁果俠,軍中稱為'黃虎'"。這一隊伍初屬王自用,後自成一軍。因他小時讀過一點書,又受過軍事訓練,為人多智謀,果敢勇猛,很快就顯示了指揮才能,他的部眾成為當時以王自用為盟主的三十六營中最強勁的一個營。從此,張獻忠隨著流民隊伍,轉戰於陝西、山西、河南、安徽、湖北、四川等地,屢立戰功。他的隊伍也由幾千人發展到幾萬人,成為最強大的一支部隊。在與官軍的作戰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張獻忠

那麼張獻忠的財寶是從何處得來的呢?

張獻忠的大西軍在湖廣,四川轉戰過程中,一路上凡是官府、皇家宗室以及官紳的財產統統沒收。僅在1641年攻下襄陽後,在處死了襄王朱翊銘和貴陽王朱常法後,沒收了王宮內的所有財產,僅發給饑民的銀子就達50萬之巨。張獻忠所獲更是不敢想象。

崇禎十六年(1643 年)5 月底,張獻忠攻克武昌,把楚王朱華奎塞進竹轎,拋入湖中溺斃。清人趙吉士在《寄園寄所寄》中記載,僅在武昌一處,張獻忠 " 盡取宮中金、銀各百萬,輦載數百車不盡 "。

接著張獻忠一口氣還將明朝的吉王、桂王、榮王、岷王、瑞王、蜀王等一一干掉,他們手中的真金白銀全部統統到了張獻忠的手中,所以張獻忠這時候是真的有錢,太有錢了。

張獻忠 1644 年 9 月 9 日攻進成都,建大西國,把全川財富劫掠歸己,劫掠對象由皇室官紳發展到普通百姓。清人劉景伯在《蜀龜鑑》中記載:" 飭各州郡籍境內富民大賈,勒輸萬金,少亦數千金,事畢仍殺之。" 搶完錢財再把人殺掉。

士兵搜刮到的金銀必須全部上繳,據《蜀記》載:" 又傳令(部下)不許私藏金銀,如有私藏至一兩者,全家斬,有藏至十兩者,本犯剝皮,全家斬首 !"

大順三年初(1646年),清朝改派肅親王豪格為靖遠大將軍,和吳三桂等統率滿漢大軍,全力向大西農民軍撲來。當時,明參將楊展領兵復奪川南州縣,率師北指,與張獻忠的部隊激戰於彭山的江口,張獻忠"初不為備,聞兵至,猶以為他寇,身衣蟒半臂,腰插三矢,引牙將臨河視之。"清將急發暗箭射之,張獻忠不幸中箭。時年僅四十歲。大西軍大敗,千船金銀珠寶絕大部分隨船隊沉落江中。

張獻忠

南明建昌衛掌印都司俞忠良在其所著《流賊張獻忠禍蜀記》中記載:

"隆武二年丙戌九月十六日,副總兵曹勳率建南兵克邛州,距成都僅兩日行程。獻忠離成都,率賊營男婦百餘萬操舟數千蔽岷江而下。都督楊展起兵逆擊之,戰於彭山之江口,展身先士卒遣小舸載火器以攻賊舟,風大作,舟火,士卒鼓勇,皆殊死戰,賊敗。賊舟首尾相銜,驟不能退,風烈火猛,勢若燎原。官兵槍銃弩矢百道俱發,賊舟多焚,所掠金玉珠寶及銀鞘數千萬,悉沉江底。群賊登岸走,旋奔川北,楊展率部追之。獻忠慮各營家眷眾多,不能急行,此皆歷年搶掠而來,乃集眾賊將共議,飭令將婦女盡殺之,獻忠亦殺其妃嬪數百,死者數十萬。獻忠猶未已,恐川兵反,行次順慶界。大閱,盡殺川兵,不留一卒。僅有都督劉進忠者一營,久自川北遁去,入秦降於虜。"

張獻忠

清乾隆二年進士彭遵泗撰《蜀碧》中記載:

"(張)獻忠聞(楊)展兵勢甚盛,大懼,率兵10數萬,裝金寶數千艘,順流東下,與展決戰。"

《蜀難紀實》中對沉銀有更多細節的記載:

"張獻忠部隊從水路出川時,由於銀兩太多,木船載不下,於是張獻忠命令工匠做了許多木頭的夾槽,把銀錠放在裡面,讓其漂流而下,打算在江流狹窄的地段再打撈上來。但後來部隊遭到阻擊,江船阻塞江道,所以大部分銀兩沉入江中。"

張獻忠

彭山江口鎮境內水域到底有多少張獻忠的沉銀?

《蜀難紀實》記載:

"累億萬,載盈百艘"。

張獻忠在其十六年殺伐歲月中,掠奪佔有的財富數量應該非常大。有人估算,張獻忠至少擁有千萬兩白銀。按明末白銀的購買力與現在人民幣摺合比算,一兩相當於當今 300 元左右。張獻忠擁有相當於現在 30 億人民幣的財富。

張獻忠的寶藏到底在哪兒?

成都民間流傳過一首民謠:"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張獻忠千船沉銀的傳說一直為人津津樂道。幾百年來,這一傳說讓江口鎮成為一些人淘金嚮往之地。

據《彭山縣誌》記載:"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冬季,漁者於江口河中獲刀鞘一具,轉報總督孫士毅,派員赴江口打撈數日,獲銀萬兩並珠寶玉器等物。"

1990年8月,漁民鄔長福網得大小銀錠各一,大者3斤,小者1兩;

張獻忠

20世紀90年代初,當地人在修建江口加油站時發現江底沉銀兩錠,各 重約1850克,長20釐米,高10釐米,現藏於彭山縣文物管理所;

1998年7月,彭山縣靈石鄉村民張志華在河中淘沙,曾淘出一個銀鼎來;

2005年4月20日,彭山縣城開建引水工程,施工隊在岷江"老虎灘"河床上用挖掘機開挖鋪設管道的溝槽時,一鏟就剷出一捆共10枚銀錠,銀錠身上鑄造時打上的"崇禎十六年八月,紋銀五士兩"字樣清晰可見。據彭山縣文管部門初步鑑定,這批被挖掘出土的銀錠為明代官銀,它為破解張獻忠在此"千船沉銀"之謎找到了證據。從而證實了張獻忠300多年前在此沉銀之說完全符合歷史真實。

彭山區文管所資料顯示,"江口沉銀遺址"位於彭山區江口鎮,是一處保存較為完整的古代戰場遺址,對研究明代社會、經濟、文化等有非常重要的意義,2010年被眉山市人民政府公佈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江口沉銀遺址"保護範圍及建設控制地帶:東至公路,西至河堤,南至岷江大橋南1000米,北至雙江匯合處向北500米,南北外延500米。

張獻忠

張獻忠的寶藏在江底沉睡300餘年,但民間對其偷盜行為屢禁不止。彭山區文管所所長吳天文表示自2013年開始,每晚零時到次日凌晨4時,都有多逾十隻漁船在遺址保護範圍內挖掘文物,2013年下半年,巡查人員發現個別區域有盜挖跡象,2014年初,警方獲取線索,有人用專業潛水設備夜間潛入遺址區域,盜挖文物高價倒賣。此案被公安部確立為督辦案件。

2016年10月14日,在公安部直接組織指揮下,四川省公安機關經過近兩年的縝密偵查,一舉破獲公安部掛牌督辦的四川眉山特大盜掘古文化遺址倒賣文物案,打掉盜掘文物犯罪團伙10個,破獲盜掘古文化遺址、倒賣文物案件328起,抓獲犯罪嫌疑人70名,追回各類文物千餘件,其中一級文物8件、二級文物38件,三級文物54件,涉及金獅、金印、金冊子等跟張獻忠有關文物,估值達3億多元人民幣。

張獻忠

此案也從一個側面促使文物保護部門對江口沉銀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專家表示,江口沉銀遺址地處幾公里長、開放式的岷江河道,分佈面積超過100萬平方米,如果僅靠嚴防死守,要實現全面保護難度很大。據瞭解,下一步,當地將本著集約節約、共享資源的原則,在張獻忠沉銀遺址附近高標準、高起點規劃建設博物館。

張獻忠

西王沉銀的傳說如今已經得到證實,我們在驚歎之餘,甚至可以想像到在明末清初天下大亂時的情景,那時的群雄逐鹿,張獻忠雄霸四川!張獻忠江口鎮沉銀的發現,為研究明代歷史、經濟、文化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2018年6月國家博物館舉行了"江口沉銀——四川彭山江口古戰場遺址考古成果展","江口沉銀"出水文物正式亮相。


張獻忠

"江口沉銀",無論從歷史文化還是研究價值而言,都是一筆不可估算的寶藏。而我們則在久矣失落的歷史塵煙當中,重溫了一段故事。

圖片蒐集整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