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轉《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時: 聽聽三甲醫院醫生說

這幾天,《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的文章,刷爆網絡。

文章講述了最近一位來自北京中產家庭的男性,死於流感, 從發現不舒服,到身體衰弱,到醫院看診,到無望...... 也許一個感冒,會讓一箇中產家庭破產;也許一個感冒,會讓一個溫馨的家庭,破碎...... 所有一切,來得太快,觸及了許多人的情感底線。

作為陪著岳父親歷者,作者詳詳細細的記錄了每一天的進展、突變、未知、甚至帶來絕望的瞬間。

--------------

以下此文是三甲醫院一位國家重點學科呼吸二線醫生對一文的專業評論, 其中,醫生也指出:

這位流感肺炎事件親歷者家屬的視角,很真實,也算相對客觀。信息量很大,縱使姐這個每天都奮戰其中的醫生也不能準確把握全面信息。但畢竟姐作為奮戰在最前線的、見過很多病例的親歷大夫,有一定發言權。按順序有幾點跟大家共同體會、科普、商榷。



1)流感是有傳染性的。

不要看姐這個泡在流感病人堆裡的大夫不得流感就選擇忽略。事實是:姐只是個例,流感面前,人人平等。如家裡有疑似流感病例,最好戴N95口罩,如果不能,普通口罩固然不能很好地阻止病毒,但戴總比不戴強。大多數時候,醫生的話都像“危言聳聽”,但是要知道,健康無小事,小心駛得萬年船。文中所說“習慣是如此之輕,以至於無法察覺。又是如此之重,以至於無法掙脫”有一定道理。

2)病毒初篩陰性不能除外流感。

初篩的陽性率低,也就是說很多初篩陰性的病例後來在痰裡查到核酸陽性,也有一些臨床判斷很像的病例至死也查不到病原學。任何時候,請記住,相信醫生就算不一定完全對,但至少比外行對的幾率大無數倍,所以,外行不要自作主張,聽醫生的沒錯。文中這句“信息不足的情況下,聽醫生的”,知道這話的意義有時候真能保命。

3)流感病毒肺炎,輕重度差異很大。

所以能識別出來並建議到專科醫院的大夫是很負責的。但是因為公立醫院不能往外推病人的規定,所以簽字只能籤“家屬自願要求轉院”,這不是與事實不符,而是醫生在兩難的制度中能做出對患者最大的幫助。如果患者堅持不轉,因診療水平造成的損失叫“技術事故”不叫“責任事故”。

我之前給孩子聯繫公立幼兒園的時候我也曾經有過類似的感慨。優質資源都是有限的,有些資源就是有錢也買不到。家屬描述的那段時間我親歷,所以很清楚地知道,我們所有的病床都是滿滿的,進ICU都要排隊。這確實是事實,但是,是不是就意味著患者在我們醫院就一定會因為臨時等不到床位而耽誤病情呢?

5)按照描述,

患者夜間在我院就診並輸液,

按照正常流程

第二天會交給臨時留觀,而臨時留觀是二線必須去會診的。根據描述,患者並沒有等到二線去會診甚至沒有等到臨時留觀的急診科領導查房就走了。二線無法給出具體巡山巡到病人那兒的時間,畢竟作為24小時滿院跑、急會診全院會診滿天飛的國家重點學科代言人,每天的搶救就已佔據了呼吸二線的很大一部分時間,但當天的工作是一定會在當天幹完的,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可以在上午完成。


如果他等到呼吸二線看過,呼吸二線是斷不會放他走的。甚至他等到急診的領導查房,急診也一定會聯繫感染科來篩查病毒的。如果流感陽性,我們醫院特別設置的“流感診療小組”會啟動,呼吸二線是第一站,全程都會有各級領導們協助。即便流感陰性,對於這種很可能其他地方處理不了的重症肺炎,呼吸二線一定會立刻報告科室相關負責人並儘快收治。而他在急診的治療並不會落下,別忘了,我們的急診也是國家重點學科啊!

況且,這麼多年來,因為我們學科的名聲,急診的病人以呼吸為主,急診大夫們早就很有經驗了,我相信我們急診處理這類患者的能力早已超出絕大多數三甲醫院的呼吸科。而且多年的合作讓我們和急診早就建立了很好的革命友誼,緊急的情況下,氣管插管治療完全沒問題,而他在急診侯床,如果需要上ECMO,也一定會得到更及時的救助。

雖然上了ECMO也未必能救患者一命。但竊以為,作者還是高估了自己的社會運作能力,低估了公立醫院的擔當和公益性以及公立醫院醫務人員的高尚性。這大概也是這個社會的部分精英、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通病吧。

6)抽血氣是呼吸科的必查項目

是最快最直接也是信息量很大的檢查項目。僅僅因為抽血氣,護士可以因為家屬的問責而“嚇傻了”,足見現在醫患關係的噤若寒蟬。沒錯,作為二線,我們評估的一部分內容就是“家屬的依從性”。我曾經說過“我們國家重點學科就沒有搞不定的疾病”,但是我也曾經因為一些家屬的情況而拒收病人,比如我親眼看見上一秒因為急診護士採血而大罵護士而下一秒求我住院的家屬。醫護人員與你無怨無仇,如果你一開始就抱著懷疑、不尊重甚至敵對的情緒就診,你可以得到基本的治療,但很難得到最佳的治療。

7)“不能讓孩子學醫”?

我相信這是作者的肺腑之言,也能理解作為父母的心情。誰願意看到自己的孩子這般辛苦呢?就連我自己都曾經說“早知道要一年值上一百幾十個高強度的24小時班,估計都不敢投胎了”。然而,竊以為,有社會能力的人要做的是呼籲並引起政府的重視,協助解決問題,而不是把問題推給別人。

8)重症患者的交待病情。

這是我們二線的工作內容之一,所以每每遇到重病人,氣管插管之前我都會反覆強調“一定把要說的話都交待了,不然有可能沒機會說了”,但是國人普遍缺乏面對死亡的意識,也缺少敬畏心理,大多數人都選擇相信奇蹟,即便我告知的存活率的數字低到多麼不容樂觀,很多家屬依然選擇“大夫,可千萬別告知實情,患者心理很脆弱”,或者虛妄地相信“他人這麼好,奇蹟一定會發生在我們身上”。如此看來,很多人把“夢”當成“夢想”,也不足為奇哈。每個人都應該敬畏死亡,應該對死亡多一些瞭解。

9)互助獻血。

互助獻血固然並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但是,沒有更好的解決方式前,有解決方式總比沒解決方式強。2.10剛出臺的新政“取消互助獻血”,讓業內人士無不替很多患者捏了一把汗。外行說來,最簡單直接的理解是“用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大問題”,有些時候,再多的錢也換不來血,進而推及生命。

希望此文能夠傳播廣泛,至少引起了大家的重視,醫療方面也自然有可改進的地方,是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