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與其風水養人,不如人養風水。仁義衚衕的來歷

在我們老家的縣城裡,有個只有三尺寬的小衚衕。衚衕雖窄卻大有來頭。這裡面有個感人的故事。

據說,故事發生在清朝時期。衚衕西邊的蔡家出了個能人,生意做得很大,發了大財。唯一不稱心的是一直沒有子嗣。

故事:與其風水養人,不如人養風水。仁義衚衕的來歷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沒有兒子在封建社會可是一件大逆不道的大事。蔡大員外接連娶了三房姨太太,大夫人小太太的給他生了七八個女兒,可就是不見兒子的影。而東鄰李家則是人丁興旺,財源滾滾。這蔡員外看的真是羨慕嫉妒恨啊!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蔡員外前後找了好幾個風水先生給他看陰陽宅,該改的地方也改了,該遷的祖墳也遷了,卻一直沒有效果。

這一天,蔡員外又從百里以外,接來了遠近聞名的吳半仙來,好酒好菜地照應著,懇求吳半仙給他好好看看。酒足飯飽後吳半仙去蔡家祖墳指點了一番,又圍著他的院子轉了一圈說:“是這東邊的院子當你們家的運勢。”吳半仙接著講解道:“你看東邊本來就為上,他們的宅院又比你的大而且還高,把你們的陽氣全部擋住了。所以,貴府現在是陰盛陽衰,只生千金不見公子。”

故事:與其風水養人,不如人養風水。仁義衚衕的來歷

“那怎麼破呢?”蔡員外急忙問。

“要破,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有點難。但是,擱在大員外身上就不算事了。”吳半仙賣關子說。

“先生請講,我多給加辛苦費。”蔡員外急切之情溢於言表。

吳半仙微微一笑說:“只有員外擴建一下宅院,再把地基漲高半尺就萬事大吉了。”

要建一個院子可是一筆不小的開銷。可是,為了子孫後代,蔡員外還是決定聽吳半仙的話,把房屋全部推倒重建。

既然重建,就得建的完全沒有遺憾。於是,蔡員外打起了和東邊李家的那一尺空地的主意。打算把院子擴出去,再把地基墊高,這樣無論從面積上,還是高度上都能壓過李家了。

故事:與其風水養人,不如人養風水。仁義衚衕的來歷

蔡家這麼大興土木的折騰宅院,李家早就打聽明白了來龍去脈。李家也不是吃素的,隨即也準備重建家院,李家想:就是窮家蕩產也不能讓蔡家把自己的運勢壓下去。

蔡家把房子蓋得再高,李家無權干涉,只能自己也再加高自己的地基。但是,蔡家要佔用兩家之間的這一尺地擴建,李家不幹了。這一尺地是兩家的祖上留下來的,也有李家的一份,憑什麼你蔡家都霸佔了?

為此事兩家鬧起來官司,蔡家花錢買通官府,眼看官司要贏,那李家也是寸步不讓。李家有個遠房的堂叔在京城當大官,李員外便派大兒子去京城,搬做官的本家大伯來為他們做主。

官居高位的李閣老,聽完事情的經過後,面露微笑,對遠道而來的侄子說:“都是匹夫之見,《易經》上說:與其風水養人,不如人養風水。你回去跟你父親說,不要與蔡家爭鬥了。咱再給他讓出一尺,讓他儘管蓋就是了。”

李家大公子不敢怠慢,連夜趕回家,一五一十對父親學說了大伯的話。李員外聽罷微微點了點頭:“還是你大伯有遠見心胸寬啊!”隨即又讓出了一尺,以便行路之人通過。

故事:與其風水養人,不如人養風水。仁義衚衕的來歷

蔡員外見李員外這麼大度,細思量覺得確實是自己有錯在先,就也讓出來一尺。此事一傳開,人們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讚。

蔡李兩家握手言和,而且兒女聯了姻,李家的男孩有的改姓了蔡。此後成了縣城的兩大旺族。

有好事的文人,提筆在衚衕口寫下了“仁義衚衕”四個大字。仁義衚衕的故事就這麼流傳了下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