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早時期出現的大規模“大刀戰”是哪場戰鬥?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中日之間的戰爭已局部打響。1933年初,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了對我國熱河、長城一線的侵略戰爭,“長城抗戰”爆發。

1933年3月,東北軍在日軍的猛烈攻勢下節節敗退,為保衛位於河北遵化縣東北的一座重要的交通要道“喜峰口”,國民革命軍第29軍軍長宋哲元奉命急調第37師第109旅217團作為先頭部隊趕赴馳援。隨後,時任第109旅旅長的趙登禹率部急行100多里,於3月9日下午抵達喜峰口。而他們的當面之敵為日軍混成第14旅團(旅團長服部兵次郎)先遣隊。

抗戰早時期出現的大規模“大刀戰”是哪場戰鬥?

出自西北軍的第29軍本身有較好的武術基礎,第109旅旅長趙登禹更是其中的佼佼者。1914年9月,16歲的趙登禹瞞著家人到馮玉祥的第16混成旅投軍,在跟隨馮玉祥南征北戰的日子裡,他以高超的武藝與卓越的軍事才能贏得了馮的賞識,從一名小小傳令兵升至第25師師長。不過1933年的趙登禹要面對的不再是國內軍閥的部隊,而是在機動作戰和單兵拼刺技術上都遠勝於中國軍隊的日本陸軍,這令他不得不動用軍中的精銳——大刀隊。

抗戰早時期出現的大規模“大刀戰”是哪場戰鬥?

面對來勢洶洶直撲喜峰口而來的日軍,第29軍217團的將士拼死抵抗,許多營級、連級的軍官手持大刀,親自帶隊攻向被日軍佔領的據點,雙方展開了慘烈的肉搏戰。幾經拉鋸,我軍將之前失守的多處陣地奪回,日軍被逼入死角處隱蔽,等待天色暗淡後發起新一輪的攻勢。不過,這場殘酷的戰鬥給日軍留下卻是另一番景象,日方史料記載—“敔軍(指國軍29軍)手榴彈千百發齊投,在城牆下爆發,帶著青色之閃光照及長城明滅之光景,不覺悽慘,反似觀東京兩國所放煙火之偉麗也”。天黑之後,中日兩軍在長城上肉搏血戰。

抗戰早時期出現的大規模“大刀戰”是哪場戰鬥?

隨著喜峰口激戰的白熱化,第29軍各部紛紛趕往支援。令大刀隊聞名全國的一役發生於3月12日。11日深夜,趙登禹親自率領109旅主力對日軍混成第14旅團的三處陣地進行突襲。由於29軍彈藥匱乏,趙登禹遂向夜襲部隊下達命令,“只准用大刀砍,手榴彈炸,非萬不得已,不用輕機槍和步槍射擊,以殲滅敵人為第一,虜獲戰利品為其次”。戰鬥於12日凌晨3時展開,遭到襲擊的日軍立即以機槍向大刀隊猛烈開火,槍聲劃破靜夜,幾處陣地上空一片通紅。此次夜襲斃敵多名(後有報道說砍死砍傷日軍1000餘人,顯然過於誇張),繳獲了日軍作戰地圖若干、攝影機一架及機槍二十餘挺,戰果頗豐。後又因媒體宣傳,趙登禹與29軍的大刀隊聞名全國。長城抗戰結束後,趙登禹因功被提拔為132師師長,後又獲三等雲麾勳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