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藝術家簡介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南海巖,1962年生於山東省平原縣,1982年畢業於德州師專藝術系,同年分配於平原師範學校任美術教師。1994年入北京畫院深造於王明明工作室,並受益於盧沉、周思聰和姚有多等教授。現為北京畫院專業畫家,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其傳略及作品入編《中國現代美術全集》《中國當代美術全集》《二十一世紀中國繪畫精華錄》等大型畫集。作品《陽光璀璨》於1999年獲得第九屆全國美展銅獎,《淨土》於2003年獲得第二屆中國畫大展銅獎,《金谷》於2004年獲文化部全國畫院雙年展優秀作品最佳作品獎。《虔誠》入選百年中國畫大展,並被中國美術館收藏。出版有《南海巖畫集》《當代美術家精品集·南海巖》《南海巖重彩人物畫集》《名家名畫·南海巖彩墨人物》《百年中國畫展名家精品·南海巖專輯》,《青山一隅——南海巖書法墨跡選》等十餘部作品專集。

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文/李洪偉

“煙霞石屋兩平章,渡水穿花趁夕陽。萬片綠雲春一點,布裙紅出採茶娘。”這是清代詩人、文學評論家袁枚先生的《湖上雜事詩》,描寫身著紅布裙的採茶姑娘在“萬片綠雲”的茶海下采茶情景,此情此景讓人讀完後閉目回味、情景悠長、真可謂是性情之作。袁枚先生開創“性靈說”,主張在詩中抒寫性靈,性靈即為性情。性靈是生活中的真實感受、情趣和識見,它不受任何束縛,追求的是真率、自然、清新、靈巧的藝術風格。性靈與常識結合起來以性情、天分、學習為創作的基本,以真、新、活為創作追求,這是它的創作主旨。

繪畫藝術與作詩無異,皆是性情的流露。南海巖先生主張繪畫創作以心性作為基點,心性亦即是情感的表達,也即是性情的釋懷。南先生講:“藝術創作如果沒有感情,何談藝術何談感人。”在寫生和採風時如果事物沒有感動你,你就不會把它記錄下來,如果內心沒有興趣沒有情感,就談不上藝術創作。反之,在創作上如果沒有想法,沒有意識的表達事物,沒有情感的傾訴,宣紙上的塗抹也只能算是鬧鬧、塗鴉,和藝術相距甚遠。袁枚先生說:“凡詩之傳者,都是性靈,不關堆垛。”他認為詩之所以能夠口口相傳,皆是性情之物,無論怎樣的形式它也會感人,他又談到:“詩者,人之性情也,性情之外無詩。”海巖先生也是感同身受,認為“畫者,人之性情,性情之外無畫。”如:吳昌碩、黃賓虹、齊白石、李可染、李苦禪、潘天壽、傅抱石、黃胄等等藝術大家,無一作品不是性情之作,他們的作品張張是一個故事,幅幅是一種學問。海巖先生講:“只有帶著情感的創作,作品的感染力才可透入人的心臟。”南先生很注重畫面節奏的把握,他大筆墨的處理結構關係,在人物的眼睛、嘴角和麵部的精心刻畫上精而又精,精雕細琢,這都是在表達一種情感,這種情感只有在繪畫“矛盾”中才能求證,不斷的改,不斷的求證,加強人物表情,這皆是在想把內心最純粹東西表達出來,這是一種動力,更是一種情感表白。

黃胄先生講:“內容決定形式。你如果故意追求張三、李四的畫法,到不一定能畫的出來。只有用自己的藝術語言,這‘語言’即使非常笨拙,究竟還是自己的語言。用自己的‘語言’把自己受了感動的事情‘講’出來,這樣的作品才有生命力。”海巖先生的《虔誠》《春的祈盼》《盛世吉祥》等等,都是這種情感下的創作。只有有了性情,才會明確創作的觀點、目的和表現方法,這種情況下畫出的才會不一樣。否則,東抄一點,西抄一點,拼湊出來,就和說謊話一樣,更談不上什麼風格。南先生主張按照自己的性情畫自己的畫,表達自己的感情自己的思想,有了這種意識就會有自己的筆墨,自己的色彩符號,最終還原自己的藝術風格。可見寫生動情是為了創作,那麼創作動情則是為了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

作品欣賞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心手合一|南海巖先生的性靈學說

弘揚中國美術精神

彰顯中國美術氣派

潤玉程收藏推薦

(註明:圖片來源一一榮寶齋在線)u


專場推薦

2020年04月22日

南海巖書法作品專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