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T 發展史,PAD,手機大量普及的源頭技術

我們身邊的所有電子產品,從早期的高價進口,到後期的國內大批量生產製造,價格更趨平民化。這部分改變均來自 SMT 製造的高速發展和創新。最為可惜的是,在 SMT 產業高速發展的 20 年內,中國製造馳名世界的輝煌階段,我們中國至今都未發明創造出國產的高端貼片機。我們國家所有品牌的手機,甚至蘋果,三星品牌,亦均來自日本,德國品牌貼片機制造。當然韓國還有三星貼片機慰藉自我。我們呢?

美國是世界上 SMD 和 SMT 最早起源的國家,並一直重視在投資類電子產品和軍事裝備領域發揮 SM T高組裝密度和高可靠性能方面的優勢,具有很高的水平。

日本在 70 年代從美國引進 SMD 和 SMT 應用在消費類電子產品領域,並投入世資大力加強基礎材料、基礎技術和推廣應用方面的開發研究工作,從 80 年代中後期起加速了 SMT 在產業電子設備領域中的全面推廣應用,僅用四年時間使 SMT 在計算機和通信設備中的應用數量增長了近 30% ,在傳真機中增長40%,使日本很快超過了美國,在 SMT方面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
FUJI/PANA/SANYO/Yamaha/Juki /TDK等)

歐洲各國 SMT 的起步較晚,但他們重視發展並有較好的工業基礎,發展速度也很快,其發展水平和整機中 SMC / SMD 的使用效率僅次於日本和美國。(
Philp/Siemens/DEK/MPM/ERKA/ERSA)

80年代以來,新加坡、韓國、香港和臺灣省亞洲四小龍不惜投入巨資,紛紛引進先進技術,使 SMT 獲得較快的發展。(工業製造為主,韓國 Samsung )

中國的電子科技人員從上世紀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初就開始跟蹤國外 SMT 技術的發展,並在小範圍內應用 SMT 技術。中國規模化引進 SMT 生產線起於上世紀 80 年代初、中期。其背景是中國彩色電視機工業技術開始引進。為其配套的彩電調諧器,如松下彩電調諧器由 A 型轉向 B 型電子調諧器,而新型調諧器大量採用片式元器件。在當時的計劃經濟指導下,國內彩電調諧器廠開始引進 SMT 生產線,引進的機型有松下、三洋、TESCON、TDK等。

上世紀 90 年代初、中期中國錄像機生產線的引進掀起了另一次 SMT 引進高潮。以松下錄像機為例,從 L15 開始大量採用片式元器件。這一期間大連華錄、北京電視設備廠、上海錄音器材廠、南京714廠、夏新等一批錄像機生產廠家開始引進 SMT 生產線。據國外某調查機構統計,至 1997 年底為止,中國貼片機的保有量為 3700 臺,SMT生產線總數為 1500 條-2000 條之間。

進入 21 世紀以來,中國 SMT 引進步伐大大加快。我國海關公佈貼片機引進數據起始於 2000 年,當年公佈的貼片機年引進量為 1370 臺,以後平均每年遞增率達 50% 以上,2005 年引進貼片機達8992 臺,中國貼片機保有量在 30000臺 以上、SMT生產線在 15000 條左右。

SMT 發展史,PAD,手機大量普及的源頭技術

SMT 發展史,PAD,手機大量普及的源頭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