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州之戰,唐肅宗決策給了叛軍機會,9路唐軍敗於耍心機的史思明

唐肅宗在討伐安史叛軍時期,前期收復兩京,加之叛軍進軍江淮的計劃破產,被張巡擋在了睢陽,可以說之前堅持的兩頭並舉,一路攻佔關中,佔據兩京,一路攻入江淮、江南之地,奪取唐帝國的經濟重地,以此來徹底擊垮唐帝國的反擊能力,可是局勢發展並不向著有利於叛軍的方向發展,而且隨著唐肅宗調集兵力,安史叛軍已經逐步被壓縮在河北之地了,唐王朝也準備和叛軍打決戰了。

相州之戰,唐肅宗決策給了叛軍機會,9路唐軍敗於耍心機的史思明

也就是在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至乾元二年(759年),調集各路人馬,在河北之地和安慶緒史思明打了衛州之戰,相州之戰,希望畢其功於一役,徹底擊垮叛軍集團,但是相州之戰,大唐主力齊聚,卻被史思明擊敗,唐肅宗也失去了一戰平定叛亂的機會。

相州之戰唐軍戰敗,可以說對大唐的打擊是致命的,正是因為此戰失利,短期內平定叛亂變成了不可能,曠日持久的動亂,透支了大唐的國力,更要命的是,各地節度使在戰爭中獲得了更加廣泛的權力,擁兵自重,再也不是唐中央可以控制的了。

《新唐書.兵志》由是方鎮相望於內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捨由於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後」,以邀命於朝。

尤其禍亂唐朝中後期的河北三鎮更甚,而回顧相州之敗,唐軍戰敗之慘,在歷史記載中都讓一陣怪風背鍋了,只能說這次戰敗,對唐朝格局影響過大,不是某個人可以背鍋的了,只能歸咎於天命了,而這也的確是天命給唐帝國又開了一次玩笑,之前是安祿山攻入潼關,這次是相州之敗,大唐的國運也是逐步衰落,步入地方藩鎮割據的局面。

相州之戰,唐肅宗決策給了叛軍機會,9路唐軍敗於耍心機的史思明

當時唐軍主力有多少呢?記載中各有不同。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七》官軍步騎六十萬陳於安陽河北,思明自將精兵五萬敵之。

《新唐書.逆臣傳》乾元元年秋九月,帝詔郭子儀率九節度兵凡二十萬討慶緒,攻衛州,遂度河,師背水壁而待。

《冊府元龜》乾元初,子儀統朔方之師與河東節度李光弼等九將兵十五萬進討史思明之遺寇。

首先可以排除的是60萬的說法了,當時以唐帝國的國力,除去各地留守部隊,9鎮節度使的兵力就能集結60萬大軍,如此強大的軍力,安史之亂早就平定了,相對來說,10至20萬是相對合理的,總體上來說,唐軍部隊兵力上是略佔上風的。

這是唐肅宗在收復兩京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發動了對叛軍的決戰,而叛軍方面,安慶緒和史思明也是先後拿出了全部家底的,雙方都是希望通過一戰扭轉局勢的。

相州之戰,唐肅宗決策給了叛軍機會,9路唐軍敗於耍心機的史思明

戰事第一階段,郭子儀率部攻打衛州,即今河南省衛輝市,唐軍先後大敗安慶緒,安慶緒“自是銳兵盡矣”,只能退守相州(今河南北部安陽市,河北省臨漳縣一帶)做困獸之鬥,可以說叛軍能打的只剩下史思明所統部隊了。

可以說如果我是當時的一名唐軍將領,局勢發展至此,大唐是穩贏了,在安祿山攻入潼關前,在河北之地的爭奪戰中,史思明不是郭子儀李光弼的對手,當初郭李兩人都有進攻叛軍大後方范陽的意圖,但是叛軍攻破潼關,計劃就擱置了。

那麼唐軍主力雲集,朔方節度使郭子儀、河東節度使李光弼、關內潞州節度使王思禮、淮西襄陽節度使魯炅、興平節度使李奐、滑濮節度使許叔冀、平盧兵馬使董秦、鎮西北庭行營節度使李嗣業、鄭蔡節度使季廣琛的九節度聯軍,一眾將領齊聚,為何大好局勢就莫名其妙的敗了呢?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叛軍的境況如何。

相州之戰,唐肅宗決策給了叛軍機會,9路唐軍敗於耍心機的史思明

困守相州的安慶緒是如坐針氈,危在旦夕。

《新唐書.逆臣傳》而王師圍已固,築浚城隍三週,決安陽水灌城。城中棧而處,糧盡,易口以食,米鬥錢七萬餘,一鼠錢數千,屑松飼馬,隤牆取麥秸,濯糞取芻,城中欲降不得。

唐軍圍困相州,引水灌城,城內糧草將近,安慶緒求援於史思明,一開始史思明只是派遣歸仁率一萬餘人抵達相州北部的滏陽,只是在聲勢上支援安慶緒,是在安慶緒認慫,把帝位讓給史思明後,史思明才從魏州(今河北邯鄲市大名縣城東北)率10餘萬眾南下救援安慶緒。

至此,唐軍和叛軍主力之間的決戰拉開了帷幕,只要唐朝打贏這一戰,河北之地就可以收復,剩下的殘餘叛軍勢力都不足為慮,那麼尚未被叛亂完全透支國力,各地節度使勢力還不那麼強的時候,唐肅宗還是有機會改變大唐衰敗軌跡的,最起碼可以延緩唐朝中後期各地藩鎮自立局面出現的時間。

相州之戰,唐肅宗決策給了叛軍機會,9路唐軍敗於耍心機的史思明

那麼唐軍是如何戰敗的呢?原因之一是唐肅宗忌憚於武將專權,害怕平定了安史之亂,又會出現另外一個叛臣。

《新唐書.郭子儀傳》帝即詔大舉九節度師討慶緒,以子儀、光弼皆元功,難相臨攝,第用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而不立帥。

《新唐書.宦者.魚朝恩傳》觀軍容使自朝恩始。

什麼害怕郭子儀李光弼難以相互統轄都是鬼話,人家之前在河北之戰中配合也蠻好的,而且既然害怕兩人難以相互統轄,就更需要任命統帥了,不然仗還怎麼打,說白了唐肅宗還是忌憚有人在平叛中做大,他還是犯了和唐玄宗一樣的毛病,總是想的很遠,而忽略了自己的決策是否會對當前的戰局產生不利影響。

所以唐肅宗任命魚朝恩為大唐第一位觀軍容,也是“苦”了唐肅宗了,還新創了一個官職,而魚朝恩是唐軍的統帥嗎?其實他處於是也不是,不是也是的尷尬地位,他更多的是監軍,只是對唐軍將領作戰有一定約束力,但他又不能調動各路兵馬。

相州之戰,唐肅宗決策給了叛軍機會,9路唐軍敗於耍心機的史思明

這就進而引發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眼看相州旦夕可下,只是史思明的叛軍就在馳援相州的路上,這仗怎麼打?沒人說了算,估計也就是郭子儀憑藉威望暫時可以令各路兵馬勉強在一起配合,唐軍組織的鬆散是給了史思明機會的。

圍攻相州的唐軍也出現了疲態。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七》城久不下,上下解體。

《新唐書.李嗣業傳》與子儀等圍相州,師耄。

《舊唐書.李嗣業傳》是時,軍無統帥,諸將自圖全,人無鬥志。

沒有統帥的唐軍,缺乏凝聚力,攻城不下又挫銳氣,這也就導致了將士喪失鬥志,9路節度使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以自保為主的情況,而且《新唐書》還有“師耄”來形容圍城的唐軍,“”是老的意思,也就是說唐軍已經接近疲態。

相州之戰,唐肅宗決策給了叛軍機會,9路唐軍敗於耍心機的史思明

這樣的唐軍和馳援而來的史思明相比,顯然史思明遠道而來卻變成了“以逸待勞”,再是各路唐軍有自己的小心思,軍心渙散,在面對叛軍最後一支生力軍的時候,雖然兵力上處於優勢,但是局勢上卻處於不利對位。

同時史思明也是耍了一個心機,也就是利用騷擾戰繼續疲憊唐軍。史思明組織了多路小股精銳騎兵,到處騷擾各路唐軍,只要唐軍出迎作戰,叛軍就撤回,讓唐軍找不到作戰的機會,記載中唐軍是沒有太多應對之法的,也就是說,叛軍可能在騎兵兵力上是佔優的。

相州之戰,唐肅宗決策給了叛軍機會,9路唐軍敗於耍心機的史思明

史思明最陰險的是挑撥各路唐軍之間的信任。

《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七》時天下饑饉,轉餉者南自江、淮,西自並、汾,舟車相繼。思明多遣壯士竊官軍裝號,督趣運者,責其稽緩,妄殺戮人,運者駭懼......而官軍邏捕不能察也。由是諸軍乏食,人思自潰。

史思明派遣將士裝扮成為唐軍將士,恐嚇供給前線唐軍的後勤農夫,動輒殺戮,而巡邏的唐軍竟然不能分辨真假,結果就是唐軍補給線斷絕,可見唐軍對於後勤補給線的保護不足,同時既然叛軍可以襲擾唐軍後勤線,那麼唐軍為何沒有類似的行動呢?或者唐軍也有過,但是顯然就效果而言,史思明更加成功。

那麼為何說史思明挑撥了各路唐軍之間的關係呢?《新唐書》有一處值得一提的記載。

《新唐書.逆臣傳》慶緒收官軍餘餉,尚十餘萬石。

不是說圍困相州的唐軍缺糧了,哪裡來的十餘萬石糧食?個人猜測是因為隨著史思明襲擾唐軍的補給線,害怕缺糧的各路唐軍可能存在相互搶奪糧食的情況,反正都可以歸咎於叛軍搞的鬼,而這樣越發加重了唐軍後勤補給的糟糕情況。

相州之戰,唐肅宗決策給了叛軍機會,9路唐軍敗於耍心機的史思明

同時各路唐軍糧草儲蓄情況也不一樣,有糧吃的唐軍不一定有心思把糧食分給缺糧的唐軍,沒有統帥統一節制調度,局面也就越發的混亂了,最後這些糧草也是都便宜了叛軍。

在來說說最後的決戰,史思明在進一步疲憊唐軍後,對唐軍發動了主動進攻。

《新唐書.郭子儀傳》慶緒求救於史思明,思明自魏來,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前軍遇之,戰鄴南,夷負相當,炅中流矢。子儀督後軍,未及戰。會大風拔木,遂晦,跬步不能相物色,於是王師南潰,賊亦走,輜械滿野。

這是關於相州之戰,唐軍戰敗的記載,給人的感覺很迷離啊,在佈陣上,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首先和史思明接戰,殺傷相當,郭子儀統兵在後,這也可以看出當時郭子儀還是有一定威信的,雖然他不是統帥,但是在戰場上的位置,他算是9路唐軍的統帥。

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郭子儀列陣待敵,一陣大風,特大風直接吹散了唐軍,各路唐軍由此潰退,輜重遺棄無數,之後就沒之後了,唐軍就這麼敗了,這麼大的仗,一陣大風決定了勝負,我要是喝多了就信了,這樣的記載完全經不起推敲啊,顯然大風是為這次唐軍戰敗背鍋的。

相州之戰,唐肅宗決策給了叛軍機會,9路唐軍敗於耍心機的史思明

首先大風沒長眼睛,只吹散唐軍沒有吹散叛軍,《新唐書》也是記載了,叛軍被大風也吹的退軍了,也及時說大風對雙方都影響是相同的,怎麼唐軍就扛不住潰敗了,顯然不是大風的原因。

再者唐軍也不是都潰敗了啊。

《新唐書.李光弼傳》會諸將驚潰,各引歸,所在剽掠,獨光弼整眾還太原。

《新唐書.王思禮傳》與子儀圍賊相州,軍潰,惟李光弼、思禮完軍還。

《新唐書》記載的是,李光弼和王思禮所部是完整撤下來的,那麼要是大風左右了戰局,只結果說這大風還是精準打擊啊,完全避開了李光弼和王思禮所部,這怎麼可能。

只能說真正擊垮唐軍的不是大風,而是史思明所統叛軍的進攻,我們可以推測,是唐軍某部潰敗引起了全局的潰敗,而郭子儀所率主力朔方軍被潰軍沖垮,進而唐軍發生了全線潰敗,如果不是唐軍兵力受挫,那麼唐朝完全有能力在調集兵力和史思明再打一仗啊。

相州之戰,唐肅宗決策給了叛軍機會,9路唐軍敗於耍心機的史思明

再多說一點是,香積寺一戰名聲大陣的李嗣業怎麼沒有出現在最後的決戰中,那時因為他在決戰前已經為國捐軀了。

《舊唐書.李嗣業傳》賊每出戰,嗣業被堅衝突,履鋒冒刃,為流矢所中。數日,瘡欲愈,臥於帳中,忽聞金鼓之聲,因而大叫,瘡中血出數升注地而卒。

那麼可見在最後的決戰前,李嗣業所部已經和史思明所部交戰了,李嗣業因為深受重傷,聽聞擊鼓進軍之聲,過於激動傷口崩裂,流血過多而死,而且最後的決戰中,也只能看到9路中的5路唐軍,可以推測,有4路唐軍要麼在前期和史思明的戰鬥中突出戰鬥,要麼是在其他方向圍困相州而未參戰。

就當時的情況是哪支部隊先潰退引發了全局失利呢?由於歷史記載讓大風背鍋,那麼當時可能出現三種情況,一種是李光弼、王思禮、許叔冀、魯炅四路兵馬的一支發生潰敗,直接衝散了後方的郭子儀所部。

第二種是郭子儀所部被史思明所部擊潰,作為戰力最強的朔方軍,其戰敗必然會引發全局混亂,而第三種就可能是僕固懷恩的潰敗引起全局混亂。

《新唐書.叛臣.僕固懷恩傳》從郭子儀破安太清,下懷、衛二州,攻相州,戰愁思岡,常為先鋒,勇冠軍中。

僕固懷恩所統回紇騎兵是唐朝平叛過程中一支生力軍,因此他成為郭子儀的主力先鋒,他也是參與了進攻相州的戰爭的,但是沒有記載他在此過程中的表現如何,可能存在其在和史思明的作戰不利,或者他沒控制住回紇騎兵,回紇騎兵撤出了戰場,引起了局勢的混亂,在史思明叛軍的瘋狂進攻下,各路唐軍先後潰敗了。

至此,唐肅宗調集兵力,想要畢其功於一役的計劃破滅,而唐軍在此戰中,是可以佔據主動的,但唐肅宗沒有任命統帥,久攻相州不下的唐軍又過於疲憊,史思明也是通過襲擾戰加劇唐軍的疲態,最終一戰定乾坤,擊敗了9路唐軍,叛軍勢力又死灰復燃了,這也加劇了唐王朝的衰敗,只能說大唐的國運如此,如之奈何啊!

參考資料《舊唐書.肅宗本紀》《新唐書.兵志》《新唐書.郭子儀傳》《舊唐書.郭子儀傳》《舊唐書.李光弼傳》《新唐書.李光弼傳》《新唐書.王思禮傳》《舊唐書.李嗣業傳》《新唐書.李嗣業傳》《新唐書.逆臣傳》《新唐書.叛臣.僕固懷恩傳》《新唐書.宦者.魚朝恩傳》《資治通鑑.唐紀三十七》《冊府元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