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太破倆校長爭執,蔣夢麟:我的孩子不住,張伯苓:我的孩子住

窮苦家庭的孩子想要讀書,或如囊螢映雪、鑿壁借光一般,而富裕子弟則既有可能,一面牆的大書櫃,幾十平米的大書房。

學習條件的差異不可避免,有人認為窮困之下,經歷磨難方能成才。有人卻認為,學習者就該有最優環境。民國兩位校長,就曾因為此事發生爭執。

宿舍太破倆校長爭執,蔣夢麟:我的孩子不住,張伯苓:我的孩子住

一、秘密動工,教育先行

民國時期,西方教育方式引進不久,大學亦處在初創時期。此時大學裡的學生與教授,幾乎都是那個時代走在前列的人物。

正所謂,教育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不管在何等戰亂時期,人才永遠排在第一位。抗日戰爭爆發之前,日本對中國已經虎視眈眈,軍方自有人備戰。

而此時,對於教育界來說,最大的問題便是遷校區。1935年,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預備聯合起來,在長沙成立臨時大學,趕在北方爆發戰事之前,提前帶領師生南遷。

宿舍太破倆校長爭執,蔣夢麟:我的孩子不住,張伯苓:我的孩子住

這一年,三個大學的校長秘密撥款,開始在長沙修建校舍。按照工期,應當會在1938年完工。

只是,誰也不曾料到,1937年戰事便已經爆發。此時有些校舍並未完工,為此,他們不得已臨時租用當地聖經學院的部分校舍,總歸得先離開戰亂之地。

據說,當時清華大學為了加速逃離,在清華園火車站,連夜運走了幾列火車的書籍與器械。

宿舍太破倆校長爭執,蔣夢麟:我的孩子不住,張伯苓:我的孩子住

一來,這些書籍與器械是師生上課與研究必需,二來,作為知識分子,清華大學的師生恨不能將全部設備搬走,不給敵人留一點。

二、破爛宿舍,校長相爭

1937年,三個大學的校長在長沙對臨時大學的宿舍進行考察。這一次,他們一看周邊環境,幾塊板子組成的簡單床鋪,確實與之前在北京、天津的原校區無法相比。

於是,當時的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當場表示,這樣的宿舍根本無法居住,在這樣的宿舍里居住,學生完全無法安心學習,又何談做研究、報效祖國。

宿舍太破倆校長爭執,蔣夢麟:我的孩子不住,張伯苓:我的孩子住

但是南開大學的校長張伯苓卻認為,宿舍條件雖然不好,但在當前戰亂情形下,能有一放天地安心學習實屬不易,如果再要求條件也不現實。

何況,正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學校的學生未來都將是國之棟樑。即便是在這種時候,適應一下艱苦環境也並無不可。

誰聊這時候,蔣夢麟卻突然說:“倘若是我的孩子,我就不要他住在宿舍裡!

張伯苓卻絲毫不肯示弱,直接表態:“倘若是我的孩子,我一定要他住在這宿舍裡!”

此二人都是當時的知識分子,從成長環境來看,均家境良好,不曾受過太多苦。

宿舍太破倆校長爭執,蔣夢麟:我的孩子不住,張伯苓:我的孩子住

如果要說不同,那便是張伯苓曾經是清末水師的一員,他曾經親身體會戰敗投降的滋味。也正是因此,他深感國家缺乏人才,才轉而放棄從軍,開始興辦教育。與他相比,蔣夢麟的人生順風順水,幾乎不曾受過挫折,前往美國留學亦頗受導師喜愛。

從這個角度來說,也就不難理解這兩人的爭執了。

三、三路大軍,再度遷校

即便當初蔣夢麟與張伯苓爭論再兇,他們依舊迫於無奈,讓學生住進了宿舍。只不過,這種居住並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很快長沙也不再安全,他們必須再次搬遷。

這一次,廣西向三所大學拋出了橄欖枝,但仔細思量之後,他們最終選擇了雲南昆明。

宿舍太破倆校長爭執,蔣夢麟:我的孩子不住,張伯苓:我的孩子住

曾經,他們以為長沙已經足夠偏遠與安全,但現實卻狠狠打臉。因此,這次再度遷校,必得成為他們的最後一次。於是,地點最終被定在了雲南昆明,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西南聯合大學。

將整個學校從長沙搬到昆明,並沒有想象中容易。一路上,他們分成三路。

第一路採用步行方式,從長沙繞道香港越南,隨後進入昆明。這條路線雖然長了點,但好在一路上沒有戰亂,相對安全,道路也算不得太崎嶇。陳寅恪,便是這條道路上的一員。

宿舍太破倆校長爭執,蔣夢麟:我的孩子不住,張伯苓:我的孩子住

第二路採用汽車、火車等方式,從湖南入廣西,繞道越南進入雲南。這條路是三條路線中,最為輕鬆的,步行的時間不長,一路上除了有交通工具,更有廣西政府接待。

因此,走這條路的人,也大多都是稍微富裕之人,馮友蘭、錢穆便在這條路上。

第三條路號稱最苦遷校路,他們一路步行,從湘西進入廣西,再到雲南。一路上山路崎嶇不說,更有土匪威脅。幸好有出生在湘西地帶又有從軍經歷的沈從文,他從中協調,這才使得一路上有驚無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