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王張作霖——歐式決鬥中國第一人


東北王張作霖——歐式決鬥中國第一人

決鬥最早出現於中世紀初期的歐洲。當時,歐洲部份國家審理民間各種糾紛時,主要依靠的是神判法,但是這樣的方法很不科學,最後就改用決鬥的方式來判明孰是孰非,並且聲稱:神會保佑說真話的人在決鬥中獲勝。按照規定,訴訟一方可以要求與另外一方用決鬥判明是非。敗訴方如果不服,還可以要求和法官決鬥。決鬥後,鬥敗者不僅敗訴,而且如果不死,還會遭受斷頭和絞刑的懲罰。

後來,王室領地擴張,王權不斷加強,司法制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改進。法王亨利二世明令禁止決鬥,但決鬥之風從未終止。到了近代,決鬥有了新的發展,資產階級政客和歐洲貴族階級都曾經是決鬥的主角。隨著時代的發展,野蠻之風也遭到了人們的反對,各國明令禁止。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決鬥才在歐洲絕跡。


東北王張作霖——歐式決鬥中國第一人

說到歐式決鬥,中國人最熟知的肯定是俄國詩人普希金。普氏決鬥的根本原因很簡單也很明瞭。那就是他的妻子普希金娜太漂亮了。有個漂亮妻子是世界上所有男人的夢想,如果是中國式的貪官,則把擁有全世界漂亮的女人當成夢想;但普希金漂亮的妻子給他帶來榮耀的同時也給他帶來了綠帽子。因為法國籍宮廷衛隊長丹特士用盡一切手段勾引普希金娜。那時的俄羅斯上層社會又有一個無聊至極又特別刺痛人心的綠帽子協會。雖然是民間自發組織,但這個協會如果賜予誰一頂綠帽子,誰就會在上流社會名聲掃地,成為人人恥笑的角色。普希金恰恰就收到了這個協會賜予的綠帽子。設身處地,普希金這個視名譽為光環的貴族詩人當時是怎樣的暴跳如雷。而且你還應該知道,在普希金一生中,他有過三十次決鬥經歷。為了維持名譽,詩人發起挑戰,與丹特士決鬥。選用的方式是手槍對射。結果,拿筆的玩不過拿槍的。普希金中彈不治身亡,生命停留在了38歲。


東北王張作霖——歐式決鬥中國第一人

早年曾看過一篇介紹英國詩人拜倫的文章。拜倫才華橫溢那是不爭的事實。但在讀中學時的拜倫不但沒有才華橫溢的表現,且有些自卑。因為他一條腿長,一條腿短,是個跛子。拜倫的同班同學印司經常拿拜倫的身體缺陷說事,對其極盡侮辱。在此情況下,拜倫有兩條路可選,一是忍隱不發,學韓信忍胯下之辱。但拜倫肯定並不知道胯下之辱的典故,而且成長環境也不容他選擇退一步天闊天空的中國式道路。他如同當時的許多貴族青年一樣,選擇了決鬥。但拜倫的決鬥比較讓人能夠接受,因為他們選擇的是拳擊。結果,雙方一開打,拜倫一皮砣把印司掄翻在地,重拾了自己的尊嚴。


東北王張作霖——歐式決鬥中國第一人

歐式決鬥就是這樣,無論選擇何種方式,贏的一方獲得掌聲,也不需要付給輸的一方醫藥費或以各種理由為藉口的經濟損失。輸的一方傷殘自理,即便死亡,法院也不會追究贏的一方的任何法律責任。這樣的情景如果在中國,那肯定是行不通的。中國信奉的是,人命關天,人命抵人命。


東北王張作霖——歐式決鬥中國第一人

中國早期也有過決鬥的場景,比如春秋時期的戰場上。但那不是單挑,而是群毆。只不過方式比較現代戰爭而言,多少有點童話色彩。比如,在戰鬥中,如果對方跌落戰車之下或戰馬受傷致使戰士墜地,敵方不會乘人之危致人於死地,反而會把你扶上戰車或戰馬,然後喊一聲開始,又重新廝殺。但這已經與歐洲式的決鬥相去甚遠,一個是為一已之尊嚴,一個是為所謂的國家榮譽。


東北王張作霖——歐式決鬥中國第一人

古代中國戰場上的拚殺雖有單挑的意味,但本質上還是群毆。因為戰敗一方如果主將敗下陣來,那就會形成兵敗如山倒的頺勢,而戰勝一方則乘勢追殺,“水淹七軍”、“火燒連營”。結果還是群毆取勝。如果是中國小孩單挑決鬥,贏的一方你先不要高興太早,因為輸的一方說不定會把其家長或比你更兇的兄長等喊來為他報仇,最後的結果說不定是把你打得滿地找牙。筆者讀小學時就有過這樣的經歷,與一位同學說好單挑,結局雖然是對方被打得鬼哭狼嚎,但筆者剛高興三分鐘,其兄長就及時出現,一窩腳差點把筆者射到太平洋去。

言歸正傳,中國人有過歐式決鬥沒有呢?答案是有的,而且主角讓你料想不及,他就是上世紀初的東北王,權傾半個中國的東北土皇帝張作霖。而且,張作霖的崛起就與他的這一次歐式決鬥有直接關係。

在《張學良口述歷史》裡,就專門記載了這一次不同尋常的決鬥。


東北王張作霖——歐式決鬥中國第一人

實際上,張學良的祖父死得有些正氣。因為一次賭局,張學良祖父發現一個姓王的小財主在賭桌上做手腳,惹火了這個小財主。結果在回家的路上兩人打了一架。姓王的小財主年輕,張學良祖父當時已有五十多歲,拳腳上的較量總是年輕力壯的佔便宜些。最終,張學良祖父被打傷了,而且就是這次受傷導致了生命的終結。身為兒子的張作霖當然具備中國式的父母之仇不共戴天的傳統觀念,就與自己的二哥跑去王家報仇。結果,因為槍走火,只打死了王家一個看家婆,仇沒報成,反而亡命天涯。


東北王張作霖——歐式決鬥中國第一人

張作霖逃走後當了毅軍,可能是身手不錯,人也機靈,就被挑出來當了“戈什”(也就是現在的衛兵)。毅軍首領宋慶很喜歡這個身手敏捷,機靈過人的“戈什”,所以兩三年工夫,張作霖就當上了“外委”(清末軍隊裡的基層軍官)。“外委”官再小也是個官呀,張作霖也像眾多的中國人一樣,當官不還鄉那等於錦衣夜行,有個什麼勁呢?於是,他也很傳統的來了一次衣錦還鄉。不想,王家並沒有放過他這個致死人命的“通緝犯”,要到張鄉政府告官捉拿其歸案。這樣一樣,他只好二次逃亡。

可是,那時候宋慶的毅軍已開往朝鮮,中日正準備甲午之戰呢。張作霖回不了部隊,就跑到一個地方拜一位獸醫為師,整天與牛馬打交道。都說禍兮福之所倚,想不到就是這樣的經歷使得張作霖走向“土匪”之路。


東北王張作霖——歐式決鬥中國第一人

因為東北地域遼闊,那時也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馬匹的作用尤為重要。經商買賣之人需要馬,鬍子土匪更需要馬。張作霖作為獸醫,自然多了與各色人等打交道的機會。用今天的話來講,有了廣交天下朋友的舞臺。再加上敢作敢為的個性,他拉起了自已的隊伍,但那並不是明顯的土匪,而是坐地分財的“保險隊”。什麼意思呢?有我保險隊在這一方坐鎮守土,驅逐明火執仗的鬍子和土匪老二,你得給我交保護費呀!說他不是土匪,又還有那麼點土匪的意味在裡頭。比如今天社會上的一些混混惡棍,你給他交了保護費,你的生意就可以平安地做下去。要是不交呢?結果可能比遇上土匪更嚴重。


東北王張作霖——歐式決鬥中國第一人

但張作霖拉起的保險隊剛開始時只有十幾個人。用《沙家浜》裡胡司令的話來說就是:“想當初,老子的隊伍才開張,總共才有十幾個人,七八條槍。”在那個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年代,這十幾杆槍能有什麼大作為呢?充其量,嚇嚇膽小的,打打更弱的。可是,人的命運有時還真不是掌握在自己手裡。張作霖不想惹人,卻有人想惹他。於是他只好選擇決鬥這一條路,且與歐式決鬥同出一轍。各種資料都沒有顯示過張作霖瞭解歐洲歷史,更不可能瞭解歐式決鬥。偏偏,他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從此擴充了人馬而且名震一方。


東北王張作霖——歐式決鬥中國第一人

張作霖拉起保險隊的地方就是今天的遼寧省臺安縣,當時叫八角臺。張學良就是出生在那個地方。剛拉起保險隊不久,八角臺那旮旯來了個真正的鬍子頭,名叫海沙子。他經過八角臺,按理他應該給張作霖交保護費,可是他人比張作霖多,槍也比張作霖多。他有二十幾條槍,張作霖只有十幾條。力量對比,張作霖當然是弱者。是弱者就該被強者欺負,整個動物界都是這樣一條潛規則。可是,張作霖不幹。你從我這兒過按理是我收你的錢,可是你不但不給我錢,還要在這裡收取路人過路費,那是不是想對我取而代之呢?而且,你不但要向路人收取過路費,連我也要向你交保護費。這是哪家道理呢?

海沙子是鬍子,鬍子的道理當然是動手不動嘴。你不交對吧,那好,你不交我們就打一仗,看看最後玩完的是哪個。但動物界還有一條規則,那就是強者的智慧未必勝過弱者。張作霖一聽海沙子要打,馬上說不是我不和你打,但是如果打起來,我們的弟兄包括老百姓都要遭殃。你要打可以呀,你是個手段高強,名震一方的大爺。敢不敢和我單挑獨鬥呢?你的人往那邊站,我的人往這邊站。我們拔槍對射。你放倒了我,這地盤歸你,我的人也歸你。要是我放倒了你,你的人槍都歸我。你敢不敢呢?


東北王張作霖——歐式決鬥中國第一人

或許是天註定,或許是當時的張作霖可能在江湖上沒啥名氣。這海沙子一聽樂了,就像今天我們一聽馬保國說要打徐海東一樣,樂得懶得找樂的理由。

結果,果如張作霖所講條件一樣,兩邊的人分邊站隊拉開距離。然後就是拔槍對射。槍聲只有兩響,兩人均如美國西部片中的牛仔一樣,不但拔槍快慢無異,而且槍法也出奇的準。只是張作霖命大,身中一槍,搖晃幾下仍佇立在風中。而海沙子卻被一槍撂倒,結束其鬍子生涯的同時,成就了張作霖的名聲。

為什麼說張作霖的決鬥是歐式決鬥呢?因為結果不像我們生活中的一些男人,打輸了就四處召集親朋來喊冤報仇。海沙子的人一看老大歇菜了,當即連人帶槍歸順了張作霖,也沒有哪個跑去法院要求賠償。這與歐式決鬥是一樣的,決鬥雙方無論結果如何,法院均不受理與決鬥相關的一切訴訟請求。

就是一場決鬥,張作霖憑空增加了二十多條人槍,加上原來的人槍,現在是四十來條人槍了。他的兒子張學良在口述歷史時說:“我的父親就是這樣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