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为什么竞争越残酷,我们越要“利他”?

正和岛

过去,很多人认可“丛林法则”,用“以牙还牙”的方式换得了生存。而现在,越来越多人提及“利他思想”,强调互惠互利的原则。

如何看待这场观念革命?“利他思想”的底层人性是自私,还是其他更深层的东西?企业和社会如何发挥出它的隐性好处?

7月2日,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彭凯平接受岛君专访,并进行了分享。内容丰富,深入问题根源,相信大家读后会有不少收获。


清华教授:为什么竞争越残酷,我们越要“利他”?

很多人活像动物

没有发挥出“人的特性”


企业管理需要一次观念革命。为什么这样说?

从美苏冷战,到金融危机,再到这次新冠疫情,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逐渐显现:“社会达尔文主义”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

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诞生,源自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它强调“利益竞争”“优胜劣汰”“丛林法则”,它的推崇者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视人文关怀。

这种思想确实存在一些可取之处,比如让人们充满竞争和进取的意识,做事更加高效。但是,凡事都有两面,它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小觑。

在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煽动之下,人类发动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无数次种族侵袭、政治运动和造反革命。很多无辜的生命,在这些历史浩劫中被白白牺牲了。

直至眼下这场疫情,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弊端越发凸显。


很多欧美等国家的民众坚持认为,戴不戴口罩属于个人的自由和权利。这种做法的后果显而易见:加大了病毒传播的几率,更多人感染上肺炎病毒。

过去,为什么很多人忽视了人类自身的特性,反而使用了戾气、冷漠、残忍等动物本能,表现出没有良知、互相残害的丑陋面孔?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术界始终在反思,到今天,这个问题更加直逼人心。

在动物本能方面,人类都不如野兽。我们的力气不比它们大,跑得不比它们快,逃生能力不比它们强......但是,为什么人类优胜于动物?

因为我们拥有“人的优势”。具体来说,我们拥有团队合作,利他思想,追求远大理想和幸福等积极人性。


现代科学、心理学已经发现了人类身上拥有这些独特的优势。我们不妨把它叫做“积极人性的发现”。

所以,我们现在只讲“知善知恶”“有道德之心”,显然是不够的。


政治、社会、管理等领域需要进行一次深刻的反思、革命性的观念变化,看如何把人类自身存在的优秀人性充分发挥出来、做出来。


清华教授:为什么竞争越残酷,我们越要“利他”?

“利他”不意味着一味妥协

直至现在,很多商界人士仍然推崇并遵循一条“秘而不宣”的法则:如果别人对我以牙,那么我也应该还他以牙。

如何理解这样的观念和做法?它是对的,还是错的?我从两个层面来给大家一些建议:

1. 别人的恶,要批判

在法律上,“有意伤人”和“无意伤人”有明显区别,判决也完全不一样。生活中一样。我们是否采用“以牙还牙”的手段,直接取决于一个判断标准:对方的意图是什么?

如果对方无意伤害了我们,那么我们就宽恕。不然,人家的“无意”被我们解读成了“有意”,我们就变成“行恶的人”了。

如果对方有意伤害了我们,那么我们绝不容忍、妥协或宽恕。我们一定要采取行动,制止和批判对方的“恶”。否则,对方会伤害更多的人。

坏人很可能得逞一次,就会得逞无数次。我们需要有功德心和正义感。没有正义感的宽容、和谐和善良,是软弱,是愚蠢。

2. 黑暗人格,要警惕

有些企业家在公众面前,不太注重个人形象,行为举止怪异,简直到了“不可理喻”的程度。我们不应该向这样的人学习。

此外,我们还要保持清醒的认识:这些人有比较明显的“黑暗三人格”,他们具体表现为自恋,情绪极度不稳定,攻击性突出,马基雅维利主义(权谋主义)。

“黑暗人格”是走向毁灭的重要诱因。拥有这种人格的人,即使由于各种原因成功了,也不会长久,多是“活得比别人惨,死得比别人早”。

基本上,他们都会挑战道德底线,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也就是说,我们千万要警惕这种人,他们会给周围的人带来潜在的威胁和伤害!

清华教授:为什么竞争越残酷,我们越要“利他”?

“利他”恰恰是由于“自私的基因”

过去,很多西方企业经常谈“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最近几年,国内出现了相同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管理者、企业家提及“利他思想”,且正在努力达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境界。

这反映了人们有一种更高的心理需求和追求,也说明“利他思想”及其所代表的“社会责任感”,可以使企业和企业家更长远地走下去。

凡是局限在某些人、某些地方、某个时间的事情,都是一时环境使然。任何一件事情,如果古今中外的人们都崇尚,也愿意遵循,那么我们可以相信:它背后是一条符合人性的“大道”。

过去,很多人认为利他思想出自于“自私的基因”,本质上是为了利己。其实不然。人类的“利他思想”有三大根源:

1. 互惠互利的本能

真正能够让基因繁殖下来的,是人所拥有的无私的、利他的天性。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理查德·道金斯在早期,已经传达了同样的思想。他在《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中,写道:基因是自私的,繁殖得越多越好;但是,人要让自己的基因繁殖下来,就不能自私。


换句话说,正是基因的自私,人反而要利他。

怎么理解呢?


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狩猎,需要相互配合。但是,大家都很有“默契”——不会搭救或帮助那些自私自利的人。于是,自私自利的人死得比别人早,他们的基因就没了。

直至今天,这一机制仍然在起作用。


很多证据表明:只为自己活的人必然被他人瞧不起、孤立。他们很可能找不到老婆,更没有孩子。相反,愿意帮助他人的男人更容易找到老婆、有孩子。

进而,这产生了一个非常真实的“生存规律”,即自私自利的人更容易被灭掉,活下来的是互惠互利的人。

人类在进化过程中,拥有了“互惠互利”的本能和天性。


在本质上,它是一个很好的生存策略。从这个角度来说,“利他”包含了“期待未来利己”这一部分,是没问题的。

2. 恻隐之心的结果

通常,我们帮助别人能够得到社会的赞许,从而减轻自己内心的痛苦。侧隐之心,人皆有之,帮助别人是我们的恻隐之心造成的。

1995年,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的里左拉蒂教授及其团队等发现,人的大脑里有一组镜像神经元,它使得我们会“心心相印”别人的情绪、欲望和行动的意向。

正因为有这组神经元,我们能够替他人担心,为他人痛苦,甚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这就是人的恻隐之心。

3. 心情愉快的激励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我们在帮别人的时候,体内会分泌出多种神经化学物质,从而感到特别开心。


这是一种积极的奖励,我们因此有了持续帮人的动力。“助人为乐”“乐于助人”这两个成语有同样的原理。

在《帮助别人的隐藏好处》这本书中,哈佛大学的斯蒂芬·彼斯顿教授总结了一个关于帮助别人的研究结果:那些总爱帮助别人的人,赚的钱比别人的多,心情比别人的愉快,死得比别人晚.....

“利他”是幸福的源泉,能够带来很多好处,我们应该更多地帮助他人。

清华教授:为什么竞争越残酷,我们越要“利他”?

企业家是否“利他”

受3个因素影响

前段时间,很多人都在传递这样的信息:全球绝大多数企业领导者或CEO的性格都很暴躁,拥有好脾气的人缺少成为领袖的潜力;不会玩点权谋之术的人,无法成为成功的企业家。

其实,这种发现缺乏科学逻辑、证据以及批判性反思,也经不起推敲。从商业案例分析中直接得出结论的这种做法,纯粹是就事论事,认为“现实的就是正确的,正确的就是现实的”。

但是,人有理想,有追求,有高尚的心理需求,“现实是这样”不代表“希望这样”或者“觉得应该这样”。不然,人类永远只能重复现在,进步不了。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些积极的人性观。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在呼唤着:我们应该做“道法自然”,让周围的人都开心,并对社会未来发展有益的事情。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领导者或企业家的行为由三个要素共同决定。他们能不能表现出“利他”的一面,同样受到这三个要素的影响:

1. 个人的性格

每个人在行为、思想和情感方面,都会表现出的独特且相对稳定的风格。它是我们对现实、他人、社会和周围世界的态度、价值观和思维的方式。

有些人相信“利他”的价值观,就比较认同“利他”的好处,在服务他人的时候,容易感觉兴奋、投入、热情甚至会有一种高尚的感觉。当然,这些人也会想法设法地找机会或条件去帮助他人。

2. 角色的扮演

当一个人在某个岗位上扮演着相应的角色,他的行动、判断、言词就一定要和这个角色相匹配。否则,他就违背了自己的职责,被认为“不再胜任该岗位”,并且可能被换掉。

所以,领导者或企业家有时候必须作出严肃的判断,必须批评或激励别人。这是由他所扮演的角色导致的。

3. 受众的反应

很多人忽视了环境、文化和受众的影响,没发现自己是“罪魁祸首”—很多时候,造成领导者或企业家拥有什么样的思想、行为和领导风格的,是受众自己。

人是社会感染动物,是“人来疯”,也都在表演。


我们认为领导该凶狠,他就凶狠;我们喜欢听人吹牛,他就爱吹牛;我们抬轿子,他就愿意坐轿子。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容易造成什么样的领导。

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觉得领导者或企业家不应该凶狠、残忍、冷漠,而应该善良仁慈、关爱别人、有利他思想,那么领导者或企业家进而整个社会的风格就会改变。

有些国家就变了。比如,北欧国家的人不欣赏独断的,而欣赏温和的领导人,所以这些地方出现了越来越多理性而温和的政治领导人,包括它们的外交部长、国防部长、总理等都是女性。

上述三个要素对领导风格的影响作用,分别约占1/3。它们共同决定着一个领导者或企业家是狠毒、残忍、冷漠的,还是善良仁慈、关爱他人、有利他思想的,也形成了我们对他们的印象。

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社会确实处在不太健全的市场环境中,有些人甚至靠作恶成功了,也发财了。但是,这些人不会承认他们作恶了。

他们难以说出口,最终成为“两面人”,不断地掩饰、伪装和欺骗。而这正好反映了人的一个天性:不喜欢恶的、不道德的、不自然的事情。

人只有弘扬良知、天性,做起事情来才会顺手,得意洋洋,也堂堂正正。既然如此,为什么领导者或企业家不能大大方方做自己认为正确的、快乐的、应该做的事情呢?

而当越来越多的人表达出希望他们是这样的人,他们慢慢就会努力成为这样的人,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就慢慢变好了。


清华教授:为什么竞争越残酷,我们越要“利他”?

从对待员工的方式就能看出

一家公司是否真的“利他”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职场PUA”的现象。


比如,有些公司的管理者或老板异常挑剔、刻薄,不断向员工灌输“你做得特别差劲”“你就不如别人”“你没有存在的价值”的观念,从而达到了“思想控制”的效果。

本质上,他们在把员工当作听话干活的工具、机器或奴隶。而人的天性是觉得自己能干,做得不错或者道德高尚。


所以,我们应该坚决反对这种扼杀员工的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做法。

一时得逞的事情,长期肯定要崩溃。上述做法在短期内,能迅速调集力量,工作效率较高,也满足了实施者的虚荣心。


但长期来看,必然产生一个“恶果”:受压者将拼命抓住一切机会,反过来报复实施者。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社会心理学奠基人、心理学教授勒温就做过一个实验,发现强制性的权威管理方式在刚开始的时候,效果特别好,但是长期会出现非常严重甚至毁灭性的问题。

为什么所有的独裁国家在刚建国时,效率特别高,发展也特别快,但过了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许多不满、背叛和暗算?


因为它们压制了人性,民众都长出了仇恨之心,施压者却没有缓解、预防的意识。

对于公司而言,结果也一样。管理者或老板欺压员工,这个员工会想报复,告诉他的同事,告诉公司的竞争对手。所以,从长期来看,管理者或老板在职场上玩PUA,最后必然会害了他自己。

而更加严重的情况是,很多公司最后破产,往往是因为出现了一个“叛变”的员工。这个员工在公司积累了很多不满和怨恨,离职之后,就想方设法摧毁曾经压制他的管理者或老板。

所以,管理者或公司老板千万不要低估别人的能力,特别是不要毁掉别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善心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我们要善待别人。

清华教授:为什么竞争越残酷,我们越要“利他”?

在个体层面

如何更好地发挥利他精神?

这个社会太复杂,总有些人伺机占别人的便宜,“利他”的人反而吃亏。


基于此,再无原则地提倡“利他精神”,只会是天真而幼稚的想法。我们必须强调:“这个社会有坏人。”

在某种程度上,社会应该讲理性。每个人的“利他”水平不一样。


纪律、制度和法律发挥关键作用,才能实现“不让坏人得逞,不让好人白吃亏”。否则,“利他”不能长久。

但在个人层面,“利他”天性表现得更为突出,也更具价值,可以得到大力弘扬。而只要人人“利他”,群体、组织进而社会的总趋势就是“利他”的。

具体而言,我们怎么塑造“人人利他”的风气呢?分三步:


一是显性的,通过规章制度、标语口号、建筑设计等,将周围的环境布置出充满爱意、温馨的感觉,让身处其中的人接收到“利他思想”。

我提出“暖实力”这一概念,就是想表达一个观点:能够打动、感染、召唤和激励人心,令人相信并追求的东西,才是具有实力的东西。

发挥利他精神,关键在于他本人是否想做这件事。我们只需提供了一个场景、故事或引导,让他意识到“利他是好的”,他就会自觉实践。

二是隐性的,通过聘用什么样的员工,奖励什么样的言行等,间接体现“利他思想”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行为标准。

三是宏大的,通过远大的愿景、目标来激励人。

人是唯一会被愿景、目标召唤的生物。为社会做什么,为国家做什么,为人类做什么,这听起来很抽象,但确实有科学依据:

人人都有向往之心、高尚之心。这是进化选择出来的真正的人性。


清华教授:为什么竞争越残酷,我们越要“利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