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樓持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

鼓樓持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工作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彩繪玻璃。(鼓樓區委宣傳部供圖)

福州日報記者 莫思予 通訊員 彭輝

作為閩都文化的發源地,鼓樓在2200多年曆史長河中,沉澱出許多璀璨的文化瑰寶,包括閩劇、花燈、香店拳、閩派古琴等6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更好地迎接第44屆世界文化遺產大會,近年來,鼓樓區在更大範圍、更高層次展開保護和傳承工作,讓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合時代特色,用這些傳統文化基因展示閩都文化、講述鼓樓故事。

挖掘記憶 在保護中鞏固

茉莉吐芳、凝脂吸香,在一次次窨提之間,收穫古法茉莉花膏。福州茉莉花膏古法制作技藝傳承人、改革開放後第一代調香師郭斌介紹,這是一門古老昂貴、瀕危珍稀又繁複耗時的手工製作技術,核心是冷吸法。

“早在青銅器時代,古人就知道油脂吸香的原理。” 郭斌說,他於1993年開始拾起冷吸法這項傳統工藝,經過12道工序、36次窨制,讓凝脂吸收花香和活性物質達到飽和狀態,最終制成天然環保的茉莉花膏。

兩年前,茉莉花膏古法制作技藝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今年正在參評省級非遺項目。

鼓樓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在於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也得益於對非遺挖掘的重視。目前,鼓樓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共九大類60項,其中入選國家級項目的有聚春園佛跳牆製作技藝,省級項目自然門武術、福州同利肉燕製作技藝、禪和曲等14項,市級項目福州茉莉花膏古法制作技藝、福州髹漆全皮箱製作技藝、中藥臨方炮製等13項。

為鞏固保護成果,鼓樓區政府將非遺評審作為常態化工作,緊抓區級項目和傳承人申報評審,並積極對接省市開展省市級非遺項目和傳承人評選。

融入時代 在傳承中發展

非遺作為一種活態文化,其延續離不開傳承人。在鼓樓,現有52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在傳習活動中讓非遺絕活與時俱進。

福州三山民樂團團長陳森是禪和曲傳承人,年過八旬的他鐘情禪和曲已經60多年了。“禪和曲是集民間音樂與宗教音樂為一體的綜合音樂,源於福州城區,流傳於廈門、廣州、北京及臺灣等地,已有100多年曆史。” 陳森介紹,經過歷代藝人加工、提煉,禪和曲成為極具福州地方韻味的民間音樂,入選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陳森珍藏著一本手寫舊樂譜,記錄了200首福州禪和曲,去年從中新整理了《七段錦》《一柱清香》《天花散》等8首禪和曲,由國家一級作曲家進行配器,展現“古韻新聲”。“在三坊七巷首次亮相時,現場掌聲雷動,好評如潮。” 陳森說,如今的禪和曲在演奏中還融入了大提琴、琵琶等多元化樂器,讓聽眾更好地品味傳統與現代融合的閩都韻律。

為了讓古老的禪和曲在新一代民樂人手中發揚光大,鼓樓為禪和曲愛好者提供了練場所,還設立了鼓樓第五中心小學禪和曲傳承基地,將禪和曲通過校園音樂課傳授給學生。

目前,鼓樓共有13個非遺示範基地,開展非遺基地和非遺傳習所的評選工作,並組織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今年,鼓樓將在全區31所中小學推進“一校一非遺、人手一非遺”活動,切實把非遺文化傳給廣大青少年。

走進生活 在共享中推廣

日前,中國首家金魚博物館——國潮金魚博物館在三坊七巷塔巷79號正式動工,計劃7月開館。作為鼓樓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單位,該館將傳承和發展福州觀賞金魚培育技藝,同時向大眾展覽國內外精品金魚100餘種。

“福州金魚有五六百年曆史。新中國成立後,西湖公園開始養金魚,由‘福州傳統金魚培育技藝傳人’葉其昌負責培育傳承。”國潮金魚品牌中心負責人鄭婷說,業界有“世界金魚看中國,中國金魚看福州”的說法,因此他們將福州金魚作為國潮進行推廣。

“我們以福州蘭壽金魚為原型設計IP形象,取名為‘福壽’。” 鄭婷表示,在國內外各個城市的巡展活動中,“福壽”可以直觀地宣揚福州金魚文化,目前還衍生了表情包和文創產品,走進市場、走進生活。

見人、見物、見生活,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生機的關鍵。為擴大非遺影響力,讓更多市民群眾參與非遺活動,鼓樓區依託海峽民俗文化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春音樂會等平臺,每年開展非遺進校園、進公園、進古厝、進劇場等活動,日常開放鼓樓區非遺互動體驗廳,讓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生活中得到弘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