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偷窃行为,正确的打开方式不一定是打和骂

小区周边新开了一家文具店,店主是小区业主所以大家都热心的光顾。然而昨晚一业主在群里@了店主,说他家孩子7岁的娃偷了家里几百多块去店里买闪卡,据说还偷偷地寄存了部分“赃物”在店里,直言店家昧良心怂恿孩子偷东西。

“我把我家孩子都打了,他居然撒谎钱不是他偷的,这孩子现在都会撒谎了,难道是我们家长教的吗?”

店家无奈反驳“打开门做生意难道我说不卖给他吗?,你们家长没管好还怪起我来了?”,“我家孩子就不撒谎,你应该好好问问孩子偷钱的事吧”,家长开始在群里大骂店家做人不厚道,赚钱没了心眼。

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偷窃行为,正确的打开方式不一定是打和骂


哲学家罗素说过:“孩子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


一,偷窃背后的恐惧

偷窃行为被揭发,家长的愤怒和震惊早已经超过一个孩子能够承受的能力,在恐惧的情绪下孩子容易产生他逃避的心态,逃避的情绪又会衍生出避重就轻的行为,要达到最低伤害怕只有撒谎了吧,因为这也是风险最低的最容易实践的方法。

1、渴望得到某种东西

小时候家里的钱摆在特别明显得位置,而家里从来没有给孩子零用钱的习惯,日常里除了羡慕小朋友能吃上小零嘴,还有就剩对金钱的渴望,因为我知道那可以换来我想要的。


记得有一天我如愿吃上了可口的雪糕,但是“案发”后迎来了一顿暴打和家人的鄙视,这种羞耻的感觉一直持续到我成人。一个青春期前的孩子没太多的是非观,也许他眼中渴望的只是一个卡片或者一支雪糕而已。


2、大人忽略的心理需求


家长大多认为家里没缺孩子吃的喝的,为什么还要偷东西呢?我们即便长大成人也会得一想二,喜欢购物,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孩子也是人,当然也会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唯一不同的是孩子还没有独立支配金钱的能力和收入。

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偷窃行为,正确的打开方式不一定是打和骂


开篇提到的孩子,他看到同学都有了自己的闪卡,心中肯定想着,为什么他们都有而我没有呢?开口问父母肯定不会同意,于是就想到了偷的念头,当事情爆发后只能撒谎去解决。


试想如果父母是一个可以商量的对象,也能够适当的给予一部分零用钱,孩子这种行为也许能够避免。


我们常常关心孩子能不能吃饱穿暖,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偷窃行为,正确的打开方式不一定是打和骂


二、孩子的阶段性发育影响着“偷”的行为


幼儿阶段的孩子尚未建立完整的道德观,对“偷”没有概念,他们只知道想要了就去拿,对别人的和自己的意识并不明确,只是一种本能的行为,也许某天孩子看到大人拿了钱去买东西,只要他想要买东西就想到拿钱,不管这个钱的归属和意义。


这个阶段我们可以告诉孩子,由于他们年幼对钱没有概念,为了避免搞错,以后买东西可以告诉父母,想要的都可以商量,如果东西是别人的或者是爸爸妈妈,想拿,一定要询问别人,这样别人都会称赞你是个好孩子。

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偷窃行为,正确的打开方式不一定是打和骂


小学阶段的孩子,低年级孩子部分有了道德观或者羞耻心,他们意识到撒谎,偷窃都是不好的行为,最后由于外在的诱惑太高,长期压抑或者放纵的欲望,驱使他们去伸出那只控制不住的手,这些孩子大多表现为,自我控制力太弱,抵御诱惑能力不足。


准备进入青春期前的孩子,例如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心智比较成熟,他们对事物的对错和物品归属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认知,知道偷就是犯错犯法要面对惩罚。


这个阶段的偷窃行为大大大降低,因为这时候孩子会害怕这行为背后的结果自己没办法承受,加上自控能力得到基本的发展,能够自我约束自己的行为。这个时候如果有偷窃行为大多是源于外在的不可抗力或者是偷窃习惯的养成。

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偷窃行为,正确的打开方式不一定是打和骂


这里的不可抗力可以说是外人的威胁敲诈,威逼利诱等,家长应该好好和孩子沟通,询问偷背后的原因和问题。


对于小时候遗留的偷窃习惯,家长应该要从孩子的心理问题出发,把孩子经常偷窃的东西放好,先避免诱惑再进行好习惯的养成。有需求可以提,提之后可以考虑,接受孩子的欲望还要监督孩子的行为,纠正孩子行为和心理。

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偷窃行为,正确的打开方式不一定是打和骂


家长发现孩子有偷窃的行为,开始反应非常的激动,不问青红皂白就是打和骂,容易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可以冷静下来,和孩子聊聊他们的需求,可能那些谎话背后都是他们说不出的难言之隐,如果父母足够包容相信孩子,他们最终也是坦诚而正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