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偷竊行為,正確的打開方式不一定是打和罵

小區周邊新開了一家文具店,店主是小區業主所以大家都熱心的光顧。然而昨晚一業主在群裡@了店主,說他家孩子7歲的娃偷了家裡幾百多塊去店裡買閃卡,據說還偷偷地寄存了部分“贓物”在店裡,直言店家昧良心慫恿孩子偷東西。

“我把我家孩子都打了,他居然撒謊錢不是他偷的,這孩子現在都會撒謊了,難道是我們家長教的嗎?”

店家無奈反駁“打開門做生意難道我說不賣給他嗎?,你們家長沒管好還怪起我來了?”,“我家孩子就不撒謊,你應該好好問問孩子偷錢的事吧”,家長開始在群裡大罵店家做人不厚道,賺錢沒了心眼。

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偷竊行為,正確的打開方式不一定是打和罵


哲學家羅素說過:“孩子不誠實幾乎總是恐懼的結果。”


一,偷竊背後的恐懼

偷竊行為被揭發,家長的憤怒和震驚早已經超過一個孩子能夠承受的能力,在恐懼的情緒下孩子容易產生他逃避的心態,逃避的情緒又會衍生出避重就輕的行為,要達到最低傷害怕只有撒謊了吧,因為這也是風險最低的最容易實踐的方法。

1、渴望得到某種東西

小時候家裡的錢擺在特別明顯得位置,而家裡從來沒有給孩子零用錢的習慣,日常裡除了羨慕小朋友能吃上小零嘴,還有就剩對金錢的渴望,因為我知道那可以換來我想要的。


記得有一天我如願吃上了可口的雪糕,但是“案發”後迎來了一頓暴打和家人的鄙視,這種羞恥的感覺一直持續到我成人。一個青春期前的孩子沒太多的是非觀,也許他眼中渴望的只是一個卡片或者一支雪糕而已。


2、大人忽略的心理需求


家長大多認為家裡沒缺孩子吃的喝的,為什麼還要偷東西呢?我們即便長大成人也會得一想二,喜歡購物,買自己想要的東西,孩子也是人,當然也會有自己想要的東西,唯一不同的是孩子還沒有獨立支配金錢的能力和收入。

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偷竊行為,正確的打開方式不一定是打和罵


開篇提到的孩子,他看到同學都有了自己的閃卡,心中肯定想著,為什麼他們都有而我沒有呢?開口問父母肯定不會同意,於是就想到了偷的念頭,當事情爆發後只能撒謊去解決。


試想如果父母是一個可以商量的對象,也能夠適當的給予一部分零用錢,孩子這種行為也許能夠避免。


我們常常關心孩子能不能吃飽穿暖,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

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偷竊行為,正確的打開方式不一定是打和罵


二、孩子的階段性發育影響著“偷”的行為


幼兒階段的孩子尚未建立完整的道德觀,對“偷”沒有概念,他們只知道想要了就去拿,對別人的和自己的意識並不明確,只是一種本能的行為,也許某天孩子看到大人拿了錢去買東西,只要他想要買東西就想到拿錢,不管這個錢的歸屬和意義。


這個階段我們可以告訴孩子,由於他們年幼對錢沒有概念,為了避免搞錯,以後買東西可以告訴父母,想要的都可以商量,如果東西是別人的或者是爸爸媽媽,想拿,一定要詢問別人,這樣別人都會稱讚你是個好孩子。

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偷竊行為,正確的打開方式不一定是打和罵


小學階段的孩子,低年級孩子部分有了道德觀或者羞恥心,他們意識到撒謊,偷竊都是不好的行為,最後由於外在的誘惑太高,長期壓抑或者放縱的慾望,驅使他們去伸出那隻控制不住的手,這些孩子大多表現為,自我控制力太弱,抵禦誘惑能力不足。


準備進入青春期前的孩子,例如小學四年級以上的孩子心智比較成熟,他們對事物的對錯和物品歸屬都有自己的看法和認知,知道偷就是犯錯犯法要面對懲罰。


這個階段的偷竊行為大大大降低,因為這時候孩子會害怕這行為背後的結果自己沒辦法承受,加上自控能力得到基本的發展,能夠自我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個時候如果有偷竊行為大多是源於外在的不可抗力或者是偷竊習慣的養成。

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偷竊行為,正確的打開方式不一定是打和罵


這裡的不可抗力可以說是外人的威脅敲詐,威逼利誘等,家長應該好好和孩子溝通,詢問偷背後的原因和問題。


對於小時候遺留的偷竊習慣,家長應該要從孩子的心理問題出發,把孩子經常偷竊的東西放好,先避免誘惑再進行好習慣的養成。有需求可以提,提之後可以考慮,接受孩子的慾望還要監督孩子的行為,糾正孩子行為和心理。

孩子不同年齡段的偷竊行為,正確的打開方式不一定是打和罵


家長髮現孩子有偷竊的行為,開始反應非常的激動,不問青紅皂白就是打和罵,容易挫傷孩子的自尊心,可以冷靜下來,和孩子聊聊他們的需求,可能那些謊話背後都是他們說不出的難言之隱,如果父母足夠包容相信孩子,他們最終也是坦誠而正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