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

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
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

16

04-2020

寶璽上的帝王

宮中紛說“玉璇”工

The moment

關於壽山石進貢宮廷的歷史,學界仍有討論,有說法是根據《宋會要輯稿》中“紹興七年六月十九日,明堂大禮,合用玉爵,系是宗廟行禮使用。今來闕玉,權以石代之,可令福州張致遠收買壽山白石,依降樣製造,務在樸素。”從而推測,壽山石與宮廷的聯繫,早在宋代就已經有了不解之緣。明代之後,壽山石雕開始以印章、擺件等形式出現於宮廷中,北京故宮所藏各類明代壽山石印章以及田黃石臥虎可令現在的我們管中窺豹。

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

明 田黃石臥虎

北京故宮博物院

到了清初,由於耿氏駐閩,大量開採蒐括壽山石進貢宮廷,清人查慎行的《壽山石歌》中就有“福州壽山晚始著,強藩力取如輸攻。初聞城北門,日役萬指傭千工。掘田田盡廢,鑿山山為空”之句堪為之證。但進貢宮廷的,卻又不僅僅是未經雕琢的壽山石材,還有民間制鈕雕刻名手的典範作品,譬如康熙五十二年,時任閩浙總督的範時崇,就給康熙帝呈了一份密奏,其中寫道“今差家人王宗齎壽山石器共百件有餘,命臣弟參領臣時御代臣恭進”,雍正時期壽山石的進貢記錄更是不勝枚舉,僅雍正六年造辦處活計檔記載的就有壽山石靈芝、壽山石雙喜螭虎筆架、萬年天鹿筆架等等。但清宮之中的大多數壽山石雕並未有匠人的名字鐫刻其上,其重要的原因之一,當然是尊貴的宮廷御用不可留有當時地位低下的匠人姓名的傳統。不過雖然如此,仍有些民間進貢的壽山石雕,留下了藝人姓名的款識,“玉璇”就是其中之一。

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

清雍正 雍正款壽山石靈芝

北京故宮博物院

“玉璇”所指為楊玉璇,其名為璿,字玉璇,乃是明末清初壽山石雕大家,其擅長雕刻印鈕、佛像,為文人官宦所追崇,亦是明末清初文人筆記中最常記載的石雕名手之一,與不少印石家皆有往來。印石收藏家、鑑賞家周亮工就曾經稱讚“漳浦楊玉璇能以寸許琥珀作玲瓏準提,毫髮畢露,見者驚奇。”著名的早期壽山石鑑賞著作、清人高兆所寫的《觀石錄》,就記載了一枚漢玉色的楊玉璇所作狐鈕印章,堪稱神品,其後毛奇齡的《後觀石錄》中也提及兩枚楊玉璇所制印章:“白花鷹背:又名灰白花錦,高二寸半,橫徑各一寸三分,一葡萄鈕,一瓜鈕。葡萄、瓜,俱純灰色,獨取其白色而略滲微紅色者為枝葉。其葉中蠹蝕處各帶紅黃色,淺深相接,如老蓮畫葉然。且嵌綴玲瓏,雖交藤接葉,而穹洞四達,直鬼工也。石身如冰裂,灰白花錦,平曼間,亦似有枝葉橫披,紛拿盤攫之勢。白如磁色,灰如舊錦,中紫灰色,且各有血浸紋,如宣和紅絲硯,於灰白質中,朱纏紅絡,備極景象。”在印石界之外,楊玉璇也有著廣泛的聲名,《漳浦縣誌》中記載:“楊玉璇善雕壽山石,凡人物、禽獸、器皿倶極精巧,當事者爭延致之。” 甚至到了晚清民國,人們仍舊推崇著楊玉璇的雕刻,比如當時有人以千金購買一件楊玉璇雕刻的田黃蹲虎。

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

楊玉璇雕田黃石子母獅章料

北京故宮博物院

如斯盛名,如此精工,地方官僚自然不會放過他的作品,因此儘管楊玉璇已經在作品中刻上了自己的“玉璇”款,仍有不少玉璇佳作被收括、進貢到宮廷之中。時至今日,兩岸故宮博物院仍收藏有楊玉璇的壽山石雕作品,其中北京故宮博物院中收藏的楊玉璇雕田黃石子母獅章料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楊玉璇雕田黃石獸鈕印都是其中的名品。楊玉璇所制獸鈕,能於微微收緊聳起的眉頭中見靜穆之態,無論是掩蓋了凸起的眼球而服帖又略下垂的眼皮,還是咬住牙關因而反齜起的嘴角,以及雖蜷縮著卻蓄勢待發的四爪,都在看似渾化無跡實則充滿力量的刀法中呈現,因此,當把玩楊玉璇所雕獸鈕時,無論是觀感還是手感,都是緊結凝聚的,在這緊結凝聚之中,又有向外散發的精神氣度。

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
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

楊玉璇雕田黃石獸鈕印

臺北故宮博物院

楊玉璇所雕獸鈕蔚為有名,但名聲更盛的是他的宗教人物雕刻,周亮工在《閩小記》中將楊玉璇所雕的“玲瓏準提像”稱為閩中五絕技之一。清代皇室崇尚佛教,以壽山石雕刻的佛造像也源源不斷進貢宮中,北京故宮中留存有不少“玉璇”款羅漢造像,如清 “玉璇”款壽山石羅漢坐像、壽山石伏獅羅漢坐像、壽山石託塔羅漢坐像等,俱是難能可貴的精品。觀察這些羅漢坐像,我們很容易發現屬於“玉璇”工的特點,眼皮下垂、表情靜穆,不帶有過於強烈張揚的神態,卻自有一股令人敬服的氣度,衣紋深刻,線條深刻而鮮明,但線面過渡卻又能夠如羚羊掛角般渾然無跡。

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
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

清 “楊玉璇”款壽山石羅漢坐像

北京故宮博物院

雖然楊玉璇也講求衣袍之下骨骼肌肉的走勢,但比起真實的骨骼肌肉,更重視的是對稱感和裝飾意味。譬如一件紅壽山石製成的“玉璇”款羅漢坐像,羅漢身上的披風、衣褲,不僅形態左右對稱,衣紋上也幾近對稱,每一道衣褶之間的距離整齊之中又帶著微妙的漸變。另一件紅白相間的“玉璇”款壽山石託塔羅漢坐像,雖然羅漢左手託塔右手撫塔,但兩邊由肩頭至下方的袈裟衣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對稱。這種整體的對稱感呈現給觀者的是深層次的莊重氣質,但並非絕對的對稱,而是隨著姿態的變化表現出微妙而舒緩的調整,令人在難以察覺的同時又不顯得呆板。

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
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

清 “楊玉璇”款壽山石伏獅羅漢坐像

北京故宮博物院

美學大家李澤厚的一段話,很能夠總結“玉璇”工造像的美學特點:“中國藝術在形式美的創造上雖然是以自然為依據的,但又從不受自然的束縛,能夠大膽而自由地把自然所具有的各種美的形式要素加以重新組合和再造,使之成為某種情感的體現和象徵。在對形式處理上,也不象古希臘那樣著重強調自然形式的比例對稱和對自然的‘摹仿’,而是著眼於把各種對立因素有組織而又有變化地統一起來,造成一種既來源於自然,卻又明顯地區別於自然的形式結構的美。中國美學所講的比例對稱,經常是從宇宙的對立統一這個更高的原則來看的,它不過是那同人事相聯的自然的和諧的一種表現而已。”

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

清 “楊玉璇”款壽山石羅漢坐像

北京故宮博物院

講求形象的生動,突出的是氣度的靜穆;以雕刻品的形式感,去呈現宗教題材的莊重,這就是“玉璇”工之美。

寶璽上的帝王 | 宮中紛說“玉璇”工

壽山石文化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