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邮地名史话之“大横桥”

大横桥位于现在龙虬镇镇政府所在,该镇原有横桥大队,现在镇上的“横桥街”皆因此桥而得名。民国初,横泾河南,原是一片荒滩地。开始,由本地 黄兆槐在横泾河南开设“黄广大’’字号的一家杂货店。当时,南北交通不便,有当地的一个朱哑吧(名不详)在此摆渡,即今饮食店处 ,1824年(民国十三年),有地方绅士徐大清、徐长荣、徐大福(中心村人)徐大明(龙虬庄村人)徐大元(苏庄村人)等人募捐化缘,在河上建造一座五塔大桥,桥长20米,宽2 米,旁有旗杆,中有凉亭,取名为大横桥。

1840年,我游击队为了阻击一沟镇的日伪军下乡扫荡,加之木桥腐朽,就此即拆除桥梁。后来,为了交通方便,又建造简易木桥。解放后,大横桥曾经数次修建,木结构改为水泥钢筋结构,桥身也加宽加长了,桥名也几经变化。文化大革命时曾改为“大虹桥”、“大红桥”,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又恢复大横桥的名字。

大横桥最初并不是集镇。

1935年左右,当地的一家李姓大户首先来大横桥开设茶馆及陆陈粮行。同时又创办集市,集期为二、四、六、八日(即每十天逢四集),由于集期正常,经济活跃,附近居民陆续迁到大横桥周边居住,开设商店也逐渐增多。当时镇上的店号有:“汤大昌”、“梁立成”、“居天昌”、“步顺元”、“步顺成”、“张恒茂”、“ 邵副元” 、“朱顺和”、“黄广大” 、“黄广太”等字号。经营项目有杂货、油面、布匹、茶馆、豆腐店、磨坊、理发店,陆陈粮行等。后来,又开设“顺兴”、“正昌”两家木行,一个浴室。每逢集期,上市的有大米,饲料、鱼、肉、猪、蛋禽、蔬菜等各类品种。至此,大横桥逐渐繁荣,形成一个新的农副产品和其它商品的集散地。

解放后,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对私营商业进行改造,个体商业组成合作商业小组。1956年转为合作商店。

1952年秋,大横桥建立一沟基层供销合作社。社址设大横桥河北。1968年5月,乡政府从南朱庄迁移到大横桥后,镇上开始有了自己的工业,地方经济更加活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撤乡建镇,区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加之具有7000年文化底蕴的龙虬庄遗址的对外开放展出,龙虬镇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越来越高。今天,登上镇政府大楼顶端举目四望,或者在繁华的横桥大街上漫步,就怕很少有人会想到,如今繁荣的大镇,它却起源于一座极平常的乡间大桥——大横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