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把“牛頓”培養成“牛館”,高學歷家長最容易陷入育兒誤區

假日裡一位媽媽跟孩子在河邊玩耍,媽媽躺在岸邊的吊椅上乘涼,孩子在河邊撿石頭。

突然孩子興奮的跑到媽媽身邊,將手中一塊石頭展示給媽媽看,“媽媽,你看這個石頭好像小魚啊!你猜它是不是小魚變得!”

媽媽看到孩子滿是泥巴的小手心情略顯不悅,“孩子不要撿這些沒用的東西,你看你的手好髒啊!”一邊說一邊把孩子撿的石頭扔掉給孩子擦手。

孩子原本興奮又好奇的臉瞬間變得委屈,他無奈的走開不再開心的玩耍。

別把“牛頓”培養成“牛館”,高學歷家長最容易陷入育兒誤區

相信這樣類似的場景在每個家庭裡並不少見。上文中的媽媽一定也希望孩子將來有出息,可是她無意中卻將孩子的興趣扼殺在搖籃裡,將孩子剛剛萌發出興趣的嫩芽,被無情的踩踏。

孩子充滿想象力對某種事物,或某種學科有特別的熱情和愛好,然而這些在家長眼裡卻是沒用的,阻礙學習的,於是千方百計阻止孩子。

因為在家長總是片面的認為,將來有份穩定的工作才是正道。所以“牛倌”遍地“牛頓”卻少之又少。

“不打擾”是對孩子最好的培養

尹建莉老師曾分享過一個孩子令人痛心的成長經歷。

一個小男孩從小非常聰明,3歲的時候就可以認識幾千字,上幼兒園後就能讀兒童版《水滸傳》。

這個男孩記憶力非常好,七律古詩給他念兩遍他就能自己背誦下來。

他的爸爸每天在家看新聞,而他只是偶爾看兩眼,就能準確說出10個國家的名字和其領導人。他的媽媽也常常引以為豪。

上小學一年級入學時,學校組織了一場智商測驗,這個小男孩獲得了全年級第一名。所有的老師都搶著要他,最後被年級組長搶到了。

年級組長是一個非常嚴厲的老師,他發現,這個男孩並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樣。上課不認真聽講,還把小人書帶到課堂上看,考試的時候十分鐘就把卷子做完了也不檢查,就在卷子背面畫坦克畫小人。

年級組長非常生氣,經常跟男孩的媽媽告狀,還在家長會上點名批評。

男孩的媽媽是個要面子的人。回到家總是不管青紅皂白把孩子罵一頓,氣到極點還會動手打孩子。他的媽媽認為孩子學習的好習慣一定要從小培養。

可是沒有人想過,孩子這些舉動一定是有原因的。他從小知識接觸的廣,不聽講一定是課堂的知識都已經吸收了,所以才會做些別的,只要沒有影響其他人學習是不需要管教的。

孩子天生具有專注力,自身具有調節能力,是不需要另外培養的,家長唯一做的就是保護孩子的專注力,而不打擾就是對孩子專注力最好的保護。

可是他的家長和老師偏偏固執的認為這個男孩有問題。在家長和老師的“培養”之下,他的成績越來越差,從開學的第一名,變成了倒數第一名。老師還建議家長讓孩子留級,大概是擔心影響自己的升學率吧。

別把“牛頓”培養成“牛館”,高學歷家長最容易陷入育兒誤區

後來這個男孩一直在家長和老師的責罵訓斥中痛苦度過,自信和專注的學習能力蕩然無存,連自己的主見也沒有了。高考後勉強上了一所很差的二本學校。她的媽媽還是在不停的抱怨,孩子太沒出息。

這位媽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孩子是怎樣從“牛頓”變成“牛倌”的。然而在身邊中這樣的案例每天都在上演著,孩子所有異於常人的特點,在家長和老師眼裡都成了需要被改造的問題。

於是,原本能成為科學家的孩子,被改造成思維固定的老師;原本能設計出摩天大樓的孩子,被改造成了毫無思想的庸醫;原本能成為中國的可可香奈兒的孩子,被改造成了沒有創新的上班族。不願意思考的家長們居然還在為自己的改造而沾沾自喜。

高學歷家長最容易陷入誤區

越高學歷的家長,對於教育也越容易陷入誤區。

一位年輕的媽媽畢業於清華大學,在名企就業,年薪百萬。然而她發現自己的女兒總是喜歡畫一些卡通小人,年僅4歲,就能自己畫出上千種卡通人物,幾乎與漫畫書中一模一樣。可是小女孩一畫起來就不與人交流,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平時也很少跟其他小朋友玩耍。

她的媽媽受過高等教育,從小便給女兒設立了嚴格的作息時間,可是女兒因畫畫常常打破了她定的規矩。看到孩子越來越“孤僻”非常擔心,於是她千方百計的阻止女兒畫畫。並且她媽媽認為畫畫是沒用的技能,只有像她一樣從小學習好,將來考上好大學才有好的工作,生活才會變好。

這位媽媽從小被“改造”的很好,思維固定沒有創新,因為自己進了名企就認為這是最好的生活。可是她沒有想過,酷愛畫畫的女兒經過好好引導,將來很可能會成為中國的宮崎駿、梵高、達芬奇。

別把“牛頓”培養成“牛館”,高學歷家長最容易陷入育兒誤區

小女孩喜歡畫畫,是一個非常好的愛好。畫畫不僅可以陶冶情操還能夠鍛鍊想象力,提高自身氣質和審美。痴迷於一種愛好並不是壞事,如果她的媽媽能夠注意培養孩子,帶孩子參加世界各地的漫畫展,給孩子講解每個國家的文化,民族特點,我相信,孩子不僅對美術有了新的認識,在以後進入學校後,學習文化知識也更加容易,取得好成績還會難嗎?

不要培養一個百分百優秀孩子

每個家長都想培養一個乖巧聽話成績好的孩子,這是一件很容易得事,就像馴養一隻沒有思想的小狗小貓一樣容易。

在家長眼裡,孩子不按時寫作業是不好的,孩子不愛跟別人玩是不好的,孩子太愛跟別人玩還是不好的,孩子不善言談是有問的,孩子不停的說話更是有問題的。孩子身上所有的特點和不符合家長思維的,都是不好的都需要被統一改造,所以大家都成了普通人。

通過歷史經驗來看,很多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在其他方面總是不盡人意。比如不善言辭、不拘小節等。他們本身的能量集中於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上,過分的交際反而會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牛頓的家庭啟蒙環境並不好,少年時期成績很一般,但是他熱愛閱讀機械的圖書,而且善於動手製作一些奇怪的小玩意。

牛頓上中學後,他的母親希望他能成為一個農民。然而牛頓酷愛閱讀,喜歡沉思,常常一個人能冥想很久。他熱愛觀察自然現象,對於幾何學和哥白尼的日心說都有研究。他常常獨自閱讀做筆記,偶爾還會根據自己所學做一些小實驗、小發明。

後來迫於生計他的母親要求他在家務農,並要求他跟其他人學習做生意。牛頓興趣並不在此,一有機會就讀書研究。有一次他與同伴外出做生意,牛頓讓同伴自己去然後走開了。他的舅舅覺得奇怪偷偷跟蹤他,發現他跑到草叢中如飢似渴的讀書。他的舅舅被感動了於是回家懇請牛頓的母親讓牛頓繼續讀書。牛頓終於回到學校專心鑽研,最終成為了英國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

別把“牛頓”培養成“牛館”,高學歷家長最容易陷入育兒誤區

那些具有特殊才能的人達到的高度常常是普通人看不到的,於是他們的特別就成了普通人眼中的缺點而被改造或孤立。

每個孩子也一樣,他們都有自己的特點。當孩子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時候卻常常被打壓。幼兒園裡孩子總是不專心聽講,老師就跟家長說孩子專注力太差,需要培養。家長不假思索的聽了老師的建議,回家想盡辦法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可是又有誰知道,老師講的課有多麼無趣,憑什麼要求年幼的孩子認真聽他講呢?不聽就是所謂的專注力差嗎?

有家長說,牛頓這世界上不就出了那一個嗎,有才能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我的孩子真的沒有一點愛好,從小木訥。這很正常,因為現在的家長已經被改造了,從來不會改變和思考。試想,一個連家長都放棄的孩子,還有誰會去珍惜他呢?

《論語》裡有一句耳熟能詳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才會成就一個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