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好讀書”的習慣比“用什麼讀”更重要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近日發佈的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接觸率為79.3%,較2018年上升了3.1個百分點。數字化閱讀的發展,也深刻地影響了人們的閱讀偏好。(4月23日《中國青年報》)

數字化時代,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不斷提升,是無可避免的趨勢。隨著數字化閱讀方式的普及,全民閱讀的偏好也將更趨向於“數字化體驗”。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等閱讀方式,相較於傳統的實體圖書而言,攜帶方便且更有利於閱讀的即時化。當然,數字化閱讀也存在著致命的缺陷,數字工具的信息活動多頻,會影響閱讀的精度與深度,加上各種非閱讀信息的干擾,容易造成碎片化閱讀,從而陷入“浮躁閱讀”的狀態。

調查數據顯示,數字化閱讀出現了較大的增長幅度,這與移動互聯工具的普及情況高度協同。無論是“手機閱讀”“網絡在線閱讀”“在電子閱讀器上閱讀”,傾向性都出現了明顯的增長,數字化閱讀方式接觸率從2008年的24.5%,增長到了2019年的79.3%,較2018年上升了3.1個百分點。而“拿一本紙質圖書閱讀”的比例則繼續出現下滑,已從2018年的38.4%下降到了2019年的36.7%。

一升一降出現了結構性差異,此消彼長的方式轉換並不足慮。數字化閱讀也好,用書本閱讀也罷,並無本質上的差異。在倡導全民閱讀的當下,培養“好讀書”的習慣比“用什麼讀”更重要,讓更多的人愛上閱讀,參與閱讀並最終實施閱讀,才是當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一直以來未能有效破解的難題。提高群體的閱讀率,此項任務始終在路上。

倡導全民閱讀,多讀書,讀好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於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啟迪智慧,豐富文化精神生活,建設書香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的全面進步,都離不開全民閱讀習慣的養成。一個民族若具有全民閱讀的習慣,則會湧現出更多優秀的人才,在科學、文化領域取得更大的成就。閱讀量的巨大差異,會呈現出迥然不同的結果。海外媒體曾發佈一個讀書報告顯示,全世界平均每年每人讀書最多的民族是猶太人,猶太人讀書是中國人的21倍。以色列先後產生了121位諾貝爾獎得主,這跟全民愛好閱讀並保持全球領先的平均閱讀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巴比倫猶太教法典》稱,一個學者勝過一個以色列國王,因為一個學者死了,沒有人可以替代他;而如果一個國王死了,所有的以色列人都是合格的人選。對於讀書的崇拜,對讀書人的尊敬,才激發起了全民熱愛和參與讀書的熱情。“好讀書,不求甚解”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於現實卻未能得到很好的傳承。從調查的情況來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和人均每天讀紙質書時間,呈現出雙下降的趨勢,意味著全民紙質閱讀的狀況在惡化,必須結合數字化閱讀情況進行綜合研判。

解決了想讀書的前提,才會有“如何讀”的昇華。培養全民閱讀習慣,是實行文化鑄魂戰略的出發點。當下而言,提高全民閱讀的參與度與興趣度,需要以公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引導、激發和培養,最終讓“愛讀書”成為全民行動。(堂吉偉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