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疫情加速中小銀行轉型變革

今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經濟金融領域多行業受到較大沖擊。其中,商業銀行利潤增速承壓,不良指標也有抬頭之勢,銀行業資產質量壓力漸漸顯現。

特別是中小銀行,其資產質量更引人關注。從上半年看,一些中小銀行不良率、逾期率上升較明顯。有分析人士認為,隨著部分為應對疫情而出臺的階段性支持政策到期、退出,今後一段時間不良仍存在較大上升壓力。

疫情引發的壓力進一步催化了中小銀行的變革。從拓寬中小銀行資本補充渠道、推動多機構合併重組等“輸血”之策,到優化公司治理機制、推動數字化轉型、探索特色化發展路徑的自我強化,近期不少中小銀行已經開始主動探索破局之道。

資本補充提速

“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以及疫情衝擊等影響,商業銀行不良壓力增大,不良資產處置將較大消耗資本,同時潛在不良風險帶來的資本缺口亦不容忽視。相較大行,以城商行和農商行為代表的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壓力更大,資本安全邊際更小,”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根據相關數據,目前全國中小銀行共4005家,其中有605家資本充足率低於10.5%的最低監管標準,有532家風險比較高,且主要集中於農村中小金融機構。

夯實資產質量,有效途徑之一是補充資本。當前,銀行補充資本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內源性方式,通過自身盈利補充資本;二是增資、IPO、可轉債、定增、永續債、優先股、二級資本債等外源性方式。

“由於受到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信用風險上升等因素的影響,部分中小銀行盈利能力堪憂,通過利潤來計提撥備和資本的空間也在縮小。”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表示,這加大了中小銀行通過內源性資本渠道補充資本的難度。

外源性方式則更有利於已上市的中小銀行,對非上市銀行限制較多。唐建偉表示,中小銀行受制於實力較弱,評級較低等原因,市場化發行資本補充工具補充資本可行性不高。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也提到,目前上市的中小銀行較少,外源融資能力受限。他認為,未來部分中小銀行發行永續債、二級資本債補充資本的概率提升。

在補充資本方面,永續債發揮了重要作用。數據顯示,2020年前8個月,共有21家銀行發行了22單永續債,合計發行規模3781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其數量、規模以及中小銀行家數佔比都有明顯提升,正逐步成為中小銀行補充資本的主要工具之一。

對此,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武雯解釋:“永續債可以補充其他一級資本,改變其他一級資本較少、二級資本較多等問題。與優先股不同的是,永續債在特定條件下會被減記,而優先股是被轉成普通股。另外,從清償順序來說,在進行破產清算時,永續債的償還順序要先於優先股。”

儘管永續債作為銀行資本補充的手段有很多優勢,但也不可能無限制使用。中國政策科學研究會經濟政策委員會副主任徐洪才認為:“一方面,永續債雖然本金可不用償還,但相應的利率成本比較高。銀行發行的永續債,票面利率在4.1%至4.85%之間,低於信用債,但明顯高於銀行發行的金融債利率。因此,商業銀行必須權衡當期的利息成本;另一方面,發行永續債可以作為其他一級資本,但不能作為核心一級資本,運用永續債補充資本也有一定的比例限制。”

最新的中小銀行資本補充嘗試是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溫州銀行發佈的《關於實施溫州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增資擴股方案的公告》顯示,溫州銀行本次增資擴股發行數量不超過23.73億股,擬募集資本70億元。這次增資擴股最引發市場關注的是,其在認購方式中提到了“通過地方專項債券資金籌集,由溫州市人民政府指定特定主體認購”。

此舉是今年7月1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在今年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限額中安排一定額度,允許地方政府依法依規通過認購可轉換債券等方式,探索合理補充中小銀行資本金的新途徑”後的率先試水。對於這種方式,業界更期待的不僅是為中小銀行擴充了資本補充渠道,更在於能借此推動中小銀行的公司治理。“通過地方政府發行專項債籌集資金,注資中小銀行,有利於發揮地方政府的屬地管理作用”,唐建偉表示,此舉可以與完善中小銀行公司治理、強化服務中小微企業、保就業等相結合,一舉多得。

優化公司治理

資本補充只是一個方面,上述國常會明確,要以支持補充資本金促改革、換機制,將中小銀行完善治理、健全內控機制等作為支持補充資本金的重要條件,最終意在加強中小銀行的內源動力,發揮其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作用。

理順機制,優化公司治理是基本前提。曾剛表示,公司治理體系不完善是部分中小銀行出現經營困難或重大風險事件的深層次原因。有些中小銀行股東持股較為分散,導致銀行出現了所有者缺位及“內部人控制”問題,另有一些中小銀行則存在股權過度集中問題,部分出資主體通過違規的資本運作及股權安排等方式獲取控制權,形成某一實際控制人違規控制銀行的情況。“這些資本在入股動機方面並不滿足於進行投資及獲取利潤分紅,而是要謀取對商業銀行的控制權或者要求對銀行的經營決策產生重大影響,進而為自身企業的擴張提供足夠的信用支持。”他說。

股權結構的失衡疊加公司治理架構的“形似而神不似”、激勵約束機制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充分,中小銀行強化公司治理迫在眉睫。

“一方面需要進一步豐富優質股東來源,鼓勵中小銀行在不同資本市場上市,實現股權結構的多元化、分散化的同時為主要股東的股權交易提供平臺;另一方面,進一步深化地方政府和國資改革,推動地方政府從以往的直接行政干預轉向公司治理框架內的出資人管理轉變,持續提高中小銀行公司治理的市場化程度。”武雯表示,“此外,還要適時引入市場監督、通過完善信息披露、外部審計等,讓市場參與者發揮監督作用,形成良性的監督機制;明確董事會對風險管理的最終責任,確定管理層對風險管理的具體工作負責,強化監事會在整個風險管理中發揮主要的監督作用。”

改革轉型 激發活力

更深層次的改革還要求中小銀行適應新挑戰。“當前,金融科技正在顛覆銀行盈利模式。線上化、數字化、智能化的線上便捷服務替代了中小銀行傳統的物理網點,同時大型銀行在普惠金融方面發力而形成的業務下沉,更是讓中小銀行承受著存量客戶流失等競爭性壓力。”溫彬強調,“中小銀行必須加速轉型。”

家底不夠厚、人才吸引難、數據資源少,中小銀行到底怎麼轉?溫彬給出的思路是:先合作。他建議,“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實現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銀行體系,中小銀行的作用重大。在開展業務過程中,中小銀行可以與大行、與金融科技企業建立合作關係,提升自己的水平和實力,優化服務。但要注意,不能只做通道,或者只提供資金,要在合作中加強學習,補上短板。特別是要學會利用新技術,加強第三方場景的應用,依託本地客戶和本地生活場景,提供差異化的服務。”

曾剛表示,中小銀行的數字化轉型不能追求大而全,要專注於價值鏈的某一環節或把戰略重心放在藉助本地優勢服務某類市場。“這類銀行難以大而全地覆蓋所有價值網絡,因此,應專注於價值鏈中某一環節,打造特色功能。其實很像實體經濟產業鏈的垂直分工,我們稱之為‘參與生態分工’模式,這種模式對外部數字化賦能的需求最為旺盛。”他強調,同時,對於規模較小的城市商業銀行或農村商業銀行,可以通過數字化手段對傳統經營模式進行改造。比如把深入田間地頭的信貸員獲得的信息數字化、線上化,使用納入本地特徵的專用人工智能模型進行分析和風控,為當地小微企業和農戶提供定製化、差異化的金融服務。

武雯則建議中小銀行更多走精細化管理路線。在她看來,之前粗放式地規模擴張方式已不適合中小銀行的發展,應轉變發展理念,適應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大趨勢,從外延式擴張轉向內涵式發展,走資本節約型發展道路。中小銀行應該逐步適應在總量控制的基礎上,通過成本精細化管理,優化支出結構,將更多的資源投入到重點產品和重點客戶上,促進業務發展和價值創造。

此外,在當前更大力度支持小微企業的背景下,針對銀行間接融資的業務特點與實體經濟需求的匹配失衡問題,溫彬還建議,中小銀行要加快業務轉型升級,吸收好的經營管理經驗,迭代優化商業模式,實施差異化發展戰略,制定適宜的激勵約束機制,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發揮自身特色和優勢,提升市場競爭力。他表示:“中小銀行要推進銀行信貸與股票、債券、基金協同對接,創新推出金融產品,為不同行業、不同生命週期的企業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本文源自金融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