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晚期,寶劍已成高尚志節的象徵,天子之劍意義更重

戰國晚期,寶劍和寶玉已成為高尚志節的象徵。屈原在《楚辭》中有“帶長鋏之陸離兮”(長鋏即寶劍),與寶劍緊密相關的還有馮驩客孟嘗君的事蹟等等。

從西周晚期的虢國君主虢季的玉質劍柄、春秋早期芮國君王的玉劍與金劍鞘,到戰國時代的玉劍具、和作為明器的玉劍鞘,可知玉劍已經跨越銅製兵器、乃至於鐵製兵器,成為裝飾用玉,甚至於王權的象徵。

鄧淑蘋在《由考古實例論中國崇玉文化的形成與演變》上說:“一般中型貴族墓中,只能隨葬象徵身份的禮器,不可能在其中探尋多少祭祀時用玉通神的蹤跡,何況古墓若曾被盜,洗劫而去的定然有體積小价值高的美玉。”所以當我們看到這一對流傳於民間漢代白玉帶鞘龍、鳳紋玉劍,劍長73.5釐米、寬8.8釐米、中厚1釐米,劍首立面各作龍、鳳紋造型,劍格分別是一面獸面紋,另一面是龍紋或鳳紋,劍柄分兩部分,以相對的交叉紋和絞絲紋間隔,便於手握,其設計頗符合後世的劍柄。

戰國晚期,寶劍已成高尚志節的象徵,天子之劍意義更重

漢代白玉帶鞘成對龍、鳳紋玉劍之鳳紋劍

劍鞘長46.5釐米、寬4.9釐米、厚2.5釐米,兩面都作龍帶領六隻螭虎、或者鳳帶領六隻螭虎,其間都鏤空飾以捲雲紋。從其質地、紋飾造型、形制等,也許可能判斷它們是一對漢代侯國君主,王權象徵的禮儀重器。

《莊子・雜篇・說劍》描寫趙文王好劍,底下有門客三千多人。練完劍後,互相比試,每年死傷一百多人,三年後國勢逐漸衰弱。太子看了憂心,再這樣下去,就要讓敵軍攻過來,於是請莊子前去說服。

莊子以劍的精神,舉出以燕溪、石城作劍端,齊國泰山作劍刃,晉國、衛國作劍背,周朝、宋國作劍口,韓國、衛國作劍把,用四夷包著,用四時包著;以渤海為環繞,用恆山作繫帶;用五行來制衡,用刑德來論斷;以陰陽為開合,以春夏來扶持,以秋冬來運作。

戰國晚期,寶劍已成高尚志節的象徵,天子之劍意義更重

曾侯乙墓出土玉劍具

這種劍一旦使用起來,就可以匡正諸侯,天下順服,這是天子的劍。而以知勇之士作劍端,以清廉之士作劍刃,以賢良之士作劍背,以忠賢之士作劍口,以豪傑之士作劍把。這種劍像雷霆的震撼,四境之內,沒有不歸順而聽從君主的命令,這是諸侯的劍。蓬頭突發低垂帽子,粗實的纓冠,短後的上衣,怒目而出語責難。在前面互相擊鬥,上斬頸項,下刺肺肝;這是庶人的劍。勸導文王當好天子之劍;在此可以引申為天下劍的概念。

戰國晚期,寶劍已成高尚志節的象徵,天子之劍意義更重

玉柄鐵劍

本篇雖然與莊子思想不相干,一般學者懷疑是縱橫家所作。《楚辭》、《莊子》、《戰國策》、《越絕書》到《史記》,都可證明從戰國時代以後,上至天子、諸侯、士人,下至遊俠、庶民,從所佩的劍,就可以看出他的身份和地位。更可以看到,從寶劍、玉劍到天下劍的歷程。

戰國晚期,寶劍已成高尚志節的象徵,天子之劍意義更重

玉劍,來自孫秉君、蔡慶良《芮國金玉選粹─陝西韓城春秋寶藏》

歷經改朝換代,特別是東漢以後的魏晉南北朝。《水經注》卷六記載:管涔山神獻劍的故事,敘述東晉五胡十六國的前趙國君劉曜(?~328年),在隱居管涔山時,某晚忽有二童子,手託一劍,跪在劉曜面前道:“管涔王使小臣奉謁趙皇帝,獻劍一口。”可見要成為擁有天下的皇帝,必須擁有一把劍。無論是漢人,或是少數民族的君主,都要有一把象徵得到天下的劍。

內容整編自:吳興文 《寶劍·玉劍·天下劍》《紫禁城》2010年9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