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為真論太極走架的三層境界及解讀!

郝為真論太極走架的三層境界及解讀!


一、郝為真論走架三層境界


自初發悟,至於有成,走架之境凡三變。

1、初若身立水中,隨水波之推蕩。

歌訣:

如站水中至項深,身體中正氣下沉。

四肢動作有阻力,姿勢變換要慢勻。

2、稍進,則如善遊者與水相忘,故走架有足不履地,任意漂浮之感。

歌訣:

如在水中身懸空,長江大河浮游中。

腰如車軸精神湧,滔滔不斷泅水行。

3、又進,則步愈輕靈,若自忘其身,直如行於水面,飄然為凌雲之遊也。

歌訣:

身體如在水上行,如臨深淵履薄冰。

全身精神須貫注,稍微不慎墜水中。

二、拳友解讀


郝為真先生有關於練習太極拳的三重境界的論述:


“練太極拳有三層之意思。初層練習,身體如在水中,兩足踏地,周身與手足動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層練習,身體手足動作如在水中,而兩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長泅者浮游其間皆自如也。第三層練習,身體愈輕靈,兩足如在水面上行,到此時之景況,心中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心中不敢有一毫放肆之意,神氣稍為一散亂,即恐身體沉下也。”

初層境界


有過游泳經驗的人都知道,人在水中行走或做動作,阻力極大,有勁也使不上,而且連站也站不穩。初學拳的人就是這個感覺,全身不聽使喚,腳下不穩,四肢散亂僵硬,不協調,不完整。要克服掉散亂僵硬的毛病,就要用明勁去整理,把該有的勁練出來,不該有的拙力自然就會減少乃至去掉。這就像雕塑,在不斷地去掉多餘部分材料後,作品才會顯現、定型。

人在水中行走、動作,要使大勁才成。練拳也如此,一開始不要怕使力,該怎麼做就要做到家,推就是推,拉就是拉,抬就是抬,開就是開;一定要做到家,心中時刻想著手腳上是有阻力的,要克服它。實際上的阻力也是客觀存在的,雖不是水,但確實有,那就是你自己沒有抻開的筋和沒有鍛鍊的肌肉,它們是妨礙你運動自如的繩索。拳經中有所謂“為拘魔所捆”之說,即此意也。

二層境界


“身體手足動作如在水中,而兩足已浮起不著地,如長泅者浮游其間皆自如也”,什麼意思?就是說,人已經會游泳了,已是在水中游而不是在水中走了。會游泳的人都經歷過這樣的階段,從不會到會,從水中走到水中游的飛躍。在水中走是走不快的,而游泳就快多了。熟悉了水性,雖然身體仍在水中,但已經知道如何藉著水的阻力使自己向前遊了。人要想向前遊,就要儘可能地使自己的手腳向後推水,藉助水的反作用力向前遊。問題的關鍵是當手腳劃完水還要回到前面去時,如何儘量減少阻力。好的游泳者在向後划水和蹬水時都追求最大效果,而返回時都追求最小阻力。

這和太極拳何其相似乃爾,太極拳者要使出渾身解數化解對方的勁力,為自己發力放出創造最佳態勢,這都是減少阻力,然後尋機而發。化,就是減少阻力,有如游泳的收回手腳;而放,就是向後划水蹬水,創造效果。太極拳撒放秘訣雲:“擎開彼勁借彼力,引到身前勁始蓄,鬆開我勁勿使屈,放時腰腳認端的”。前三者都是減少阻力,蓄勁,後者乃是真正的目的。郝為真先生用游泳來比喻太極拳,真是曲盡其妙,不是精通拳理同時又精通游泳的人,很難如此貼切。

第三層境界


已非我輩所能理解,只能憑想象。人而如魚遊尚可模仿,人而如鳥飛則只是幻想。將人比喻作浮在水面上,很有想象力,實際是比作了氣球。血肉之軀已無,完全進入了一種太極狀態,也就是氣功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可以像氣體一樣自由伸縮流動,達到了老子所說的“專氣至柔”的境地。


升級版終於做好了,原料好了好幾個檔次,包裝和設計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喜歡的可以嘗試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