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去寫一篇“垂涎欲滴”的美食文?

民以食為天,在非故事類的文章中,獨愛描寫美食的文章,覺得這類文章有種魔力,即使我剛吃飽,看著看著就饞了,有時候還能油然而生一股幸福感。

怎樣去寫一篇“垂涎欲滴”的美食文?


為此我關注了幾個美食公眾號,但幾篇看下來卻比較失望。這類公眾號所發的文章一般是商業合作,美食動圖一波接一波,對於食物的新鮮和美味也不吝辭藻,看著誘人,實則不能勾出口水,尤其是去拔草之後才發現,哎,廣告就是廣告。

最近看了《大師們的寫作課》,很贊同裡面關於描寫美食的觀點:對待食物的珍重態度特別能夠打動人,感染人,從而開胃。文中還配了汪曾祺《安樂居》的文字片段:

“他愛吃豆製品。燻幹、雞腿、麻辣絲……小蔥下來的時候,他常常用鋁飯盒裝來一些小蔥拌豆腐。有一回他裝來整整兩飯盒醃香椿……他(上海老頭)從提包裡摸出一個小飯盒,裡面有一雙截短了的筷子,多半塊燻魚、幾隻油爆蝦、兩塊豆腐乾。要了一兩酒,用手紙擦擦筷子,吸了一口酒。”

這一小段文字讓我深感精妙,沒有對小蔥拌豆腐、多半塊燻魚、幾隻油爆蝦、兩塊豆腐乾有任何細緻的描寫,但這個場景就讓我特別饞,似乎眼前就是那個小飯盒,規規整整地擺在面前,我不禁想搓搓手,小心翼翼地揭開蓋子,雖然也想象不到那食物的模樣,但就想吸吸鼻子,覺得一定能聞到食物的香味,這樣想著想著,口水就汩汩冒出來了。

我想,這就是對待食物的珍重態度。

怎樣去寫一篇“垂涎欲滴”的美食文?


但有人也許會說,吃個東西要什麼珍重態度,倘若只是餬口,那斷然寫不出這麼精妙的文字,也許這就是普通人和寫作者之間的區別吧。

我之前寫食物也著重在於其色、香、味。記得小學時有一篇作文在全年級被當做範文傳閱,標題記不清了,但內容記憶猶新,寫的是爸爸做的番茄炒蛋,我寫其色“紅的、黃的、綠的非常好看”,我寫其味“酸、甜、鹹口感豐富”。彼時老師讚歎不已,我也頗為自豪。後來寫美食推薦,也恨不得把那味道寫到極致,寫到讓人“口水直流三千尺”。

直到看到那一小段文字,我才發現,自己的寫法實在太低級,而且為了寫吃而寫吃,“好吃”這種情感表達實在單薄。我開始思考,有沒有哪個時候,即使沒有看見那個食物,但想起來就很饞。

我突然想起了爺爺做的魔芋燒鴨,那是學生時代常見的美味,離家之後卻鮮少嚐到。我閉上眼,開始懷念那個味道,其實我很難用語言去描述,但我記得那時的心情,爺爺問,週末想吃什麼,我嘴裡就開始冒口水,然後響亮地答道:“魔芋燒鴨!”

菜餚上桌,一定要先吃一塊魔芋,魔芋是不太容易入味的,但爺爺的魔芋就有滋有味,一塊魔芋下肚,再挑一塊鴨肉嚼著,這就是圓滿了。

多年之後懷念起來,仍覺得幸福、溫暖、快樂。


怎樣去寫一篇“垂涎欲滴”的美食文?

我想,描寫美食並不在其色、香、味,

而在於吃這道菜時的心情,你是快樂的、珍重的,即使不費工夫去描寫食物的味道,筆下的文字也能讓人感到“可口好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